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西周(2学时)一、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兴起 2、牧野之战与周朝的建立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中央机构 2、地方机构三、西周的经济制度1、井田制 2、手工业和商业四、西周的社会危机与灭亡1、厉王虐政 2、平王东迁第二节 春秋(4学时)一、王室衰微1、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2、诸侯崛起二、大国争霸及其意义1、齐桓公首霸 2、晋文公称霸 3、秦穆公称霸 4、楚庄王称霸 5、吴越争霸三、土地所有制的变化1、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井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制的萌芽 3、初税亩四、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及其意义1、私家对公室的斗争 2、田氏代齐 3、三家分晋第三节 战 国(8学时)一、各国的变法运动1、魏国
2、李悝改革 2、楚国吴起变法 3、秦国商鞅变法 4、七国政治制度的变化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1、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2、封建经济的发展 三、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1、兼并战争 2、秦统一中国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2学时)1、诗经 2、老子 3、孔子 4、百家争鸣 5、诸子百家 6、屈原与楚辞 7、科学技术考核要求:掌握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厉王专利、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平王东迁、百家争鸣等概念,并能领会与综合分析七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商鞅变法、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第四章 秦、西汉教学要点:要求了解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王莽改制,熟练掌握秦朝封建主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秦朝(4学时)一、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统一的措施 3、经略边疆二、秦末农民大起义1、起义的背景 2、农民起义的爆发第二节 西汉(8学时)一、西汉初年的制度和政策1、西汉的建立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3、郡国并行制 4、文景之治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加强中央集权 3、新财政政策 4、独尊儒术三、昭宣中兴四、西汉经济的发展五、西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1、汉匈战争与友好往来 2、张骞通西域 3、汉与东北、西南各族的关系六、王莽改制及其失败1、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 2
4、、王莽改制及其失败七、秦汉时期的文化1、哲学 2、儒学 3、经学 4、文学 5、科技 6、史学考核要点:要求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与王莽改制,熟练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措施,并能对秦始皇、汉武帝进行正确的评价。第五章 东 汉教学要点:要求了解和掌握东汉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措施,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形成和发展,东汉的文化。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东汉前期的政治一、东汉的建立与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的调整二、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地主庄园经济三、豪强势力的发展第三节 东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班超通西域第四节 东汉外戚与宦
5、官的专权与黄巾大起义一、外戚与宦官专权 二、清议与党锢三、阶级矛盾的尖锐与黄巾大起义第五节 东汉时期的文化哲学、 史学、 科技 、 文学。考核要求: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及影响,党锢之祸以及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教学要点: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三国的政治与经济;西晋的政治与经济;前秦苻坚的改革和淝水之战;东晋的门阀政治;南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门阀制度的衰落,东晋南朝经济的发展;北魏的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文化。教学时数:2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三国鼎立(4学时)一、三国鼎立1、汉末军阀割据混战2、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3、三国的形成 赤壁之战二、三国的政治与经济1、唯才是
6、举与“九品中正制” 2、平定南中 3、招抚山越第二节 西晋(2学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魏灭蜀;司马炎代魏;晋灭吴,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与经济1、占田制 2、分封制与“八王之乱” 3、门阀士族的初步形成第三节 东晋与十六国(4学时)一、十六国兴亡二、前秦改革与统一北方三、东晋建立与门阀势力的发展四、淝水之战第四节 南朝(4学时)一、宋齐梁陈的更替二、检籍制度三、侯景之乱四、南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五、东晋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第五节 北朝(4学时)一、北魏统一北方和北魏前期的封建化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三、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对峙1
7、、北魏末年的起义2、西魏北周的改革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玄学 2、范缜和神灭论 3、史学 4、文学评论 5、地理学 6、科技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十六国政权的更替,北魏的分裂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占田制、淝水之战、侯景之乱、八王之乱等概念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情况,并作相应的分析。第七章 隋唐五代教学要点:掌握隋朝的政治、经济措施和经济的繁荣;掌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两税法;安史之乱、唐政府的对外关系,周世宗的改革等基础知识,并能从理论上理解和分析唐代均田制、府兵制、租佣调制、两税法之间的关系;了解隋
8、唐五代的主要文化成就。掌握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时数:2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隋朝(4学时)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1、隋朝建立 2、统一全国二、隋朝的政治、经济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经济措施均田制;轻徭薄赋;租庸调制;“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3、隋朝大运河4、隋朝经济的繁荣三、隋末农民大起义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阶级矛盾的激化 3、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与隋朝的灭亡长白山起义 三支起义军 隋朝灭亡1、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第二节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8学时)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二、唐前期的政治、经济政策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四、武周政权及
9、武则天的功过五、唐玄宗的改革与“开元之治”六、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1、条件2、表现 农牧业 3、手工业 4、茶叶贸易 5、商业和交通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8学时)一、安史之乱的爆发1、原因 2、后果二、唐后期的政治斗争1、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 3、牛李党争三、唐后期的经济改革1、唐代财政困境2、第五琦、刘晏改革3、杨炎和“两税法”四、唐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第四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一、与突厥的关系二、与回纥的关系三、与吐蕃的关系四、与南诏的关系五、与靺鞨的关系第五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一、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二、与印度的关系三、与中亚、西亚等国的关系第六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阶
10、级矛盾的激化二、农民起义的前奏三、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和唐朝的灭亡第七节 隋唐五代的文化第八节 五代十国与周世宗的统一活动(2学时)一、五代更替与十国兴亡二、契丹的兴起1、阿保机建国 2、辽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三、周世宗的改革与统一北方考核要求:(参看教学要点)第八章 宋辽夏金教学要点: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猛安谋克制,绍兴和议,了解宋辽夏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学时数:2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4学时)一、北宋建立与统一战争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和王小波、李顺起义第二节 北宋与辽夏的关系(2学时)一、宋辽和战二、西
11、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4学时)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2、农民士兵的反抗斗争3、庆历新政及其失败二、王安石变法1、指导思想 2、变法的内容 3、变法失败第四节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2学时)一、农业的发展与佃农身份的某些变化二、手工业的发展与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三、商业的繁荣与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第五节 南宋与金的对峙(4学时)一、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1、阿骨打建立金国 2、猛安谋克制 3、宋金“海上之盟”与辽的灭亡 4、金军南侵与北宋灭亡二、南宋与金的和战1、南宋的建立 2、宗泽、李纲的抗金斗争 3、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4、岳飞的抗金斗争与“绍
12、兴和议”一、钟相、杨幺起义二、南宋的社会经济第六节 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4学时)一、哲学二、文学艺术 宋词 绘画三、史学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四、科技 活字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沈括与梦溪笔谈 王惟一和针灸铜人考核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绍兴和议;了解宋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第九章 元 朝教学要点:掌握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机构,统治政策;了解元朝的社会经济文化。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2学时)一、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二、蒙古灭西夏和金三、蒙古军的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四、蒙古军的南进五、忽必烈建立元
13、朝与灭宋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2学时)一、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二、军事制度与驻防三、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四、治理边疆第三节 元朝的经济(1学时)一、元初的重农政策二、元朝的社会经济第四节 元末农民大起义(2学时)一、元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二、红巾军大起义三、朱元璋起义与推翻元朝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1学时) 一、元曲考核要求:(参看教学要点)第十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教学要点:要求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张居正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郑和下西洋,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策,清朝为巩固边疆地区所作的斗争;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教学时数:2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明朝前期
14、的政治和经济(3学时)一、明朝初年专制统治的加强1、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2、卫所制度3、法律4、学校和科举5、抑制豪强和整顿吏治6、削藩7、设立锦衣卫二、明朝初年的经济1、恢复经济的措施放免奴婢 放松对手工业者的限制 鼓励农民垦荒 实行民屯和军屯 兴修水利 鼓励种植经济作物2、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确立3、明朝初年经济的初步恢复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4学时)一、宦官专权和内阁倾轧二、土地兼并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张居正改革1、背景 2、内容 3、意义和影响第三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2学时)一、蒙古族二、满族1、建州三卫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置2、努儿哈赤和后金的建立3、八旗制度
15、4、皇太极建立大清国第四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2学时)一、郑和下西洋1、历史条件 2、经过和意义二、抗倭战争与援朝战争三、反对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的斗争第五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2学时)一、明后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1、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2、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3、城市市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二、明末农民大起义1、陕北农民起义的爆发2、张献忠起义军的战斗3、李自成起义军的战斗4、起义的失败及其意义第六节 清朝前期的政治(3学时)一、清军入关和抗清斗争1、清军入关2、民族矛盾激化3、郑成功的抗清和收复台湾二、清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主要政权机构2、地方行政组织3、保甲制度4、官员考核制度三、军事制度四
16、、大清律的制定五、文字狱第七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2学时)一、平定三藩之乱二、统一台湾三、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五、击败廓尔喀的入侵,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六、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七、平定大小和卓木和张格尔的叛乱八、统一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原因和意义第八节 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2学时)一、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二、康、雍时期的“摊丁入地”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九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2学时)一、学术思想王守仁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戴震二、文献史料编辑与考据学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乾嘉考据学派三、文学艺术小说 戏剧 绘画
17、四、科学技术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张居正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策,巩固边疆地区的斗争,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三、参考书目(一)文献类: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2、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二)专著类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吕思勉:秦汉史(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8、5、岑仲勉:隋唐史上下 中华书局1982年版。6、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7、吴天墀:西夏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杨树森:辽史简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9、张博泉:金史简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0、韩儒林:元朝史上下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1、汤钢、南炳文:明史上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2005年修订)一、说 明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的专业主干课程。2、教
19、学目的 本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力求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也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和塑造人文精神奠定基础。3、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起一百七八十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下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朝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每个历史阶段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思想文化、科技、对外交流贸易诸方面的内容。4、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史的特点;民族融合;封建制度;传统文化;古代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历
20、史地理和疆域;中外关系等问题。5、教学时数本课程讲授为二学期,每学期72学时,共144学时。6、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中,主要运用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同时采用讨论、作业、论文、参观以及多媒体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二、本 文导 言(2学时)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二、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特点1.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中国古代的文化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1.了解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2.为做好各项工作准备必要的历史知识3.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第一章 史前史(8学时)第一节 原始群一
