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素养探究学习4环节考点一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把第一个_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目的: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_、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社会主义物力3措施:实行_、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_”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 结 果:粉 碎 了 国 内 外 敌 对 势 力 发 动 的 三 次 大 规 模_,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余粮收
2、集制共产主义武装干涉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_。2内容(1)以_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2)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恢复货币流通和_。(4)废除实物分配制。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_,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政治危机粮食税租让商品交换迅速恢复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 年底,由_、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3、。(2)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_被逐渐取消。俄罗斯联邦新经济政策2形成(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措施:由农业和_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结果:建立相对独立于_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2)农业集体化运动目的:为了加强对_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措施: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_里。结果:到 1937 年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轻工业资本主义农业集体农庄3评价(1)积极作用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4、基础。(2)局限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_的一个重要原因。计划经济苏联解体2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十月革命后,苏联(俄)先后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和农业集体化,这三大措施对农业经济产生了不同影响。(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
5、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影响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的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3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 从“战
6、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嬗变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史料二 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计划、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
7、读 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史料中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违背了经济规律。但它为苏俄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战胜敌人提供了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因此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史料二: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史料强调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变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为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学会用史(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非常态”与“合理性”的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非常态”是指战争状态。十月
8、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苏俄爆发内战。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合理性”就指该政策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保卫新生政权。(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列宁“改良主义”的内容。提示 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3)综合上述史料,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何处。实行新经济政策有怎样的重大历史意义?提示“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资本主义。意义:新
9、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2019武汉市调研1921 年 1 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 8 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解析:材料“统一分配市有住房”,这一政策强调
10、政府主导分配,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 A 项正确;“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 8 平方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 B 项错误;1921 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 C 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 D 项错误。答案:A21923 年,苏联把对农民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上述做法()A有利于苏联农业产品商品化B标志着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C是苏联长期推行的税收制度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解析:“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可以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
11、苏联农业税的影响,故 B 项错误;这种税收政策仅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适用,实施农业集体化后该政策也被取消,故 C 项错误;该政策出台时,苏联已经成立,故 D 项错误。答案:A32019大庆市模拟1925 年苏联确定工业化的方针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工业资金也愈发紧张。为了保障战略的实施,苏联采取的主要政策是()A实行农业集体化 B提高出口创汇额度C大力发展轻工业 D追求提高农业产量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保障工业化战略的顺利进行,苏联采取了农业集体化的措施,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工业化建设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 项错误;结合
12、所学知识,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目的是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表现,故 D 项错误。答案:A4.下表为 1913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由此可知苏联()年份 项目1913 年1928 年1937 年工业生产总值552电力15103钢553A.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C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D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解析: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的相关信息,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19131928 年,经济并非稳定发展,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1928年计划经济实行后,苏联的工业经济世界排名迅速上升,故 C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苏联工业品内销还是外销
13、,故 D 项错误。答案:C考点二 苏联模式的彷徨与歧路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集体化2措施(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收购制管理权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
14、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重点:工业方面。3措施(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苏联的_,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4影响: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_。经济重工业停滞时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措施(1)改革的重点,是用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
15、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4)企 业 开 始 实 行 各 种 形 式 的 租 赁 和 承 包,并 出 现 了 与_的企业。(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管理国外合资3影响(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_,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2)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重工业政治领域2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所进行的改革项目“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16、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
17、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3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 对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史料一 赫鲁晓夫 19531964 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人,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
18、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张建华俄国史史料二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刺向了党的心脏。”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也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摘编自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等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 史料一: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史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实验。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史料二:
19、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认识史料表明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的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纠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学会用史(1)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模式的守墓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提示 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观点:有一定道理。掘墓人:因为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20、林模式。守墓人: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原因。提示 戈尔巴乔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经济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困苦。之后进行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共产党丧失政权和苏联的解体。(3)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对二战后苏联改革的成与败,你有何认识?提示 相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对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都是失败的改革。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既有成功的经验,
21、也有失败的教训。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借鉴。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2019佛山市质量检测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 1958 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改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是其措施之一,故 B 项正确;赫鲁晓夫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
22、资金,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 D 项错误。答案:B22019云南昆明月考十月革命以后的 40 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了苏联()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国际安全危机基本解除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解析:A 项与题意不符;B 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经济地理”“工业布局指导思想”可知,苏联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按经济规律进行工业布局,故 C 项正确
23、;D 项说法错误。答案:C31985 年,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听说某家肉店出售极其罕见的小牛肉,立刻去排队,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经济负担因争霸而加重 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解析:苏联经济负担因称霸而加重材料没有涉及,故 A 项错误;“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表明小牛肉是按量供应,这是计划经济的弊端所带来的,故 B 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指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
24、没有涉及,故 C项错误;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答案:B41990 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 8 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解析:根据“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 个小时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说明买麦当劳、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说明经过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
