1、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列表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2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重要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3运用历史的评价和全面的评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_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1)农业:实行_。(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_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
2、商业:取消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_”的原则。3评价(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_的限度。【预习评价】1(判断)面对十月革命后的战争环境,苏俄被迫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3(思考)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什么政策?试答: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_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社会经济。国家无力直接
3、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农民对战时_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_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_。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_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4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_的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_得到巩固。【预习评价】1(判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
4、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相同的。()3(思考)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此主要依据是哪个经济政策的实施?试答:知识点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形成(1)经过:实行工业化和_,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2)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2表现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_,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管理体制实行_的经济管理体制调节手段实行排斥市场的_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_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法
5、西斯德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_,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_提高缓慢为了_,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_的积极性4国际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预习评价】1(判断)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判断)“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初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思考)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突出特点是对农业剥夺较多,这一特点对工农业生产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试答: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知识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俄国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
6、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同时其国有化和按劳分配等原则又带有共产主义特性,故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方面的性质,故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图示巧记 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四”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误区警示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不是单单体现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而更主要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名师点拨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
7、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深化理解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名师点拨 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误区警示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8、,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1)英、法、美、日2.(1)余粮征集制(2)大中企业(3)商品贸易(4)不劳动者不得食3.(2)战时需要预习评价1.2.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二1.(1)国内战争(2)共产主义政策3.(1)粮食税(2)国家经营外国资本家(3)自由贸易4.(1)社会主义(2)苏维埃政权预习评价1.2.3.新经济政策。知识点三1.(1)农业集体化2.公有制高度集中指令性3.工业化重工业生活水平积累资金地方和企业预习评价1.2.3.对工业:满足了工业对粮食、原料、资金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了工业
9、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主题苏联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史料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注:表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思考史料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概括指出该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答案政策:余粮征集制。背景:苏俄政权建立后,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需要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史料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
10、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征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注: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思考结合史料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史料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
11、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注: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法不是正确的道路。思考史料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史料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注: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思考史料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答案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史论形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1相同点(1)两者实
12、施的基本国情相同:经济落后,农业生产能力非常有限,现代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2)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应对当时严峻的形势而采取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3)内容和侧重点相同:都涉及农业、工业、商品流通、分配等方面问题,农业问题都是其侧重点。 (4)前提、性质相同:都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实施;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5)结果相同: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2不同点(1)背景:前者是在国内战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2)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
13、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4)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荡;新经济政策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主题斯大林模式史料探究1斯大林模式实施的原因史料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
14、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大国崛起解说词注:反映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思考史料反映了苏联什么样的国情?答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2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史料(苏联)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极快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大国崛起解说词注: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思考史料说明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答案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史料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
15、东论十大关系注:反映了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思考史料体现了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答案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得太多,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史论形成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
16、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名家论史 观点: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导读:史料阐述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课中思考题提示:(1)同:都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都主张实行公有制或部分实行公有制。(2)异: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四月提纲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人代表苏维
17、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阅读与思考(1)“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符合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它超越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抑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与探究提示:罪名
18、不成立。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多种经济同时并存,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布哈林的观点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他的农业政策符合苏联的农业实际,能够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方面,倡导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倡导消费,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经济政策不仅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能够促使苏联经济协调、稳定、全面地发展,符合苏联实际,是正确的观点。1(2017四川邻水中学期中)列宁曾说:“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A战
19、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重商主义政策解析由材料“战争时期”“余粮收集制”等信息可知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A2(2017浙江射阳中学月考)静静的顿河有这样的描述:“青天白日里把我们家的粮食、小石磨都抬走这样是为劳动人民?”该描述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粮食税 B义务劳动制C企业国有化政策 D余粮收集制解析由“把我们家的粮食、小石磨都抬走”可知是关于农业粮食的问题,故D项符合答案。A项是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的。材料没有涉及到关于劳动与产品分配问题,也没有涉及到工业问题,故排除B、C项。答案D3(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
20、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已经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相违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中的没有留下社会主义因素相违背,故C项错误;大规模工业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
21、中的没有留下社会主义因素相违背,故D项错误。答案B4(2017湖南浏阳一中月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C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D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取消商品贸易,而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调节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所以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两个政策的概念。答案B5(2016山东学业水平考试)“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自由主义政策解析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答案C6(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A重视发展轻工业 B农业和工业发展并重C大力提倡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斯大林模式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故A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重视发展工业,忽视农业,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业贸易,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D7(2016山东枣庄八中月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
23、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工业化的相关内容。第(1)问,回答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关系,注意两者在工业化方面的相同或不同做法,并加以分析比较,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注意图片寓意
24、是否和史实相吻合,从图片看,苏联的轻工业前景光明,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说明海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答案(1)联系: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四川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
25、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非常时期,实行非常政策。答案A2(2017河南洛阳期中)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评价可知,1921年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
26、济,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故选C项;A项与列宁肯定“资本主义”无关;B、D项都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与1921年时间不符。 答案C3(2017福建东山二中期中)“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 D改革开放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和所学史实,最早是指1921年苏俄在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历史时期,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生产力,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答案B4(2017广东清远期末)1927年底苏
27、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A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B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解析斯大林等领导人把粮食收购不上来的原因归结于新经济政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答案B5(2017山东桓台二中月考)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
28、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与题干中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关,故A项排除;图示中后一时期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说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故B项错误;据图示可知在后一时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答案C6(2017吉林通化模拟)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
29、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A、B、C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答案D7(2017湖北利川一中月考)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满怀希望地去了苏联,却带着失望而归。回国后他写了一本书从苏联归来,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
30、果,红苹果虽红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生虫的红苹果”喻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水平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C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了经济发展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解析把握材料中“1936年”这一关键信息。当时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曾经起到巨大的作用,即材料中的“红苹果”有光鲜亮丽之意,但也存在巨大的弊端,即材料中“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之意,故本题选D项。答案D8(2017四川成都期末)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31、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答案C二、非选择题9(2017江苏盐城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
32、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四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谷物(万吨)7 3009 55031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四,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也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体制(模式)。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