21、、原始群前期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金牛山人二、原始群后期马坝人 长阳人 丁村人第二节 氏族公社一、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民族公社的特点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村遗址 细石器文化二、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社会生产的发展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炎黄时代 禅让时代考核要求:掌握我国原始人类的特征和原始社会的发展演变。第二章 先秦时期(20学时)第一节 夏 朝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夏朝的建立 国家机构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 手工业三、夏朝的灭亡第二节 商 朝一、商朝的建立商族的兴起 汤建商朝 盘庚迁殷 国家机构二、社会经济农业 手工业 商业三、文化艺术甲骨文 天文 历法 艺术四、商朝的灭
22、亡周武王伐纣第三节 西周、春秋和战国 (一)西 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西周的建立周族的兴起 文王治岐 武王伐纣 周公东征二、政治制度封建领主制 王位世袭制 六官制 分封制 吕刑三、封建领主制经济井田制度 农业 商业四、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 犬戎破周 (二)春 秋(前770前403年)一、大国争霸王室衰微 晋文公称霸 楚庄王问鼎 吴越争霸秦霸西戎 弭兵之会二、领主经济解体 地主经济萌芽铁器和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初税亩手工业 民间商业发展三、政在家门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三)战 国(前403前221年)一、各国的改革1.魏国李悝改革选贤任能 赏罚严明 尽地
23、力 善平籴 制定法经2.楚国吴起改革3.赵韩齐燕改革4.秦国商鞅变法变法背景 变法的主要内容 与保守派的斗争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1.土地私有制土地买卖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2.农 业铁农具 水利 农业技术3.手工业冶铁业 铸铜业 漆器业 造船业4.商 业货币 城市三、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1.诸侯兼并魏齐争雄 合纵与连横 秦远交近攻 燕乐毅伐齐 2.秦统一中国秦灭六国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一、五经、三传五经 三传二、诸子百家孔子和儒家 老子和道家 墨子和墨家 法家和韩非三、文 学屈原和楚辞 散文四、科学技术天文 历法考核要求:理解三代兴亡原由;三代经济发展状况;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特点和实质
24、;春秋战国争霸的目的和影响;诸子百家思想;战国时期文化、政治领域内的变革。第三章 秦汉时期(20学时)第一节 秦 朝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2.实行统一经济、文化政策实行土地私有制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统一文字 二、镇压反动势力迁徙豪富 修治驰道 焚书坑儒三、经略边疆统一两越 开通灵渠 通西南夷 开五尺道四、秦末农民战争1.起义背景2.秦朝灭亡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项羽巨鹿之战 刘邦入关灭秦3.楚汉战争4.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节 西 汉一、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1.西汉初的制度和政策汉承秦制 赋税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 羁縻政策
25、2.文景之治贵粟政策 轻徭薄赋 修“马复令” 惠商政策 废除肉刑3.削藩治安策与削藩策 平定七国之乱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改革中枢体制建立中朝 设置刺史 推恩令和附益法 加强法治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期门军和羽林骑 八校尉3.改革财政改革币制 总一盐铁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 业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 铁器与牛耕 代田法 兴修水利 2.手工业冶铁业 纺织业 漆器业3.商 业都会与经济区 陆路与海外交通四、民族关系的发展1.匈 奴汉匈战争 昭君出塞2.西 域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3.朝鲜高句丽五、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1.汉武帝政策的转变土地与奴婢问题
26、 流民起义2.“限田”与“再受命”农民和铁官徒起义 限田之议 “再受命”闹剧3.王莽改制王莽篡位 王莽改制 改制失败之原因六、西汉末农民战争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第三节 东 汉一、加强封建专制体制1.中央集权退功臣,进文吏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加强监察制度 集军权于中央2.社会经济政策解放奴婢 度田二、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 业农具的改进 水利的发展 地主庄园 2.手工业冶铁业 铸铜业 纺织业3.商 业合市 陆路与海外交通三、民族关系的发展班超经营西域四、宦官与朋党1.外戚与宦官2.清议与党锢清议 党锢五、东汉末农民战争1.张角、太平道与黄巾大起义2.汉中、巴蜀的农民政权五斗米道 张鲁政权4.黄巾大起
27、义的历史意义第四节 秦汉文化一、经学哲学宗教1. 经 学今文经 古文经2.哲 学唯物主义3.宗 教道教 佛教二、文学艺术1.文 学散文 赋 诗歌2.艺 术绘画 雕塑三、史 学司马迁与史记 班固与汉书四、科学技术算学 历法 医学 纸考核要求:理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两汉时期农业技术变革;张骞通西域及其中外交流;两汉的文化成果。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190589年)(22学时)第一节 三国与西晋一、魏、蜀、吴三国鼎立1.曹操统一北方董卓之乱 官渡之战2.三国的形成赤壁之战 三国的建立二、三国的政治、经济1.魏“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屯田与水利2.蜀平定南中 经济3.吴招抚山越 经济与
28、海外交通三、西晋统一中国1.西晋的统一 魏灭蜀 晋灭吴2.晋初的经济户调式 社会经济的恢复 3.贵族门阀政治藩王拥兵擅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四、西晋灭亡八王之乱 “五胡”亡晋 第二节 东晋与南朝(317420,420589年)一、东晋偏安江南1.东晋的建立 永嘉南渡 “侨置”与“土断” 2.东晋北伐前秦南征祖逖北伐 桓温北伐 淝水之战二、东晋灭亡1.东晋的黑暗统治世族门阀的残酷剥削 政治黑暗 统治集团割据混战2.东晋末农民战争孙恩起义 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3.刘裕代晋灭南燕与后秦 整顿政治和经济 废晋建宋三、南朝各代的更替1.宋 2.齐 3.梁 4.陈四
29、、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农业技术水利 官僚地主庄园 寺院地主庄园2.手工业冶铁业 青瓷业 纺织业 造船业3.商 业国内商业 海外贸易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317430)(439581)一、十六国的兴亡1. 两赵、冉魏的民族仇杀前赵 后赵 冉魏2.前燕、前秦的兴亡前燕 前秦3.北魏统一北方二、北魏的政治1.“混一戎华”政策发展经济文化 宗主督护制 九品混通2.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 均田制 三长制 户调制 迁都洛阳 改易习俗 3.改革的意义三、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水利 寺院地主庄园2.手工业冶铁业 纺织业 制瓷业3.商业洛阳商业 国内商业 国外贸易四、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1.起义背景2.各
30、地相继起义河北起义 山东起义 六镇起义 关陇起义3.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五、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1.东魏、北齐东魏 北齐2.西魏、北周西魏 北周 杨坚代周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哲学、宗教1. 哲学玄学 无君论 范缜与神灭论2.宗教佛教 道教 二、文学、艺术建安文学 田园山水诗 民歌 文学评论 绘画书法三、史学、地理学史学 地理学四、科学技术数学考核要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总体概貌;孝文帝改革;新选官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古代三次著名战役;民族纷争与融合。第五章 隋唐五代(581960)(24学时)第一节 隋 朝(581618)一、隋前期的政治1.统一中国2.维新朝政州县制 改革
31、府兵制 创立科举制 编制开皇律 3.发展经济的措施实行均田制 租调力役制 “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4.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营建东都 开凿运河5.经略边疆突厥 吐谷浑 流求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田野垦辟 户口增殖 府库充实 2.手工业纺织业 造船业3.商业三、隋末农民战争1.起义背景统治者骄奢淫逸 大兴土木 劳师远征2.三大农民起义军河北起义军 瓦岗起义军 江淮起义军3.隋朝灭亡江都兵变 李渊建唐 第二节 唐朝(618907)一、唐初的主要制度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一台五监九寺 州县道2.府兵制3.科举制4.土地与赋役制度均田制 租庸调法 5.法律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君臣论治2.选
32、练举贤选贤任能 兼听纳谏 3.轻徭薄赋发展生产4.华戎同轨 爱之如一三、武则天主政1.则天称帝2.武氏政绩削弱士族 扶植庶族 改进科举制度 选贤任能 勤课农桑 四、玄宗励精政事1.李唐复国2.开元盛世五、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推广铁器牛耕 兴修水利 垦田与产量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主要手工业部类3.商业与交通商业与市集 国内交通 国外交通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统一大漠南北东突厥 回纥2.经略西域安西四镇 西突厥 3.唐蕃和亲4.册封南诏5.经营东北经略辽东 靺鞨 室韦 契丹 奚七、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东亚新罗 日本2.东南亚南亚东南亚诸国 玄奘南亚求经3.中
33、亚西亚波斯 大食八、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的原因2.安史之乱的经过3.安史之乱的影响九、唐后期的政局1.藩镇割据割据局面的形成 朝廷对藩镇的斗争2.宦官专权宦官专权 南衙北司之争 3.朋党之争牛李两党的形成 牛李党争十、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1.地主经济的发展均田制的瓦解 地主田庄的发展2.财赋制度的改革财政危机 刘晏理财 两税法3.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 手工业 商业和草市十一、唐末农民战争1.起义背景土地兼并 赋税繁苛 统治集团腐朽贪残2.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转战南北 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败死 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三节 五代十国、契丹(辽)(907960)一、五代更替契丹兴起梁、唐递嬗 契丹建国 后晋
34、兴亡 汉、周更代 二、十国兴亡1.南方九国吴 南唐 吴越 前、后蜀 楚 荆南 闽 南汉2.南方经济的发展3.北汉三、后周改革北宋代周人民的疾苦 后周改革 后周的征伐 陈桥兵变第四节 隋唐五代文化一、哲学宗教1.哲 学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2.宗教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祆教 摩尼教 景教二、文 学诗歌 古文运动 传奇 词三、艺术绘画 雕塑 音乐 舞蹈四、史学地理学通典 史通 元和郡县图志五、科学技术天文 历法 医学 建筑 雕版印刷术考核要求:隋朝在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安史之乱;大唐的和亲政策;隋唐时期宗教的发展;对外交流的繁盛。第六章 宋辽金元(9601368)
35、(22学时)第一节 北宋辽西夏(9601127)一、北宋的中央集权1.北宋的统一2.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制度 军事制度 财政与司法制度二、北宋与辽的对峙1.辽的制度官制 法律 兵制 赋役制度2.辽的经济农业 手工业 城市经济3.北宋与辽的和战高梁河之役与雍熙北伐 澶渊之盟 宋辽和平相处 三、北宋与西夏的对峙西夏建国 西夏的制度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四、王安石变法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土地高度集中 赋役苛重 王小波、李顺起义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上“万言书” 变法内容 变法失败五、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户口和耕地的增加 生产技术的进步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2.手工业矿冶业 纺织业
36、 造船业 3.商业城市经济 农村集市 交子 海外贸易 六、边疆民族河西回鹘 西州回鹘 葱岭西回鹘2.吐蕃3.大理4.壮族壮族的社会 侬智高的反宋斗争七、金灭辽和北宋1.金国的建立女真族的兴起 阿骨打建金2.辽的灭亡宋金海上之盟 金灭辽 西辽 3.北宋的灭亡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方腊、宋江起义 金军第一次围开封金灭北宋第二节 南宋 金(11271279)一、南宋与金的和战1.宋将抗金与宋高宗南逃南宋建立 宋高宗南逃 黄天荡之战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2.岳飞等人抗金与“绍兴和议”岳飞北伐 刘锜顺昌大捷 岳飞郾城大捷 岳飞被害 绍兴和议3.宋与金的再战再和采石之战 张浚北伐与“隆兴和议” 韩侂胄北伐与“
37、嘉定和议” 二、金的政治与经济1.官 制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2.社会经济农业 手工业 商业3.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三、南宋的社会经济1.农 业农田水利 农作物的推广 2.手工业纺织业 制瓷业 造纸业 印刷业 造船业3.商 业城市 墟市 榷场 海外贸易四、南宋阶级矛盾尖锐化1.残酷的剥削压迫土地兼并 赋税繁苛 2.钟相、杨么起义五、蒙古国的建立与金的灭亡1.蒙古国的建立蒙古族的兴起 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 成吉思汗建国2.蒙古军西征与南进三次西征 统一吐蕃 灭大理 蒙哥汗战死合州第三节 元朝(12711368年)一、忽必烈灭南宋1.建国号“大元”采用汉法 忽必烈即汗位 建国号定大都2.灭南宋贾似道擅权
38、误国 襄阳、樊城之战 元军陷临安 文天祥等人抗元二、“天下一家”政策1.中央制度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等2.地方制度行省制 道 行院 行台 对边疆地区的管理3.军队禁军与镇戍军4.驿站站赤 站户 急递铺5.土地制度官田与私田 土地集中 驱口 佣户6.赋税制度税粮 科差 二税 括马 和买 和雇 徭役与差役三、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 业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官手工业 棉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3.商业钞法 专卖与斡脱 城市商业 海外贸易4.运河与海运开通大运河 海运 四、中外关系钦察汗国 伊儿汗国 东亚 南亚 非洲 欧洲五、元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皇位争夺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
39、天灾六、元末农民战争1.农民大起义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起义 其他红巾军 方国珍、张士诚起义2.红巾军三路北伐三路北伐 北伐失败 3.朱元璋建立明朝4.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第四节 宋辽金元文化一、哲学宗教1.哲学理学 唯物主义2.宗教佛教 道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二、文学艺术宋词 话本小说 元曲 绘画三、史 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通志 文献通考四、科学技术指南针 火药 天文 历算 医学 农学考核要求:两宋时期农工商的新发展;科技进步;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它文化成就;宋元疆域的变化及民族大融合。第七章 明 清(13681840)(26学时)第一节 明 朝
40、(13681644)一、制度与律令1.中央机构六部 内阁 五府 都察院 大理寺 通政司2.地方制度省 道 府 县 州 3.卫所制度4.明律与大诰大明律 大诰二、“分封”与“靖难”明初的分封 靖难之变 明成祖削藩三、明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经营蒙古地区 奴儿干都司 对西藏的管理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四、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恢复与发展农业的措施奖励垦荒与实行屯田 鼓励种植桑棉 兴修水利2.改革工匠制度五、明中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与张居正改革1.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世宗修道与严嵩当国庚戌之变2.土地兼并与赋税加重土地兼并 赋税繁重 3.农民起义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刘通、李原起义 刘
41、六、杨虎起义4.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 整饬边防 兴修水利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六、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农业 手工业 2.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 工商业城市的繁荣 商业资本的活跃以银为货币 3.资本主义萌芽七、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 下 西 洋下西洋的原因 下西洋的经过 下西洋的意义2.倭寇 之 患倭寇的侵扰 戚继光、俞大猷平倭寇3.援朝抗日4.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葡萄牙占据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 传教士来中国八、满 族 建 国1.努尔哈赤建国女真三部 统一女真各部 八旗制度 建立后金萨尔浒之战 辽沈之战 宁远之战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号称帝 继续伐
42、明 九、明后期社会、政治矛盾尖锐1.土地兼并与三饷加派土地兼并 三饷加派2.市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3.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东林党 阉党打击东林党人十、明末农民战争1.起义爆发与早期斗争王二起义 荥阳大会2.张献忠农民军的战斗转战湖广、江西 建立大西政权3.李自成农民军的战斗建立大顺政权 李自成进京 李自成的失误4.清兵入关吴三桂降清 李自成兵败西走5.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第二节 清朝(鸦片战争前)(16441840)一、清帝入主中原1.清朝定都北京顺治帝入京 清初政策的得失2.各种抗清势力李自成、张献忠之败 南明政权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桂王政权的联合抗清 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二、统一的多民
43、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平定三藩三藩割据 三藩叛乱 康熙帝平三藩2.统一台湾3.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蒙古三部 平噶尔丹叛乱 统一外蒙古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统一新疆土尔扈特归国4.平罗卜藏丹津叛乱,安定青海5.改土归流西南土司制度 鄂尔泰改土归流三、奠定疆域1.反对沙俄侵略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与恰克图条约3.清朝的疆域四、政治、军事制度1.中央制度内阁 军机处 六部与三法司 理藩院 内务府2.内地制度行省制 道 府 县3.边疆制度东北地区 内外蒙古 青海 新疆 西藏4.兵制八旗兵 绿营兵五、社会经济的发展1.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招民垦荒 更名地
44、 治河 蠲免钱粮 地丁合一 废除匠籍2.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 手工业 商业3.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六、清代中期各族人民起义1.社会矛盾的加剧土地高度集中 赋税苛重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吏治败坏2.各族人民起义苗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起义七、闭关政策1.闭关的背景自然经济 思想保守 海防需要2.闭关政策的实行清初的海禁与开禁 清中期的闭关政策第三节 明清(鸦片战争前)文化一、哲学1.唯心主义王学与王学左派 2.唯物主义 二、文 学1.小说 2.戏剧 三、史学 地理学1.史学 2.地理学、地图 四、图书整理与编纂1.永乐大典 2.古今图书集成 3.四库全书 五、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 2.数学 3.