25、,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 D 项正确。答案:D通考法高考研析3部曲120132018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考题统计命题角度 2016全国卷3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2015全国卷34“斯大林模式”与工业化2014全国卷34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2013全国卷33“斯大林模式”的发展2013全国卷35以中苏对比角度考查新经济政策2013全国卷35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2018全国卷35 二战后苏联经济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2017全国卷35 赫鲁晓夫回忆录不同年代的不同版本从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
26、7全国卷34赫鲁晓夫农业方面的改革考情分析从考情统计来看,全国卷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两大知识点上,尤其是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全国卷每年都变化角度,反复命题。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属于长效热点,近年加大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考查,冷点变成了热点。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热点的渗透两种考查方式在备考时更应加以重视。2已考视角讲练考法一多角度创新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命题点:二战后,苏联以“七年经济计划”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18全国卷35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
27、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关键点拨:由题干中关于七年计划的内容可知,七年计划的特点是高指标、高速度、高增长,并且优先发展电力、钢铁等重工业,而这些都是斯大林模式发展经济的特点。解析: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A 项正确。答案:A2命题点:美国人眼中的苏联工业化建设2016全国卷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28、,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4 年之后”也就是 1932 年,正是美国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也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边是“大萧条”,一边是“欣欣向荣”,所以当时苏联吸引了美国人的关注,故 B 项正确。答案:B3命题点:苏联农业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2015全国卷3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
29、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 A 项正确。答案:A4命题点:苏联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2014全国卷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家
30、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与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相符,所以选 D 项。答案:D考法二围绕主干知识迁移考查斯大林模式和赫鲁晓夫的改革尝试5.命题点: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改革的尝试2017全国卷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关键点拨: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
31、一样每月领取工资”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所采取的措施。解析: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 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 项错误。答案:A6命题点: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料使用与鉴别2017全国卷35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
32、,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材料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体现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 项正确。回忆录有主观性且被多次修改,记述未必准确,可信度也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故 A、B 两项错误;版本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C 项错误。答案:D7命题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2013全国卷35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
33、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本题迁移考查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条件。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 10 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 1931 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 1936 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8命题点:斯大林模式下,谷物问题的解决2013全国卷33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
34、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 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地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 A 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 B 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 C 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故 D 项正确。答案:D3待考视角预测考向一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 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解题时一般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
35、析判断。1命题点: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19陕西宝鸡一模331917 年 9 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中写到:“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表明当时在列宁看来()A粮食国家垄断是巩固政权的手段B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最有效的C暴力革命是巩固政权的必然选择D普遍义务劳动是社会主义的标志解析: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知粮食国家垄断是巩固政权的手段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
36、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得出当时在列宁看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最有效的,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暴力手段,故 C 项错误;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知普遍义务劳动是社会主义的标志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B2命题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 1925 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税的全面推行 B允许工农自由贸易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D提高了农民的地位解析:材料中“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
3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推知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农业总产量的增长,非自由贸易的作用,故 B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 1927 年后,与 1925 年不符,故 C 项错误;农民的地位在 1917 年十月革命后就得到提高,故 D 项错误。答案:A考向二从“斯大林模式”的角度命题苏联的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都是“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命题时经常考查背景、内容、特点和评价。解题时要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3命题点:苏联的经济建设和“五年计划”的制定2019济宁市模拟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在 19331937年间,轻工
38、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 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 40.1%降低为 14.5%。由此可见苏联政府()A修改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C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D对计划经济体制做出重大调整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与题目中“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 13.2%提高到 18.5%”相符,故 B 项正确;根据题意,提出的是二五计划的规定,并非取得的成果,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出现重大调整,在 1956 年才出现调整,故 D 项错误。答案
39、:B4命题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A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B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D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解析: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大林时代的农轻重比例失调,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的,故 A 项正确;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也符合斯大林模式,但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A考向三反思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尽管
40、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造成了党内思想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这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5命题点:赫鲁晓夫经济改革2019包头市模拟195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A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B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C
41、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D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解析:敌视,与材料中“这当然好!”不符,故 A 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相符,故 B 项正确;大肆攻击与材料中“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中的重点“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B6命题点:戈尔巴乔夫改革2019安徽蚌埠一模23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第
42、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解析: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 B 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 D 项错误。答案:B开放课堂探究命题材料源史学新论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1.命题材料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效性“战时共产主
43、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发现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命题角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代必要性与过时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2命题材料源:苏联工业化的利弊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应当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就,它为苏联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从物质基础上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
44、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重工业过重(其中 80%又与军工产业有关)、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的状况,成了影响经济正常发展,阻碍改善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几点思考发现问题 作者认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为苏联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从物质基础上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工业化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命题角度 苏联采取优化发展重工业和方针,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命题材料源:从苏联的外贸状况看计划经济的独特性苏联 19301940 年对外贸
45、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年代193019311932 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外贸总额 1 643 1 502 1 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孙家恒、孙秀峰主编苏联对外经济贸易发现问题 从表中数据看出苏联外贸总额不断下降,且幅度较大命题角度 苏联的计划经济、工业化建设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史学新论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4.命题材料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必然性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
46、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发现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与斯大林主义的不同认知。命题角度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5命题材料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军事力量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都高。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这个有利时机,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这就使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了下来,
47、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或临近危机的边缘。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发现问题 作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旧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而且改革的客观条件更为成熟。但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军事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命题角度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6命题材料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 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发现问题 戈尔巴乔夫实行完全私有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命题角度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实质;经济改革与指导思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