45、医学 4.建筑 考核要求: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和影响;明代经济的发展状况;张居正改革;改土归流和土司制度;郑和下西洋;明清进步社会思潮。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的核心课。(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内涵丰富,包容量大,涵盖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中
46、外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四)教学时数本课程讲授为一学年两学期,共136学时,第一学期从原始社会至魏晋南北朝,计64学时;第二学期从隋唐至清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计72学时。 (五)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二、本文 第一章 原始社会教学要点:了解与掌握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石器时期、旧石器时期、禅让制等原始社会的基本概念,并能加以区别。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原始群(1学时)一、原始群前期1、元谋人 2、蓝田人 3、北京人二、原始群后期1、丁村人 2、长阳人 3、马
47、坝人第二节 氏族公社(3学时)一、母系氏族公社1、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2、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二、父系氏族干公社1、社会生产的发展2、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3、国家的形成考核要求:这一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禅让制、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石器时期、旧石器时期等原始社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与掌握,并能对母系、父系氏族的特点及新、旧石器等概念加以区别。第二章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夏、商教学要点:了解与掌握夏、商的兴亡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夏朝(2学时)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1、禹建夏朝 2、夏朝的国家组织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夏朝的灭亡第二节 商朝(2学时
48、)一、商朝的建立与发展1、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2、商朝的统治机构一、商朝后期社会矛盾与商朝的灭亡二、奴隶制经济与文化1、农业、手工业、商业 2、甲骨文、青铜器、天文历法考核要求:了解与掌握夏、商的兴亡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并要熟悉青铜器、甲骨文等概念。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教学要点:了解与掌握西周、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知识,理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及七国政治制度的变化,要求熟记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鞅变法、秦统一中国及百家争鸣等一些基本概念。教学时数:16学时教学内容:第五节 西周(2学时)一、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兴起 2、牧野之战与周朝的建立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中央机构 2
49、、地方机构三、西周的经济制度1、井田制 2、手工业和商业四、西周的社会危机与灭亡1、厉王虐政 2、平王东迁第六节 春秋(4学时)一、王室衰微1、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2、诸侯崛起二、大国争霸及其意义1、齐桓公首霸 2、晋文公称霸 3、秦穆公称霸 4、楚庄王称霸 5、吴越争霸三、土地所有制的变化1、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井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制的萌芽 3、初税亩四、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及其意义1、私家对公室的斗争 2、田氏代齐 3、三家分晋第七节 战 国(8学时)一、各国的变法运动1、魏国李悝改革 2、楚国吴起变法 3、秦国商鞅变法 4、七国政治制度的变化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1、封建生产关系的确
50、立 2、封建经济的发展 三、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1、兼并战争 2、秦统一中国第八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2学时)1、诗经 2、老子 3、孔子 4、百家争鸣 5、诸子百家 6、屈原与楚辞 7、科学技术考核要求:掌握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厉王专利、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平王东迁、百家争鸣等概念,并能领会与综合分析七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商鞅变法、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第四章 秦 汉教学要点:要求了解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王莽改制,熟练掌握秦朝封建主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东汉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措施,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形成和发展,东汉的文化。教学时数:2
5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三节 秦朝(4学时)一、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统一的措施 3、经略边疆二、秦末农民大起义1、起义的背景 2、农民起义的爆发第四节 西汉(8学时)一、西汉初年的制度和政策1、西汉的建立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3、郡国并行制 4、文景之治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加强中央集权 3、新财政政策 4、独尊儒术三、昭宣中兴四、西汉经济的发展五、西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1、汉匈战争与友好往来 2、张骞通西域 3、汉与东北、西南各族的关系六、王莽改制及其失败1、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 2、王莽改制及其失败七、秦汉时期的
52、文化1、哲学 2、儒学 3、经学 4、文学 5、科技 6、史学第三节 东汉(8学时)一、东汉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经济1、东汉的建立与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的调整2、巩固统一的措施3、社会经济的发展4、地主庄园经济5、豪强势力的发展二、东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三、东汉外戚与宦官的专权与黄巾大起义四、东汉时期的文化考核要点:要求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与王莽改制,熟练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措施,并能对秦始皇、汉武帝进行正确的评价。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及影响,党锢之祸以及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教学要点: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三国的政治与经济;西晋的
53、政治与经济;前秦苻坚的改革和淝水之战;东晋的门阀政治;南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门阀制度的衰落,东晋南朝经济的发展;北魏的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文化。教学时数:20学时教学内容:第七节 三国鼎立(4学时)一、三国鼎立1、汉末军阀割据混战2、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3、三国的形成 赤壁之战二、三国的政治与经济1、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 2、平定南中 3、招抚山越第八节 西晋(2学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魏灭蜀;司马炎代魏;晋灭吴,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与经济1、占田制 2、分封制与“八王之乱” 3、门阀士族的初步形成第九节 东晋与十六国(4学时)一、十六国兴亡二、前秦改革与统一北方三、东晋建立与门
54、阀势力的发展四、淝水之战第十节 南朝(4学时)一、宋齐梁陈的更替二、检籍制度三、侯景之乱四、南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五、东晋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第十一节 北朝(4学时)一、北魏统一北方和北魏前期的封建化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三、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对峙1、北魏末年的起义2、西魏北周的改革第十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玄学 2、范缜和神灭论 3、史学 4、文学评论 5、地理学 6、科技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十六国政权的更替,北魏的分裂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占田制、淝水之战、侯景之乱、八王
55、之乱等概念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情况,并作相应的分析。第六章 隋唐五代教学要点:掌握隋朝的政治、经济措施和经济的繁荣;掌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两税法;安史之乱、唐政府的对外关系,周世宗的改革等基础知识,并能从理论上理解和分析唐代均田制、府兵制、租佣调制、两税法之间的关系;了解隋唐五代的主要文化成就。掌握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时数:22学时教学内容:第十节 隋朝(4学时)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1、隋朝建立 2、统一全国二、隋朝的政治、经济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经济措施均田制;轻徭薄赋;租庸调制;“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3、隋朝大运河4、隋朝
56、经济的繁荣三、隋末农民大起义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阶级矛盾的激化 3、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与隋朝的灭亡长白山起义 三支起义军 隋朝灭亡1、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第十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8学时)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二、唐前期的政治、经济政策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四、武周政权及武则天的功过五、唐玄宗的改革与“开元之治”六、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1、条件2、表现 农牧业 3、手工业 4、茶叶贸易 5、商业和交通第十二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8学时)一、安史之乱的爆发1、原因 2、后果二、唐后期的政治斗争1、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 3、牛李党争三、唐后期的经济改
57、革1、唐代财政困境2、第五琦、刘晏改革3、杨炎和“两税法”四、唐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第十三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一、与突厥的关系二、与回纥的关系三、与吐蕃的关系四、与南诏的关系五、与靺鞨的关系第十四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一、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二、与印度的关系三、与中亚、西亚等国的关系第十五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阶级矛盾的激化二、农民起义的前奏三、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和唐朝的灭亡第十六节 隋唐五代的文化第十七节 五代十国与周世宗的统一活动(2学时)一、五代更替与十国兴亡二、契丹的兴起1、阿保机建国 2、辽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三、周世宗的改革与统一北方考核要求:(参看教学要点)第七章
58、 宋辽夏金教学要点: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猛安谋克制,绍兴和议,了解宋辽夏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学时数:20学时教学内容:第七节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4学时)一、北宋建立与统一战争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和王小波、李顺起义第八节 北宋与辽夏的关系(2学时)一、宋辽和战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第九节 王安石变法(4学时)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2、农民士兵的反抗斗争3、庆历新政及其失败二、王安石变法1、指导思想 2、变法的内容 3、变法失败第十节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2学时)一、农业的发展与佃农身份的某些变化二、手工业的发
59、展与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三、商业的繁荣与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第十一节 南宋与金的对峙(4学时)一、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1、阿骨打建立金国 2、猛安谋克制 3、宋金“海上之盟”与辽的灭亡 4、金军南侵与北宋灭亡二、南宋与金的和战1、南宋的建立 2、宗泽、李纲的抗金斗争 3、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4、岳飞的抗金斗争与“绍兴和议”一、钟相、杨幺起义二、南宋的社会经济第十二节 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4学时)一、哲学二、文学艺术 宋词 绘画三、史学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四、科技 活字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沈括与梦溪笔谈 王惟一和针灸铜人考核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王安石
60、变法,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绍兴和议;了解宋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第八章 元 朝教学要点:掌握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机构,统治政策;了解元朝的社会经济文化。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2学时)一、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二、蒙古灭西夏和金三、蒙古军的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四、蒙古军的南进五、忽必烈建立元朝与灭宋第七节 元朝的政治(2学时)一、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二、军事制度与驻防三、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四、治理边疆第八节 元朝的经济(1学时)一、元初的重农政策二、元朝的社会经济第九节 元末农民大起义(2学时)一、元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二、红巾军大起义三、朱元璋起义与推翻
61、元朝第十节 元朝的文化(1学时)考核要求:(参看教学要点)第九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教学要点:要求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张居正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郑和下西洋,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策,清朝为巩固边疆地区所作的斗争;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教学时数:22学时教学内容:第七节 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3学时)一、明朝初年专制统治的加强1、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2、卫所制度3、法律4、学校和科举5、抑制豪强和整顿吏治6、削藩7、设立锦衣卫二、明朝初年的经济1、恢复经济的措施放免奴婢 放松对手工业者的限制 鼓励农民垦荒 实行民屯和军屯 兴修水利 鼓励种植经济作物2、
62、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确立3、明朝初年经济的初步恢复第八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4学时)一、宦官专权和内阁倾轧二、土地兼并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张居正改革1、背景 2、内容 3、意义和影响第九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2学时)一、蒙古族二、满族1、建州三卫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置2、努儿哈赤和后金的建立3、八旗制度4、皇太极建立大清国第十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2学时)一、郑和下西洋1、历史条件 2、经过和意义二、抗倭战争与援朝战争三、反对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的斗争第十一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2学时)一、明后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1、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2、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3、城市市民与
63、统治阶级的矛盾二、明末农民大起义1、陕北农民起义的爆发2、张献忠起义军的战斗3、李自成起义军的战斗4、起义的失败及其意义第十二节 清朝前期的政治(3学时)一、清军入关和抗清斗争1、清军入关2、民族矛盾激化3、郑成功的抗清和收复台湾二、清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主要政权机构2、地方行政组织3、保甲制度4、官员考核制度三、军事制度四、大清律的制定五、文字狱第七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2学时)一、平定三藩之乱二、统一台湾三、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五、击败廓尔喀的入侵,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六、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七、平定大小和卓木和张格尔的叛乱八、统一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原因和意义第八节
64、 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2学时)一、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二、康、雍时期的“摊丁入地”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十八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2学时)一、学术思想王守仁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戴震二、文献史料编辑与考据学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乾嘉考据学派三、文学艺术小说 戏剧 绘画四、科学技术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张居正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郑和下西洋;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策,巩固边疆地区的斗争,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
65、争。三、参考书目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吕思勉:秦汉史(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5、岑仲勉:隋唐史上下 中华书局1982年版。6、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7、吴天墀:西夏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杨树森:辽史简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9、张博泉:金史简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0、韩儒林:元朝史上下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1、汤钢、南炳文:明史上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古代史考
66、试大纲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的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原始社会识记:北京人、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原始社会的基本概念及区别。领会:史前时代各阶段的基本面貌及特点;中国文明形成的条件及过程;第二章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夏、商识记:了解夏、商兴亡的基本线索及其政治
67、、经济、文化。了解青铜器、甲骨文等概念。领会:了解夏、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识记:西周、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历史发展线索;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平王东迁、百家争鸣等概念。领会:掌握理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背景及过程;综合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第四章 秦 汉识记: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秦朝封建主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公九卿制度、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昭宣中兴、王莽改制、察举征辟等概念。领会:认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68、的原因;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简单应用:对秦始皇、汉武帝、王莽进行客观的评价。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九品中正制”、 占田制、“八王之乱”、 门阀士族、“五胡乱华”、淝水之战、侯景之乱、孝文帝改革、玄学、神灭论等概念。领会:分析三国鼎立局面长期存在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动荡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魏晋风度的内涵。第六章 隋唐五代识记:隋唐五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面貌;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大索貌阅”、“输籍之法”、府兵制、科举制、两税法、安史之乱、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气象
69、、藩镇割据、周世宗改革等概念。分析唐代均田制、府兵制、租佣调制、两税法之间的关系;了解隋唐五代的主要文化成就。掌握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领会:分析唐代均田制、府兵制、租佣调制、两税法之间的关系;分析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评价隋炀帝、武则天、唐玄宗。第七章 宋辽夏金识记:宋辽夏金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杯酒释兵权”、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绍兴和议等概念。领会: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源。第八章 元 朝识记:蒙古政权和元朝历史的基本线索;元朝的政治经
70、济政策;教学时数:领会:元朝民族歧视及民族压迫政策的实质。元代疏浚大运河的意义。第九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识记:明清历史的基本线索;明清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措施;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卫所制度、张居正改革、奴儿干都司、郑和下西洋、八旗制度、地丁银、“摊丁入亩”、军机处等概念。领会:要求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影响;张居正改革的历史意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清朝前期思想文化政策的影响。 有关说明及命题要求(一)课程教材及参考书选用教材: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参考书目: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吕思勉:秦汉史(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71、1983年版。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5、岑仲勉:隋唐史上下 中华书局1982年版。6、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7、吴天墀:西夏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杨树森:辽史简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9、张博泉:金史简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0、韩儒林:元朝史上下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1、汤钢、南炳文:明史上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二)考试能力要求要求考生正确地使用本课程的专业术语,层次分明,表达完整,合乎逻辑性表述,并要求考生快速阅读文字材料,恰当地
72、把握其观点与论述结构,灵活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找出最合适的答案。考生在考前必须全面备考,以免临场猜题或影响答题。以下为答卷具体要求:把握题意,准确无误。中心明确,史料充实。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语言规范,措词得当。字体端正,文笔流利。(三)考试方法及形式1、答卷形式:本课程答卷方式为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本课程答卷限定时间为100分钟。3、评分标准: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4、考试题型:考试题目类型既有必答题又有选答题,题型可以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题、问答题(简述题、论述题等)等。每套试卷均附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5、题型举例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73、分)1. 共和行政2. 文景之治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2. 简述两税法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每题30分)1、试论述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2、试评曹操。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书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
74、年第一版;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6.山海经 战国佚名27.水经注
75、 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 29.逸周书 战国30.国语 战国31.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32.华阳国志 晋常璩33.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衒之34.史通 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36.唐会要 宋王溥37.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38.通典 唐杜佑39.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 清赵翼42.贞观政要 唐吴兢43.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44.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 (初校) 南宋徐梦莘46.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 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 金尼阁著,何高济 王遵仲 李申译 何兆武校 49
76、.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 宁撰,范祥雍点校 50.五灯会元(全册)宋普 济编,苏渊雷点校 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4.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5.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6.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郭沫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8.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9.张光直
77、: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10.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2.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13.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4.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15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6.王云度、张文立主编秦帝国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7.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8.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
78、993年版;19.田余庆:东晋门阀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0.吴荣曾:先秦秦汉史论丛,中华书局1995年版;21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2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3.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要(修订本),三联书店,1979年版。24.胡如雷:李世民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25.胡戟:武则天本传,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26.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7.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28.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29.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
79、学出版社1992年版;30.杨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1.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32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3.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4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5周良霄、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6.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7.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8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9.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40李治亭清
80、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41.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2白寿彝中国通史(多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9年第一版; 43章开沅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4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多卷本,解放军出版社19831991年第一版;45慕中岳、武国卿中国战争史多卷本,湖北人民出版社、金城出版社1985-1992年第一版;46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九卷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47.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8侯外庐中国思想史(五卷本)1956-1960年人民出版社第一版;49江应梁中
81、国民族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50卢苇中外关系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三、论文:1.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历史研究1979年2、3期。2.漆 侠: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3.刘永成: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2期。4.翦伯赞: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和亲问题,学术研究1964年第5期。5.吕振羽:关于历史上民族融合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6.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7.巩绍英: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汉朝的杂霸政治,人民日报1965年9月17日。8.柯友根:西汉部曲
82、初探,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9.何兹全:试论秦始皇,史学月刊1960年第3期。10.张英莉、戴禾:丝绸之路论,思想战线1984年第2期。11.蒋福亚:魏晋南北朝历史地位论述,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12.田余庆:秦汉魏晋依附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13.郑 欣:东晋南朝时期的世族庄园制度,文史哲1978年第3期。14.王国轩:玄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文史哲1985年第4期。15.赵云旗:论隋代速亡的原因,晋阳学刊1984年第6期。16.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17.金宝祥:北朝隋唐均田制研究,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18.
83、王仲荦:唐代两税法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19.邓广铭:谈谈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20.漆 侠: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21.曾 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22.陈高华:从大诰看明初的专制统治,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23.傅衣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若干问题的商榷,文汇报1961年12月21日。24.戴 逸: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人民日报1979年3月13日。25.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26.李 华:明清以来北京的工商业行会,历史研究1978年第4期。27.赵轶峰:
84、史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28.刘益安:略论张居正的改革,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29.陈东林:试论雍正“提耗羡、设养廉”的财政改革,诗学集刊1984年第4期。30.李世瑜:试论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中国古代史教案课程说明:中国古代史是指从中国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中叶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中国古代史讲述的内容主要有七个方面:(1)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2)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活动。(3)历代国家行政制度、施政方式与措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消长以及处理经验。(4)历代关于
85、农业、工商业的基本政策、管理方式和实际效果。(5)历代国家的人才培养、教育体制以及官吏选拔制度。(6)历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处理及经验。(7)历代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状况。一、 中国古代史课时安排一学年,周4学时,第一学期64学时,第二学期72学时,共136学时。二、 中国古代史教材选用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上下册)。参考教材有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晁福林、施建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教学内容 第一编 史前史(公元前2070年以前)(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到我
86、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国远古人类的生产状况、内部结构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氏族社会解体的原因及其过程。重点与难点:重点讲述母系氏族社会的经济和母系氏族制度的特点,父系氏族的解体。“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父系氏族的解体是本编的难点。主要内容:一、 中国古人类进化之链1、 直立人2、 早期智人(古人)3、 晚期智人(新人)二、 母系氏族社会1、 氏族的形成2、 母系氏族社会的经济3、 母系氏族制度三、 父系氏族社会1、 父系氏族的形成2、 父系氏族制度3、 中国文明起源期的主要成就四、 传说时代1、 有巢氏与燧人氏2、 伏羲氏与神农氏3、 炎黄时代4、 尧舜禹时代知识点: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87、 弓箭的发明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河姆度文化 良渚文化 思考题:1、 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制度的特征是什么?父系氏族制度是怎样解体的?2、 中国文明起源期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第二编 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学习,使学生了解夏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时期,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繁荣时期。使学生基本掌握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形成及其依据,商朝灿烂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井田制与国家机构的内容及其实质。重点与难点:重点讲述商朝奴隶制的初步发展,西周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难点讲述夏朝
88、为什么是奴隶制社会,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主要内容:第一章 夏商周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一、夏(2070约前1600年)1、探索夏文化2、从“大同”到“小康” 3、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4、“时日曷丧”与成汤灭夏二、商(约前1600前1046年)1、 商之起源与建国2、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3、 “商纣暴虐,迁鼎于周”一、 西周(前1046前771年)1、 周之起源与建国2、 武王灭商到成康之治3、 从厉王弭谤到宣王中兴4、 “烽火戏诸侯” 到平王东迁二、 华夏族的形成及与四夷的关系第二章 商周王权的发展与政治制度一、商代的王权二、西周王权的强化三、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四、商周的宗
89、族政权和官制五、商周的军制和刑罚第三章 商周的社会经济一、商周的农业发展二、井田制度三、商代的青铜器三、 工商食官制度第四章 商周的自然知识与文化艺术一、天文、历法、医学和数学成就二、甲骨文和金文四、 散文与诗歌知识点: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牧野之战 国人暴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工商食官 司母戊鼎 敬天保民思想 甲骨文 尚书 诗经思考题:1、 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的内容和性质。2、 西周的敬天、保民、明德思想。第三编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衰亡、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史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以及
90、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重点与难点:重点讲述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春秋时期奴隶制的崩溃是难点。主要内容:第一章 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一、 王室衰微与列国争霸1、 王室衰微2、 管仲相齐与齐桓公首霸3、 晋楚争霸与秦霸西戎4、 弭兵运动二、 战国兼并与秦的统一1、 七雄争战与“合纵连横”2、 秦并六国第二章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一、 春秋时期“公室”与“私门”的斗争1、 三桓专鲁2、 田氏代齐3、 三家分晋二、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4、 李悝变法5、 吴起变法6、 商鞅变法三、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产生1、 官分文武2、 官吏的选拔制度
91、3、 俸禄制度4、 “上计”制度5、 玺、符制度四、郡县制度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经济一、铁器、牛耕的推广、水利的兴修和生产力的发展二、从“共治公田”到“履亩而税”三、从“工商食官”到“素封”第四章 春秋战国的各族关系一、各少数族的发展二、“尊王攘夷”与“华夷之辨”三、华夷融合第四章 春秋战国的文化一、孔子与儒家二、百家争鸣三、哲学思想的发展6、 天人关系7、 宇宙大化(世界的发展)8、 人性问题9、 名实关系四、科学技术五、 文学和史学知识点:管仲改革 葵丘会盟 弭兵运动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合纵连横 长平之战 田氏代齐 三桓专鲁 三家分晋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孔子 荀子 孟子 墨子 春秋 左传
92、 庄子 国语 战国策 “楚辞”思考题:1、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2、 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3、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4、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5、 孔子评价。第四编 秦 汉(20学时 )第六章 秦朝的兴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秦始皇时代政治体制的建构和秦的文化政策。认识秦灭亡的原因。重点与难点:秦朝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构是本编的重点,评价秦始皇是本编的难点。主要内容:一、 秦的统一:“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二、 专制皇权体制之确立三、 “器械一量,书同文字”四、 “焚书坑儒”五、 秦之暴政与秦始皇陵六、 大
93、泽乡起义与秦的灭亡知识点:吕氏春秋 焚书坑儒 大泽乡起义 张楚政权 巨鹿之战 思考题:评价秦始皇。第七章 西汉王朝与王莽的新朝(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初形势和文景时期恢复经济的成功,汉武帝时代政治体制的建构和各项经济政策的作用,西汉晚期至东汉前期经济发展的成就,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全国经济重心的东移,汉武帝以后至于东汉时期儒学兴盛的历史意义。重点与难点:汉武帝时代是本编的重点。主要内容:第一节 汉并天下 一、 从楚汉之争到大一统之重建二、 汉初政治形势1、 兵皆罢归家2、 诸侯王国问题3、 布衣将相之局4、 白登之围第二节 文景之治一、 背景、指导思想二、 内容和意义第七章
94、 汉武帝时代一、 中央集权的加强1、 削藩事业2、 建立“中朝”和十三州部刺史3、 察举制度二、 军事成功和疆域扩张1、 对匈奴的战争和经略边疆2、 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 汉武帝的经济政策1、 统一货币2、 官营盐铁3、 均输与平准4、 “算缗”与“告缗”五、“巫蛊之祸”和轮台诏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政治经济一、 昭宣中兴二、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第四节 王莽和新朝政权一、 易姓改命二、 托古改制三、 新莽之倾覆知识点:白登之围 文景之治 推恩令 左官律 附益法 中朝 十三州部刺史 汉匈战争 张骞通西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之战思考题:1、
95、汉武帝的评价。2、 张骞通西域的经过和历史意义。3、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第八章 东汉王朝的兴衰(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东汉初年政策与西汉有异 ,然实质同;社会生产技术有所进步,皇帝集权有所加强,但实际上对地方的控制力却在减弱;豪强大地主势力极大膨胀;外戚宦官专政是专制皇权加强条件下政治腐朽的产物;周边各民族开始了内迁的趋势;黄巾大起义的特点是有准备、有纲领、有组织的农民起义,各民族的反抗斗争主要是阶级斗争。重点与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重建、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地主田庄以及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是重点,度田事件为什么失败与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是难点。
96、主要内容:一、 光武帝的政治实践1、 东汉的建立和统一2、 对儒学的推崇二、 光武中兴1、 减省刑法2、 减免田赋3、 任用循吏三、 东汉豪强的兴起1、 空前规模的土地兼并2、 田庄经济3、 豪强地主武装四、 门阀大族的出现和影响1、 门生故吏结成的政治关系网2、 经学世族及其影响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 清议与党锢事件七、 江南地区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东移八、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 再击匈奴与班超出使2、 羌人起义与“破羌”战争3、 乌桓与鲜卑九、 东汉王朝的衰败与黄巾起义十、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宗教礼俗1、 佛教的传入2、 道教的生成3、 谶纬:儒学的神学化(二)学术文化1、史记与汉书
97、2、淮南子与论衡3、汉赋与乐府诗(三)科学发明4、 农学成就5、 医学成就6、 天文历算7、 纸的发明知识点:光武中兴 东汉田庄经济 党锢事件 班超通西域 黄巾起义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九品官人法 汉书 史记 论衡 氾胜之书 伤寒杂病论 “麻沸散” “五禽戏” 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 纸的发明思考题:1、 东汉田庄的特点2、 门阀大族的出现及其影响。3、 党人和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经过和性质。4、 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失败原因及其意义。5、 秦汉时期主要的文化成就。第五编 魏晋南北朝(20学时)第九章 三国和西晋(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东汉后期割据势力形成是由于政治、
98、经济的原因;割据势力相互混战造成的严重后果及三国建立的历史作用;各国在内政方面采取的措施。曹操、诸葛亮、孙权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内容:第一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 军阀混战与生产破坏二、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三、 三国鼎立第二节 曹魏集团的成功一、 曹操的才略与风格1、 挟天子以令诸侯2、 任天下之智力二、 曹魏屯田三、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四、 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第三节 刘备据有巴蜀和诸葛亮北伐一、隆中对的政治预想二、诸葛亮治蜀第四节 孙吴政权的盛衰一、“保江东,观成败”二、联蜀抗曹三、航运业的进步思考题:1、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 评价曹操。3、 评价诸葛亮。第五
99、节 西晋(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晋政权是门阀地主的专政,门阀政治的腐朽导致了八王之乱,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压迫所造成的民族矛盾的加深等造成了西晋政权的短暂。西晋占田制的内容及特点。主要内容:一、西晋的统一1、 魏灭蜀2、 司马氏代魏3、 晋灭吴,统一全国二、占田制三、士族的形成和特权四、流民反晋与胡族内迁五、魏晋风度与玄学六、西晋的文学与科技七、八王之乱七、 永嘉之乱与大一统之崩溃知识点:占田制 八王之乱 魏晋玄学 脉经 甲乙经第十章 东晋十六国(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东晋政权的门阀专政属性,了解东晋政府的北伐;十六国时期北方众多政权是胡汉贵族
100、地主的联合政权;北方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尖锐,是北方政权纷立,政权更迭的基本原因之一;民族融合正在进行之中。主要内容:一、十六国(302439年)1、 十六国概况2、 从“胡汉分治”到“胡汉互化”3、 前秦之短暂统一二、东晋(317420年)1、“王与马,共天下”2、北伐与偏安3、侨置郡县与“土断”4、 门阀政治5、 陶渊明与田园诗6、 顾恺之与王羲之知识点:淝水之战 祖逖北伐 侨置与土断 思考题:1、东晋的门阀政治。2、淝水之战的经过和影响。第十一章 南北朝(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南朝各代政权都是门阀寒人地主的联合专政;由于地主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上的腐朽,农民起义的打
101、击及内部斗争中削弱了自身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门阀势力逐渐走向衰落;东晋以来南方经济不断开发,取得重大的历史成就,在长期的南北冲突中,逐渐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了解和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的背景、内容和重大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门阀地主势力在南方逐渐衰落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内容:一、北朝(386581年)1、 魏齐周之嬗递2、 胡汉矛盾与太和改制3、 均田制与府兵制4、 宇文泰与六条诏书5、 寇谦之改革道教6、 石窟艺术7、 水经注与齐民要术二、南朝(420589年)8、 宋齐梁陈之更迭9、 “寒人典掌机要”与“检籍”10、 侯景之乱与士族之衰落11、 经济重心之南移12、
102、 “谢工商与衡牧”13、 佛道流行与神灭论14、 文心雕龙与昭明文选15、 山水诗与永明文学16、 圆周率与大明历知识点:太和改制 河阴之变 六条诏书 均田制 府兵制 元嘉之治 侯景之乱 宗主制 三长制 三省六部制 检籍 占山格 齐民要术 祖冲之 洛阳伽蓝记思考题:1、 门阀士族的衰落。2、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3、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六编 隋唐五代(581960年)(2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的统一及其意义,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影响;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引起了封建社会内部政治、军事、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募兵制的发展,两税法的产生
103、,以及对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所引起的深刻影响,都说明从唐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代后期的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藩镇割据削弱着它的统治。唐末农民大起义极大地动摇了唐后期的腐朽统治。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标志着新的分裂割据时代的出现。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隋唐时期的文化都有较大的发展。重点和难点:隋朝中央政治、经济改革;唐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及其经济的繁荣,安史之乱及其影响是本编的重点。隋炀帝的评价和安史之乱爆发的社会原因是本编的难点。主要内容: 第一章 隋唐五代的政治兴衰一、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二、 巩固统一的措施三、 隋的极盛四、
104、隋朝的灭亡五、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战争六、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七、 武则天的统治八、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九、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十、 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十一、 永贞革新与甘露之变十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十三、 五代十国十四、 周世宗改革知识点: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朋党之争 永贞革新 甘露之变 五代十国 周世宗改革思考题:1、 评价隋炀帝。2、 论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4、 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第二章 隋唐五代的政治法律制度一、隋代的制度1、 中央官制2、 地方官制3、 法律制度4、 军事制度二、唐承隋制知识点:科举制度 唐律疏议 三省六
105、部制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社会经济与财政体制一、隋唐的均田制二、均田制的破坏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三、隋唐的租庸调四、唐代的两税法五、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 柜坊与飞钱2、 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租庸调 两税法 柜坊与飞钱 思考题 1、 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内容。2、 唐代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民族关系一、隋唐与各民族的关系二、隋唐五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思考题: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特点及经验。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中外关系一、隋唐五代的对外政策和中外交通二、与东亚国家的关系1、 与朝鲜的关系2、 与日本的关系三、与中亚、西亚的关系1、 与昭武九姓的关系2、
106、与波斯、大食的关系四、丝绸之路与西域宗教文化1、 祆教2、 摩尼教3、 景教4、 伊斯兰教五、与南亚、东南亚的关系五、 玄奘、义净与中印文化交流知识点:“参天可汗道” 羁縻府州 遣唐使 玄奘 义净思考题: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文化一、经学二、史学1、 刘知几与史通2、 杜佑与通典 3、元和郡县图三、宗教哲学1、 佛教与道教2、 儒道佛三家的斗争与融合四、文学与艺术1、 诗歌与古文2、 变文与传奇3、 书法绘画与雕塑五、科学与技术1、 僧一行与孙思邈2、 赵州桥与长安城3、 金刚经知识点: 史通 通典唐诗 阎立本 吴道子 僧一行 千金方 龙门石窟 千佛洞 金刚经 思考题:
107、评述刘知几的史学观点。论述唐诗兴盛的原因和主要成就。 第七编 宋辽夏金元(9601368年)(2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北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辽、夏、金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对抗金中出现的英雄人物的评价。元朝的大统一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与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辽的封建化、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是本编的重点。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北宋的兴衰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 北宋的建立,2、 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措施二、北宋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社会变革1、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王小波起义2、
108、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三、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1、辽和北宋的关系2、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四、金的崛起和辽与北宋的灭亡1、金的崛起和辽的灭亡2、北宋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发展3、北宋后期的人民起义4、金人南下和北宋的灭亡第二章 南宋的偏安和灭亡一、金与南宋的分立1、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2、金朝的统治二、南宋后期的统治和社会矛盾1、南宋的社会矛盾2、南宋的人民起义三、蒙古兴起和夏、金、南宋的灭亡1、蒙古的兴起和夏金的灭亡2、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和南宋的灭亡第三章 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统治1、加强中央集权统治2、元朝的征战和对外用兵二、元朝的疆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加强三、元朝的社会矛盾1、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2、元朝
109、中期的统治四、元末农民大起义1、元末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2、元末农民大起3、元朝灭亡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经济发展与南方的开发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经济重心的南移2、地区经济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第五章 封建关系的发展一、封建关系的发展1、主户和客户2、宋元封建关系的特点二、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和变化l、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2、广大边区的封建化第六章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二、史学和文献学三、文学和艺术四、科技著作和三大发明五、教育六、 宗教知识点: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王小波、李顺起义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海上之盟 岳飞抗金 “斡鲁朵”制
110、头下军州 四时捺钵 中央北南面官制 勃极烈制 猛安谋克制 资治通鉴 “三通” 宋六家 “婉约词”与“豪放词”家 陆游 梦溪笔谈 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 忽必烈 汉法的采用 行省制度 宣政院 黄道婆 关汉卿 元曲与杂剧 郭守敬 驱口和匠户思考题: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评价王安石变法。3、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作适当评价。4、评价岳飞。5、宋代的科学技术有哪些成就?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6、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7、宋词元曲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8、评价成吉思汗。9、元朝统治的主要特征及其实质。10、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11、元朝的
111、行省制度。第八编 明 清(1368-1840年)(22学时)教学要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要点: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以至最后完成的最关键时期,对边疆、民族部分应给予高度重视。特别要总结不同时期国家民族统治政策和治理边疆的历史经验。二、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不断强化并达到高度完备的重要时期。三、15世纪末世界航海时代开始后,以海外贸易为纽带,全球的整体性空前加强了。 第一章 明朝(13681644年)(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体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白银成为市场上的流通货币;约十六世纪,中国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了空
112、前的发展;明朝中叶张居正改革,明末农民大起义;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海外贸易逐渐由朝贡贸易向民间自由贸易转化;16世纪的明朝正处于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由于传统制度、习俗和思想文化极其顽固地阻碍着明朝的进步,中国社会逐步落后于西方。重点与难点:明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张居正改革,郑和下西洋是本编的重点。主要内容:第一节 明朝前期封建秩序的恢复一、 从游方僧人到开国皇帝二、 “胡蓝之狱”与强化皇权三、 建文削藩与靖难之变四、 恢复社会经济措施与生产力发展第四章 明朝中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一、 宦官专权与土木之变二、 首辅专权与内阁纷争三、 棉绸业与市镇兴盛四、 商品经济发展与农村生产关
113、系变迁五、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六、 土地兼并与赋役沉重七、 张居正改革第二节 明王朝的衰败与社会矛盾的激化一、 大土地所有制的恶性发展二、 市民阶层的反矿税斗争三、 东林党议四、 满洲的兴起与清朝的建立第五章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 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二、 郑和下西洋三、 走私贸易与倭患四、 隆庆开关五、 援朝战争六、 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第三节 明末农民起义一、 大西政权的建立二、 大顺政权的建立三、 明朝的灭亡第四节 明朝文化一、 阳明心学与王学异端二、 永乐大典与国榷三、 市井文学与四大奇书四、 科技四书知识点:黄册与鱼鳞册 厂卫制度 靖难之役 仁宣之治 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 一条鞭法 东林
114、党 后金建立 萨尔浒之战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 俞大猷 隆庆开关 援朝战争 四大小说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思考题:1、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2、 明初恢复生产的经济措施。3、 评价朱元璋。4、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5、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6、 明末农民战争的特点、作用和历史意义。第二章 清朝(16441840年)(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清朝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专制政权,清朝初期满洲贵族野蛮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极大地损害了整个汉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康熙时期,由于他调整了对汉族的政策,从总体上看,汉族开始接受和认同清王朝的正
115、统地位。以此为起点,中原地区出现了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和平安定局面,清朝国势也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后世称康、雍、乾时期为“康乾盛世”。乾隆后期,国势衰象已经显现。嘉庆、道光时期,清朝统治很快陷入严重社会危机。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变成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重点与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康乾盛世是本编的重点。主要内容:第一节 奠定国基一、 后金建国与清军入关二、 南明政权三、 巩固多民族国家之活动第二节 康乾盛世一、 国家大统一之完成二、 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三、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强化与完备四、 赋役制度的重大调整五
116、、 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六、 传统文化的总结与发展1、 明末清初三先生;乾嘉学派;明史与文史通义2、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3、 京剧与南戏4、 “扬州八怪”与明清园林艺术5、 西方科技之传播与应用第三节 嘉道中衰(17961840年)一、 人口压力加剧与社会危机二、 改革旧体制的尝试与失败知识点:“扬州十日” 逃人法 剃发令 “嘉定三屠” 三藩之乱 郑成功收复台湾 内阁 军机处 八旗制度 文字狱 摊丁入地 中俄尼布楚条约 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乾嘉学派 思考题:1、 清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主要表现2、 地丁制和一条鞭法有何联系和发展?3、 清初是怎样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而斗争的?4、 郑成
117、功收复台湾的经过及清朝对台湾的统一和管辖。5、 简述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意义。6、 评价康熙帝。7、 清朝科学技术、文学和图书整理方面的成就。8、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参考书目:1、 徐中舒编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2、 来新夏主编:史记选,中华书局1990年。3、 冉德昭、陈直主编: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4、 王仲牟编注:资治通鉴选,中华书局1965年。5、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7、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8、 冯天瑜等:中华
118、文化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9、 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1年。 10、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1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14、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5、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1997年。16、韩儒林:元朝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7、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卷),中华书局1981年。18、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
119、84年。19、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20、汤钢、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2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练习题一、重要名词:原始群、旧石器时代、有巢氏、燧人氏;对偶婚、山顶洞人、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神农、黄帝、禅让时代;汤、盘庚、商纣王、司母戊鼎、甲骨文;井田制、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初税亩;战国七雄、李悝、秦孝公、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合纵与连横、都江堰;屈原;扁鹊、黄帝内经;秦始皇、李斯、陈胜吴广、三公、九卿、焚书坑儒;灵渠、匈奴、长城、巨鹿之战;汉高祖、汉文帝、晁错、 刘濞、汉武帝、桑弘羊、卫青
120、、霍去病、 张骞;郡国并行制、中朝、削藩策、五铢钱、轮台罪己诏;西域都护、丝绸之路;刘秀、班超、甘英、皇甫嵩、尚书台、尚书令、御史台、水排;度田事件、太平道、五斗米道;郑玄、说文解字、论衡、史记、汉书、浑天仪、地动仪、伤寒论、赋、乐府、古诗十九首、蔡侯纸;董卓、袁绍、司马炎、九品中正、占田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八王之乱、祖逖、法显、侨置、土断;石勒、 魏孝文帝、宇文泰、均田制、三长制六镇;何晏、王弼、神灭论、后汉书、三国志、水经注;蔡文姬、王羲之、陶渊明、祖冲之、齐民要术、魏书、孔雀东南飞、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隋文帝、隋炀帝、三省六部、科举制、大索貌阅; 武则天、褚遂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121、杨贵妃、刘晏、黄巢、玄奘、阿倍仲麻吕、鉴真、尚书省、唐律疏议、吐谷浑、突厥、唐蕃会盟碑;朱温、石敬瑭、赵匡胤、陈桥兵变、柳宗元、李商隐、李白、白居易、阎立本、吴道子、敦煌千佛洞、龙门石窟、乐山大佛;李元昊、阿骨打、澶渊之盟、交子、幽云十六州、回鹘;宗泽、绍兴和议、怯薛军、四大汗国、合州之战;忽必烈;耶律楚材、文天祥、马可波罗、朱元璋、中书省、枢密院;程朱理学、通鉴纪事本末、通志、话本;内阁、戚继光、利玛窦、皇太极、袁崇焕、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山海关之战、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理藩院、内务府、巡抚、八旗制度;黄宗羲、戴震、李时珍、 徐光启、梅文
122、鼎、明实录、清实录、文史通义、红楼梦、三国演义、牡丹亭、桃花扇、 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万里长城、紫禁城。二、问答题:1试据北京人的体质变化的情况,说明“劳动创造了人”这一原理。2.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各是什么?3. 你是怎样理解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原因的?4.夏朝已具备哪些国家职能?5.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中国古文字的创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6.西周的封建领主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齐桓公称霸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8.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怎样?9.鲁国为什么“初税亩”,初税亩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后果各是怎样的?10.略述“三家分晋”和“
123、田氏代齐”的原因和经过?11.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社会意义是什么?12.战国时期的新的租佃关系的状况怎样?1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各由谁主持修建的?14.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5. 试述“五经”的名称及各经的性质。16.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代表人物。17.略述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学名著。18.秦朝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19.怎样评价“焚书坑儒”?20.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21.西汉前期“休养生息”的基本情况怎样?22.“七国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3.怎样评价汉武帝?24.试述张骞通
124、西域的伟大历史意义。25.“昭君出塞”有什么历史意义?26.简述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27.“度田”的原因和结果怎样?28.略述班超经营西域的重大历史意义。29.怎样评价党锢事件?30.试述黄巾大起义的历史意义?31.什么是今文经?什么是古文经?32.为什么说王充是唯物主义思想家?33.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全书分哪几大部分?34.曹魏屯田的情况是怎样的?35.九品中正初创时及后来的变化各是怎样的?36.“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7. 略述“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意义?38.简述东晋南朝中外交通的状况。39.“五胡”是指哪些民族?“十六国”是指哪
125、些国家?40.略述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41.简述北魏寺院经济的状况。42.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文学家?他们各有些什么代表作?43.简述隋朝的中央和地方制度。44.什么是“贞观之治”?有哪些主要内容?45.怎样评价武则天?46.简述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的基本内容。47.唐朝科举制的基本状况及实行科举制的意义。48.简述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49.简述黄巢大起义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50.唐朝的主要宗教有哪几种?51.简述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及其影响?52.试述辽中央官制的特点。53.试述北宋与辽的和战。54.试述北宋与西夏的和战。55.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
126、失败。56.简述金国建立及灭北宋的经过。57.何谓“猛安、谋克”?58.简述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59.简述元朝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伟大作用。60.简述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61.简述我国三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62.简述明初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改革。63.简释奴儿干都司。64.简释土木之变。65.简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66.简述明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67. 简述郑和下西洋及其意义。68.简述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69.简述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社会背景、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70.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情况。71.简述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意义。72.简释理藩院与内务府的职权。73
127、. 简述行省的主要官职。74.简述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的情况。75.简述实行“地丁合一”制度的重要意义。76.明清时期有哪些主要思想家?各有什么主要代表性观点?77.四库全书是何时编纂的?此书的大致情况是怎样的?三、思考题:1.试述从西汉至唐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中中枢权力机构(主要是决策、审议及执行机构)的变迁,并简略概括其作法和趋势。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3.简论中国古代文明对周边国家及世界的影响。4.简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5.冯太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6.试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之异同。7.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经济的特
128、点是什么?与西欧封建庄园有什么异同?8.论述中国古代历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借鉴意义。9.试述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形成情况。10.试论两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兴衰。11.比较汉、唐两个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12.略述北宋至清的变法及改革。 13.汉唐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发展相互关系的主要事例。14.汉唐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15. 试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主要脉络。16.“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中国古代史上繁荣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17. 试论隋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18. 中国古代疆域沿革概况。19. 西方传教士东来对明代社会有哪些
129、影响?20. 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古代史考试试题(选)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 2004级 历史、人文教育专业 考试试题(卷)科目:中国古代史得分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阅卷人一、填空题(40空,每空0.5分,共20分)1、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主要有 、 、 。2、距今 年前,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繁荣时期。3、目前所知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一次有确定日期的日食发生于公元前 年 月 日。4、春秋五霸分别是 、 、 、 、 。5、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使用和 出现。6、我国战国时期的贷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 ,另一类是 。其中,形状像刀的叫刀币
130、,流通于 、 等国;形状像铲的叫布,流通于 、 等国;圆形方孔的叫圆钱,流通于 、 等国;形状像贝壳的叫 ,流通于 国。7、战国时期最大的食封地主有齐国的 、赵国的 、魏国的 和楚国的 。8、公元前217年,秦王朝把 、 、 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从 直到辽东 的万里长城。9、汉城帝时,汜胜之总结出了一种新的农业耕作技术,即 。创造了 法治理黄河,使此后800余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极大地减少了水患。得分阅卷人二、名词解释(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二里头文化 2、孔子 3、合纵与连横 4、轮台罪己诏5、尚书台 6、侯景之乱得分阅卷人三、简答题(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1、简述西
131、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2、简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派别。3、简述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及影响。4、简述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得分阅卷人四、论述题(共1题,18分)试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史考试试题(选)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历史系 2005级历史甲、乙班期未考试试题(卷)科目:中国古代史(上)题目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得分阅卷人世 一、填空题(40空,每空0.5分,共20分)1、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有着众多的文化遗址,代表性的有西安市东郊的 村落遗址;甘肃秦安的 遗址;河南渑池的 遗址;浙江余姚的 遗址。2、为
132、解决商朝中期的“九世之乱”问题, 把都城从收奄(今山东曲阜)迁到 (今河南)。3、商周青铜器精品出土很多。商朝形制最大的是 大方鼎;周朝青铜器铭文最多的是 鼎。4、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是 使用和 出现。5、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也是 、 、 、 、 、燕等国争雄时期。6、关于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汉代司马谈在六家要指中分为 、 、 、 、 、 等六家。7、秦统一全中后,以原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并参照关东六国的文字,制定 ,作为官方文字的标准字体。8、陈胜起义的政治口号是 , 。9、西汉后期,全国垦田数量约为 万顷,人口数量约为 万人。10、被誉为医圣的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 ,其
133、所著 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11、司马迁所著史学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 “ , ”。12、门阀制度兴起于 ,成熟于 ,鼎盛于 ,衰落于 。13、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后人临摹其遗作 和 ,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手法。14、东晋时期的 集汉魏书法之大成,兼善隶、草、直、行,有“书圣”之称。15、玄学的最早代表人物是 和 。二、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长平之战;2、“使黔首自实田”;3、史记4、唯才是举;5、永嘉南渡;6、“太康之治”得分阅卷人三、简答和分析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要说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3、分析孙
134、恩、卢循起义的历史意义。得分阅卷人四、论述题(2小题,每题13分,共26分)1、试分析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2、试分析东汉田庄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史考试试题(选)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历史系2005级 人文教育专业 甲、乙班 期末考试试题(卷)科目:中国古代史(上)题目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1、距今 年前,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繁盛时期;距今 年左右,我国开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派军队征服越族以后,设置了 、 、 三郡。次年,又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
135、展。3、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吴王 是这次叛乱的主谋和首领。4、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 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到成帝时,汜胜之总结了一种新的耕作方法 。5、竟宁元年 ( 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恢复了旧日的和亲关系。6、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任命 为西域都护,从此,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完全确立。7、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在水利灌溉技术上,汉灵帝时的掖廷令毕岚发明了 ,有效地解决了从低河渠向高田灌水的问题。8、在汉书十志中,首创了 、五行、 、 等四志。9
13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道的广泛流传,神话和志怪小说也开始兴起。著名的有东晋葛洪的 ,干宝的 和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10、北魏末年贾思勰的 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11、随着文学发展,出现了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选集专著,曹丕典论论文,首开文学批评之风。梁刘勰的 是一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名著,齐、梁时钟嵘的 是一部诗歌批评名著。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孔子 2、占田制 3、焚书坑儒 4、史记5、党锢之祸 6、九品中正制三、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1、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2、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4、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137、。四、论述题(20分)述评汉武帝。中国古代史考试试题(选)中国古代史试题1一、名词解释(每个7分,共28分)1、王莽改制 2、文景之治 3、焚书坑儒4、淝水之战二、材料分析题(第1、3小题各10分,第2小题12分,共32分)1、“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汉书仲长统传)2、“时河内张成,善说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其子杀人。李膺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获免,膺愈怀愤疾,竟案杀之。初,成以方技交通宦官,帝亦颇谇其占。成弟子牢修因上书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驰驱,共为
138、部党;诽讪朝政,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其辞所连及陈寔之徒二百余人。或有逃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后汉书党锢传序)3、“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暂美人,王丞想(王导)与大将军(王敦)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见卿事!”(世说新语汰侈)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简要经过和原因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20分)三国
139、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史考试试题(选)中国古代史试题2一、填空(每小空0.5分,共20分)1、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主要有 猿人、 猿人、 猿人。2、我国境内的“新人”(晚期智人)化石最具代表性的是 人。3、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遍布全国后地,最有影响的代有性文化有 、 、 文化。4、商代的文字主要有 文、 文、 文和 文几种。5、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定日期的日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 年。6、西周 统治时期,发生了国人暴动,这次暴动发生在公元前 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7、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出现和 的使用。8、金属货币在春秋晚期广泛流通,当时的货币
140、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钢币,一类是金币,铜币从造型上方为四种,形状象刀的刀币,流通于 、 等国;形状像铲的布,流通于 、 、 等国,园形的方孔钱,流通于 和 等地,形状象贝壳的铜贝,也叫蚁鼻钱,流通于 国。9、战国时期参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有 、 、 ,还有 、 、 、 、 等。10、秦统一六国后,于始是三十一年(前216年)“ ”,意味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11、秦末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是 、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政治口号是 、 、 、 。12、汉武帝时,毕岗利用龄轮转动传带的原理发明了 ,有效地解决了从低渠向高田灌水的问题。另外,利用引水在压力下喷洒的原理发明了 。这些发
141、明与创造,反映了东汉先进的灌溉技术水平。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甲骨文 2、文景之治 3、司马迁与史记4、尚书台 5、赤壁之战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性质及意义。2、试述张骞通西城的目的及意义。3、分析王莽改革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4、试述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的特点及影响。四、论述题(18分)论述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中国古代史考试试题(选)中国古代史试题3一、填空题(200.5=10分)1、唐代在史学方面成就卓著。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 ; 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作者 。2、唐代大历到大中年间(766-85
142、9年),是传奇小说创作的极盛时期。著名的作品有沈既济的 ,李公佐的 ,陈鸿的 、东城老父传,白行简的 ,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 ,李朝威的 。3、北宋人编纂的类书,重要的有 、 、 、 。4、1616年,努尔哈赤在 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 ,改族名为 。5、由于考据学的影响,钱大昕的 、王鸣盛的 、赵翼的 也都是采用考据方法整理古史的代表作。二、名词解释(56分=30分)1、输籍定样 2、贞观之治 3、澶渊之盟4、八旗制度 5、行省制度三、列举题(20分)1、列举隋、元、明、清各朝史实,说明台湾、澎湖自古与中国大陆关系密切,并从元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8
143、分)2、列举元曲四大家和代表作:明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四部著作和作者;清代四部著名小说及作者。(12分)四、简答题(38=24分)1、简述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2、简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3、简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领域的主要贡献。五、论述题(16分)对比租庸调、两税法和一条鞭法,说明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表项 目 名 称 中国古代史(二)课程体系的重组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项 目 类 别 教学研究 项目负责人 强 文 学 申 请 单 位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申 请 日 期 2004年9月 教务处教研教材科制项目名称中国古代史(
144、二)课程体系重组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项目类别AA、教学研究 B、教学辅助研究 C、教学管理研究 D、其他研究起始时间 2004 年 9 月拟完成时 间 2007年9月项目负责人简况姓 名强文学个人简历1997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2000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8月至今先后在天水师范学院政史系和文史学院工作。性 别男出生年月1976年1月职 称讲师职 务历史教研室主任学术专长及学术团体中职务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现为中国宋史学会会员。校内工作单位文史学院现任课程中国文化史、世界上古史主要教学、科研成果参与三项陇右文化中心研究项目,宋史研
145、究论文发表2篇。近二年教学工作量600学时项目组主要成员总人数5高级职称副高级职 称1中级职称4初级职称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工作部门学术专长现任课程项 目 组工作分工强文学男28讲师文史学院宋史研究中国文化史世界上古史项目负责人杨小敏女38副教授文史学院古代妇女史研究中国古代史隋唐史讲义编写赵世明男29讲师文史学院明清史研究明清史论文写作及课件制作韦宝宏男28讲师文史学院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经济史论文写作及课件制作王宏谋男28讲师文史学院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亚史论文写作及课件制作项目论证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及其理论意义、实际意义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在国家大力倡导教材、教育方式、方法等改
146、革的背景下,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亟待进行。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课题试图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中国古代史教材、教学方式改革重要性的认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大、中等学校的中国古代史教学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使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模式,尝试运用除课堂讲授外,讨论、多媒体、考察、参观等多种教学模式并举的多种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尝试编写和使用适应新势,特别是高考体制变化及具有本校特点的新教学大纲、教案及讲义。项目论证报告二、研究的指导思想及主
147、要内容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汲取现代史学的一些有价值的新史观,使本课题的研究更具前沿性和实用性。主要内容:(1)对中学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如教材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进行调查、分析做出一定的结论;(2)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与中学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及内容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其中相脱节的地方,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对策;(3)对当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进行分析,考察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尝试采用讨论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4)对研究成果的应用进行可行性论证。项目论证报告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48、趋势分析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在中国国内已非常普遍和盛行。研究论著亦是浩繁。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方面的成果众多,仅编著的教材就不下几十种,其中在当前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有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下册,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古代史教程等。至于教学诸环节的研究论著,也颇为丰富,不一而足。建国后,高校中国古代的教材编写长期受到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影响,内容体系较为单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界学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及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大量文献和实物资料的发现,为以后的新教材课程体系的重组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但是,这一时期又其后编著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方
149、面总的来看仍然偏重于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论述,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内容相对薄弱。这与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的现实目标不相适应。另外,八十年代至今,国内外的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并未被吸纳到新教材当中,这也影响到当前教材的学术价值及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有鉴于此,针对已有教材课程体系存在的上述缺陷,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吸收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新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即适当加大文化史及社会史的教学内容,充分吸收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启良所著中国文明史,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等国内外有影响的论著,其中的许多新鲜观点亦可借鉴。至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当前国内高校中亦普遍存
150、在,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中国古代史(上),全部采取多媒体教学技术授课,而且已可用于网络教学。而本项目对中国古代史(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上的设想,即是有借鉴名校名师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制作出适合本校学生认识和理解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项目论证报告四、完成本项目研究已经具备的基本条件、工作基础以及其它有利条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一)基本条件: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专业的核心课。1998-2000年,原政史系“中国通史”课程被确定为天水师范学院重点课程。在这期间,由于学校前后有近万元的经费投入,加上系领导对建设这六课程的重视,大量购进了一批图书资料,
151、尤其是中国古代史方面图书所占比重较大,这为我们从事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支持。但图片资料相对缺乏,音像资料一片空白,需进一步配置。(二)工作基础:文史学院副教授杨小敏同志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搞好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也注意通过其他途径如上网来了解其它高校的中国古代教学方法的改进,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她写了论高等师范院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文。文史学院教授王德泰、雍际春也是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的资深教师,他们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有自己的见地,并尽力在教学中加以改革。虽未参与本课题。但也可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三)有利条件:
152、本次进行中国古代史(二)教学改革研究,有许多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一是坚实雄厚的师资力量,历史学专业现任教师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史这一块,其中王德泰、雍际春教授、杨小刚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研、强文学、马格侠讲师均为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硕士生,可以说,中国古代史方向是全校师资力量最强的队伍之一。二是团结向上的合作团队,本次承担中国古代史(二)教学改革研究的五个人中,除专业方向均为中国古代史,均为硕士毕业为辅,团队整体平均年龄轻,只有28岁左右,大家都有一股干劲,一股冲劲,教希望能将自己份内的事情干好,这是完成本项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的关键。三是本团队有较好的中国古代史(
153、二)教学改革研究 迫切愿望,不管是已工作多年的,还是刚踏进校门不久的,每个人都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有切身体会,都希望能从自己做起,突破传的教学模式,尝试一次成功的改革,这个愿望是十分迫切的。(四)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及要措施中国古代史(二)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重点放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要体现新颖、实用的特点,所以准备在三年的时间里从课程内容体系的重组、电子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上入手去做,争取在三年以后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新教学大纲、教案和讲义,以及一个直观性强、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措施:(1)在课程重组时,注意吸收史学研究成果的新动态,加大文化史和社会史部分的内容。(2)多媒体课件要和中国
154、古代史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切忌照抄别人成果、而又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本校教学的倾向,即注重实用性、新颖性。 填写人签名:研究计划项目组成员分工强文学: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的策划、分工;论文及研究报告的写作等工作。杨小敏:主要负责课程新教学大纲、教案及讲义的编写。赵世明:主要负责论文撰写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韦宝宏:主要负责论文撰写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王宏谋:主要负责论文撰写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研究阶段及内容2004.92005.9主要进行相关资料及信息的搜集整理,并编写新的教学大纲、教案及讲义。2005.92006.9主要进行教改论文的写作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006.9
155、2007.9 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成果形式及使用范围研究成果形式:1、教改论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2篇)。2、研究报告一份。3、多媒体课件:占教改课程总章节的1/3以上。使用范围:成果应用于今后的历史系各本科专业的中国古代史(二)课程教学中。研究经费概算该项目共需经费1.2万元经费来源及落实情况学校拨款:4000元主管部门拨款:4000元其他:4000元申请资助经费1.2万元审批经费预计开支项目开支类别金 额图书资料费1000元调研费5000元复印费3000元其 他3000元合 计二级学院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校专家组意见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学校审批意见盖 章 年
156、 月 日中国古代史(二)课程体系重组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研究项目进展情况报告一、项目申报时拟定的研究阶段及内容1、2004年9月2005年9月主要进行相关资料及信息的搜集整理,并编写新的教学大纲、教案及讲义。2、2005年9月2006年9月主要进行教改论文的写作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3、2006年9月2007年9月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及研究报告的撰写。二、项目现阶段进展情况第一阶段中资料及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已结束,在此基础上,经过历史教研室及项目组全体教师的充分研讨,结合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教案及讲义,并且开始在新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在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重组方面,新的
157、教学大纲中减省了许多历史基本线索的内容,将其进一步精炼、概括,并加强对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专业书籍的引导和督查,使学生对历史基本史实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学历史教材中文化史内容增加的情况,相应充实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中文化史领域知识的介绍及阐释。同样,借鉴学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形成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材料、新观点,在政治史的讲授中加大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内在运动规律的分析与探讨,总结其总体特征,以期使学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后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打下理论基础;在经济史的讲授中,引入计量史学的方法,通过对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微观分析,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更深
158、入细致和了解。在文化史的讲授中,除思想史的内容外,注重古代社会生活及民俗的介绍,使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个更贴切、更真实的感受。在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方面,借鉴心理史学的方法,探讨历史人物活动及行为的内在因素等等。上述方面的变化,已开始在新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后面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检验其教学效果。第二阶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已经开始,部分章节的课件制作已完成,教改论文写作也已接近完成,三、经费使用情况1、购买了扫描仪一台,(制作课件用)。 单价:450.00元2、打印、复印资料及教学大纲、教案、讲义等。350.00元合计已使用经费:800.00元整。 项目负责人:强文学2005
159、年11月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主讲教师队伍一览表1、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雍际春性别男出生年月1961.9最终学历研究生结业职 称教 授电 话0938-8366107学 位学士职 务陇右中心主任传 真0938-8362454所在院系文史学院历史系E-mail tssyyongjc通信地址(邮编)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741001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
160、、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一、课程负责人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中国古代史,专业核心课,每周4学时,2001、2002、2005级共3届,累计授课220学时,学生约120人;2、中国历史要籍及选读,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2001-2005级共5届,累计授课360学时,学生约210人;3、中国历史地理,专业选修课,每周4学时,2001、2003级共2届,授课102学时,学生95人。二、实践性教学工作1、五年间承担本专业28位同学中国古代史选题的毕业论文指导。其中,2
161、004年一位同学论春秋时期秦人的东向经营毕业论文获第五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奖。2、担任历史系学生所办文史春秋期刊的顾问和指导工作。三、承担的教学研究项目1、大学历史学科“四个一”方案的探索与实践,刊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署名第三。1、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建设,2003-2005年校列项目,本人为项目主持人。2、“陇右文化”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2年该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本人被确定为该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了对项目的申请论证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并负责该学科的建设和具体组织实施。3、2000年政史系学科建设工作关于增设本科历史专业的申请报告的主要设
162、计和论证报告的完成者。 4、政史专业“二一分流教程方案的实施”,1998-2000年校列项目,本人承担课程设计与历史学教改革方案的设计。该项目2000年获“天水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为第四署名人。5、中国通史重点课程建设,1998-2002年校列重点课程,本人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主讲教师和教改骨干。四、发表的教研论文1、大学历史学科“四个一”方案的探索与实践,刊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本人署名第三。2、主编校本课程教材陇右文化概论,并撰写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陇右文化发展的生态基础、陇右文化的特点及其地域特征等三章内容,构建了陇右文化学科的内容与体系,分析了陇右文化发展
163、的影响因素,概括了陇右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地域特征。3、陇右文化及其学科体系构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五、获得的教学奖励1、 1998年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2001-2004年,连续两次被确定为学校学术带头人。3、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陇右文化”学科带头人。4、2004年获第五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5、获1998-2000年度天水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6、“二一”分流教改方案的实施,2000年获天水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署名第四。7、2005年9月,本人获天水师范学院第二届“优秀教师”奖。8、2
164、005年11月,本人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9、2005年12月,本人被省人事厅选拔为甘肃省“555”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0、2006年1月,本人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秦早期历史及其文化形态研究,2003年国社科基金项目(编号ZBS011),2003年6月
165、-2006年6月完成,本人为项目主持人。2、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2004年省社科规划项目,2004年完成,本人为项目主持人。3、黄土高原地区近1000年来城镇建设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2002年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本人为子课题负责人。4、陇右文化研究,2004年省教育厅项目,本人为项目主持人。5、历史上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2001年省社科规划项目,本人为项目主持人。二、论文论著1、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独著。2、中国历史地理(专升本教材),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3、两汉流民问题初探,2001年2月发表于兰州大学
166、学报第1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4、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3年12月31日,该文分别被中国文化报2004年2月21日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第7期转载。5、陇右文化概论(校本课程教材),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主编。三、获得的学术科研奖励1、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2005年3月获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征文一等奖,本人独立完成。2、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2002年获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个人独立完成。3、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2004年获甘肃省教育厅高校优秀社科成
167、果二等奖,个人独立完成。4、嬴秦故园天水秦文化寻踪,2002年获甘肃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独立完成。5、抗日战争中的回族,2002年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署名第二。2. 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王德泰性别男出生年月1954年10月最终学历大学本科职 称教 授电 话8362019学 位学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历史系E-mail通信地址(邮编)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历史系 741001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清代货币制度史研究2-2教学情况一、教学2001.92002.1 中国古代史,专业课,政史01级专科班,1642; 中国近代史
168、专题,专业课,政史 99级历史班,184;2002.37 中国古代史,专业课,政史01级专科班,184; 中国古代史专题,专业课,政史00级历史班,184;2002.92003.1 史学概论,专业基础课,政史01级历史本科班,184; 中国古代史,专业课,政史02级专科1班,164;2003.37 中国古代史,专业课,184; 中国古代史专题,专业课,政史01级历史本科班,104;2003.92004.1 史学概论,专业基础课,政史02级历史本科班,184; 中国古代史,专业课,政史03级历史本科班,164;2004.37 中学历史教学法,专业课,文史学院01级历史班,183; 中国古代史专题
169、,专业课,政史02级专科班,184;2004.92005.1 中国古代史,专业课,文史学院04级历史本科班,164;2005.37 中学历史教学法,专业课,文史学院02级历史班,183;2005.92006.1 中国古代史,专业课,文史学院04级历史本科1、2班,188; 中国古代史,专业课,生化学院05级博物馆学,184。二、教学实习指导 、2004.9.2010.31 带领01级历史班学生在陇南市成县第一中学教育实习40天; 、2004.4.613 带领01级历史班学生去西安指导专业实习。三、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2005年指导01级历史班五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2006年指导02级历史班五名
170、学生的毕业论文。四、奖励论文试论白银外流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四期发表,该文获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论文三等奖(甘肃省委省政府2003年1月份发);2002被学校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005年,被评为校研究生考试优秀指导教师。2-3学术研究 一、研究项目 历史学科“四个一”教改方案的探索与实践,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主持陇右民俗文化项目(学院立项项目); 主持雍正朝币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研究(学院立项项目)。 二、发表的科研究论文林则徐跨入近代中国第一人,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1期;试论鸦片战争前的白银外流与银贵钱贱问题,中
171、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4期;嘉道时期的洋铜价格与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乾隆初滇省代京铸钱失败原因浅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3期;康熙朝宝泉局试铸二钱八份重铜钱考,中国钱币2005年1期;十九世纪初户工二局铸钱比较辩证,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第2期;十九世纪初清代铜产量与当时银贵钱贱关系的考察,天水师院学报2002年第1期;乾隆时期的铸钱成本与钱价增昂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以上后4篇文章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办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2004年第2期重点介绍;左宗棠与西北全面开发,史学论丛第十集,2003年出版;简论清代云南“放本
172、收铜”政策的实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 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杨小敏性别女出生年月1966、11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副教授电 话0938-8361879学 位硕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历史系E-mail通信地址(邮编)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741001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隋唐史2-2教学情况一、教学1、中国古代史,专业课,周4学时,历史系历史学专业01-05级共223人;2、中国通史 , 基础课,周4学时,政史系政治、历史专业 01-03级共629人;3、中国古代史专题,专业课,周4学时,政史系历史专业 99级、01级共86人
173、;4、隋唐史,专业课,周4学时,历史系历史学专业 01级共36人。二、实践教学1、2002年4-5月指导12名学生教育实习,获天水师范学院“优秀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称号;2、指导历史系05届、06届毕业论文共10名学生。三、教学研究1、参与天水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重组及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2、论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国教育理论杂志,独著 ,2002年第3期;3、大学历史学科“四个一”教改方案的探索与实践,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四、教学表彰2005年获天水师范学院第三届“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2-3学术研究1、陇右历史名人资料整理与研究,2003年天
174、水师范学院院列项目,主持人;2、唐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变迁,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独著;3、女论语与唐代后期知识女性的家庭伦理思想初探,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独著;4、唐代妇女与佛教,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独著;5、从战争诗看唐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楚雄师院学报2003年3期,独著;6、从唐人的士妓诗看唐代士子和妓女的关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独著;7、唐代后妃进谏与政治清明的关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甘肃省历史学会2002年社科成果论文三等奖;8、女论语与唐代后期知识女性的家庭伦理思想初探,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甘肃省历史学会20
175、05年社科成果论文一等奖;2. 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强文学性别男出生年月1976年1月最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话13830877511学 位硕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历史系E-mailqiangwenxue通信地址(邮编)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741001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宋史2-2教学情况一、教学1、中国文化史,专业课,周4学时,历史系2001、2002、2003级本科班共135人;2、宋元史,专业课 周4学时, 历史系2001级本科班共39人;3、世界古代史,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 政史系2001、2002级历史专科班共150人,历史
176、系历史学专业2002、2003、2004、2005级本科班共230人,历史系人文教育专业2004、2005级本科班共140人;4、中国近代史,专业课,周4学时,政史系2001级思政专科班共50人。二、实践教学2002年45月指导11名学生的教育实习;2005年4月指导历史系2001级39名学生的专业见习;指导历史系2005、2006届共14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三、教学研究主持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重组及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研究项目,天水师院 2004年立项。四、教学表彰1、2002年获天水师院优秀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奖;2、2005年获天水师院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奖。2-3学术研究一、研究课题1
177、、陇右历史名人资料整理与研究,天水师院立项课题,2002-2005年,参与;2、陇右民俗资料整理,天水师院立项课题,2001-2004年,参与。二、论文1、共产国际和苏俄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影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期。论文获天水师范学院“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三等奖;2、宋夏战争中的乡兵与堡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2,2003年第6期;3、参加陇右文化概论专著的写作。2. 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韦宝宏性别男出生年月1976.9最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话13893830356学 位硕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文史学院历史系E-ma
178、ilWei3011通信地址(邮编)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2-2教学情况一、主讲课程:1、中国经济史,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2005、2006届95名学生;2、中国史学史,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2005、2006届95名学生。二、实践性教学:1、2004年9-10月指导6名学生进行了教学实习;2、指导了2005届4名、2006届3名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三、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1、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重组及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2、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建设(校级)。四、教学表彰:曾获学校“2005届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称号。2-3学术研究(1)论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繁荣的原因,历史论丛(第十
179、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2)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与超越,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3)论诸葛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论丛(第十一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4)参与了陇右文化概论一书的编写,该书2005年12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教学研究及课程建设总结材料一、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简介中国古代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课程中的核心主干课,而历史学又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和课程。本课程的开设始于1992年政教系开办大专政史专业,当时该课程开设周期为一学年,每周4学时,共144学时。教材主要选用国家通用的大专历史专业教材。虽然当时该课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内
180、容与方法相对单一,但教师的敬业和努力,为本课教学和改革积累了可贵经验,取得一定的成绩。从1994年至1996年,雍际春任历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史教学开始形成基本固定的队伍,由雍际春、王德泰、杨小敏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史师资队伍形成,并结合专科历史专业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雍际春还参与了政史专业“二一”分流教改方案的实施项目中历史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方案设计和实践探索。从1997年至2000年,王德泰教授负责历史教研室工作,专科历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从教材选订、大纲修订、计划执行、教学方法革新、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育实习等方面系统进行改革探索,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后来的
181、历史专业本科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从2000年起,伴随学校升本,中国古代史教学与改革也迅速将重点转向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和教学改革上。一方面进行本科专业目标任务、大纲计划、课程讲授方法改革等本科教学专业基础工作的构建。雍际春主要论证和设计完成了设立本科专业的论证报告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由杨小敏副教授为负责人的历史教研室,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建设方面一是构建重点突出又基础扎实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二是围绕中国通史校重点课程建设,在图书资料、音像挂图、教学设计方面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同时又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探索传统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这集中体现在大学历史学科 “四个一”方
182、案的探索与实践校教研项目的实施探索和实践。三是为了加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古代史课的学习理解与能力的形成,既实行导师制,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素质的提高,又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题课的开设,如史学概论、考古学、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西北民族史、中国古代史专题等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史学素养和专业基本功,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述改革中,三位主讲教师各自发挥特长和优势,雍际春教授在教学中侧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边疆史地、民族史和秦汉史、地方史内容的和辅导;王德泰教授则从经济史、清代货币史等专题切入;杨小敏副教授又从妇
183、女史、社会生活史角度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近两年一批新加入教师队伍的青年硕士们,则发挥长于多媒体技术和思想新颖的优势,使中国古代史教学手段的改革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中国古代史教学,经过多年积累和探索,特别是自本科专业建设5年来的快速发展,本课程已探索出一套适应时代需要和地方高等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理念,一个队突出以文化史、民族史、环境变迁史和历史大趋热,关照中外历史进程与文明比较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体系正在形成和不断得到完善;一支以两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师资队伍已成为学校力量最强、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教研梯队之一,中国古代史课已成为本专业最为学生喜爱的专业课之
184、一。本校是一所教学型的师范类院校,学生主要来自省内。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训练,以及历史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训练,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适应中等学校历史课的教学和研究的历史教师,并且能够从事历史学初步研究能力的研究者。为此,文史学院和历史系及历史系教研室,非常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教学,更是得到了高度关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在毕业论文选题和考研专业方向的选择上都是以中国古代史为主要对象。2004年以前,中国古代史一直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进
185、行建设,2004年,本课程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现在正在积极努力使本课程的教学水平能够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基本要求。二、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主要措施1、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方式,减少和简化中国古代史课程中一般历史线索的教学时数,增加和强化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2、通过开设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专业选修课程,来强化、补充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3、增加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中的学术问题有较多了解和认识。4、通过课程作业和小论文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本课
186、程的学习和研究。2000年以来,在教改方面一是由杨小敏副教授主持,雍际春、王德泰教授主要参与的“中国通史”校重点课程建设历时4年,期间围绕学生选定一个历史段并选阅该段一批史料;选定一个项目;阅读一批相关论文;写出一篇高质的毕业论文(四个一)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自学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既改变了教学形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史学素养,收到良好的效果。教研论文大学论文学科“四个一”方案的探索与实践发表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二是以2004年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校列项目的建设为契机,进行本课程教学手段与内容方法的
187、改革。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改革及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并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其中雍际春教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陇右文化学科带头人和校学术带头人;杨小敏、强文学被确定为校中青年教学骨干;雍际春教授2005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并分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甘肃省“555”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省委宣传部 “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王德泰教授由于授课及指导学生成绩突出,2005年获校考研指导优秀教师奖励。三、教学效果历史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文科专业的特点,那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注重原始文物、文献的印证作用。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在时间上自原始社会,下至1840年以前,具体内容包括
188、这一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进化历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民族关系、中外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等,可谓量大面宽,内容广博。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史课程的基本内容,并拓宽知识视野,深化教学内容,形成基本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史学理论素养和初步的研究能力。一是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与中国古代史课同时开设,相辅相成,借史学文献的介绍与选读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着意注重学生阅读史学文献的基本功训练。二是开设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文化史、西北民族史、中国经济史等辅助课程,使学生在了解、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基本线索、发展大势和进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边疆史地、
189、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互动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博广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三是开设中国古代史专题、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等断代史课程,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知识的同时,又能有所侧重和专攻,激发学习兴趣和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四是通过多媒体教学、音像资料、教学实习等途径,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为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开辟门径和通道。五是注重专业见习与参观考察。历史学专业的专业见习作为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爱国热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配合中国古代史课程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和
190、文史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从2001级首届本科班开始,每一届本科班都进行内容丰富的专业见习活动,主要是赴古城西安的专业见习和对天水市及周边地区各古迹、文物单位的专业考察。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尤其通过对重要历史遗迹、重要历史文物的参观考察,使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成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增加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2005年4月和2006年5月分别组织2001、2002级历史本科班去西安进行为期两周的专业见习。学生们考察了半坡遗址、秦始皇陵、秦兵马俑遗址、乾陵、永泰公主墓、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
191、塔、西安古城墙、西安碑林、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等十多处历史遗迹和文物单位。通过这次专业见习,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之历程,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炼和厚重。增进了书本知识和历史现实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培养了历史意识和史学精神。同时也对广大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专业见习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外,历史系还组织学生考察参观了天水市博物馆、麦积山石窟、秦安大地湾遗址等文物单位和历史遗迹,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述各方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由基础到理论、由外围到核心,由通论到专题,由知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能力,由感性到理性的复合认知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实践证明,这种内
192、容体系和教法理念,有利于不断提高和深化巩固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而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特别是专题课、断代史课和实践教学对学生在深化认识、提高能力方面效果更佳。从已毕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和考研录取情况表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培养目标理念以及实际效果都是比较成功的。四、中国古代史课程师资队伍目前担任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各位教师中,雍际春教授现年45岁,先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攻中国古代史、文化史和历史地理。王德泰教授现年52岁,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讲魏晋、隋唐史,专攻清代经济史。杨小敏副教授现年38 岁,兰州大学本科毕业,专攻中国古代
193、妇女史。强文学,200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主攻宋史。赵世明、韦宝宏、王宏谋均为2004毕业天西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分别为明史、中国文化史、中外关系史,他们年龄均在30岁上下,现任中国古代史基础课教学。安梅梅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毕业,秦汉史方向。张琳2002年长春师范学院本科毕业,魏晋南北朝史方向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毕业。上述9人的学历结构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本科1人。职称结构为教授2 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2人。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1人,40岁以上1人,30岁以上5人,30岁以下2人。学缘结构中,西北师范大学毕业6人,陕西师范大
194、学1人,长春师范学院1人,兰州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1 人,学缘结构以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为主,与其他学校的比例为2:1。以上情况表明,本课程教学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都教较为合理并潜力巨大;学缘结构单一的态势已经改变。五年来,各位主讲教师年终考核雍际春5优,王德泰1优1良,杨小敏1优,强文学2优1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1、实行导师制。三位高级职称教师分别担任六名青年教师的教研导师,指导他们备课与教学,通过传帮带,使青年教师较快地胜任了教学工作。2、建立人才引进机制。近五年来,经过委托培养和实行扶持优惠政策,吸引和接收六位中国古代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壮大
195、了教学队伍,他们已成为本课程的新生力量。3、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先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授课、听课、评课、考核制度,并对青年教师提出目标和要求,形成规范的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实践证明效果良好。4、组建教研梯队。结合教学与科研,灵活组建以课程、项目和方向有机结合的教研梯队,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在工作中互相合作,取长补短,集合优势,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人才队伍。五、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的特色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构建了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突出的教学特色,主要有以下几项:1、立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较好地协调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2、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深化科研的互动格向基本形成;将中国古代史与陇右文化学科有机衔接,同生共荣;将科研新动态、新信息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以现代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3、以学科带头人和教授为主导,树立榜样,带群体,建立起了一支具有高度团结协作精神、水平较高、认真敬业的教学师资队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