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山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第卷选择题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 兔的白毛与长毛B. 人的身高与体重C. 棉花的长绒与短绒D. 果蝇的灰身与长翅【答案】C【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详解】A、兔的白毛与长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人的身高和体重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C、棉花的长绒与短绒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D、果
2、蝇的灰身与长翅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C。2.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A. 4个着丝点B. 4个DNA分子C. 2条姐妹染色单体D. 2对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详解】A、一个四分体包含2条染色体,即含有两个着丝点,A错误;B、一个四分体包含4条染色单体,即含4个双链DNA分子,B正确;C、一个四分体包含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4条染色单体,C错误;D、一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B。
3、3.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开花前人工去雄 开花后人工去雄 自花授粉前人工去雄 去雄后自然授粉 去雄后人工授粉 授粉后套袋隔离 授粉后自然发育A. B. C. D. 【答案】C【解析】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自花授粉前人工去雄、去雄后人工授粉、授粉后套袋隔离,C正确。【考点定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4.性状分离是指A. 染色体的分离B. 遗传因子的分离C. 配子的分离D. 杂合子后代表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据此答题。【详解】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
4、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5.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杂交实验时,需要( )A. 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B. 以矮茎作母本,高茎作父本C. 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D. 对父本去雄,授以母本花粉【答案】C【解析】【分析】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杂交实验时,既进行了正交,又进行了反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都需要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详解】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杂交实验时,若正交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
5、,则反交应以矮茎作母本、高茎作父本,A、B错误;为了排除外来花粉的干扰,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都需要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C正确,D错误。6. 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已有16株高茎,第17株还是高茎的可能性是( )A. 0B. 25%C. 75%D. 100%【答案】C【解析】第17株又是一次新的杂交过程产生的后代,与前16株无关,所以第17株有34的可能性是高茎,14的可能性是矮茎,选C。【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名师点睛】注意:AaAa杂交后代出现的任何个体都要按规律: AA:Aa:aa=1:2:1进行预测估计。7.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Aa
6、Bb的个体和aaBb的个体杂交, F1的表现型比例是A. 9:3:3:1B. 1:1:1:1C. 3:1:3:1D. 3: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基因与B(b)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可以分解成Aa与aa杂交,以及Bb与Bb杂交。Aa与aa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为Aa:aa=1:1,Bb与Bb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为B-:bb=3:1。因此AaB
7、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比例为(1:1)(3:1)=3:1:3:1,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8.1条染色单体含有1个双链的DNA分子,那么,四分体时期中的1条染色体含有( )A. 4个双链的DNA分子B. 2个双链的DNA分子C. 2个单链的DNA分子D. 1个双链的DNA分子【答案】B【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2个双链DNA分子。【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9.如图为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和
8、和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及其他们对应的表现型(秃顶与非秃顶)。另一对夫妇的基因型 为 b+b 和 bb,则生一个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A. 1/2B. 1/3C. 1/4D. 3/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基因型为b+b的男性表现为秃顶,而女性则表现为非秃顶;基因型为bb时男女都秃顶;基因型为b+b+时男女都不秃顶。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子女的基因型:b+b:bb=1:1,其中只有基因型为b+b的女孩才是非秃顶,该种女孩出现的概率为1/21/
9、2=1/4,C正确。【点睛】首先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分析子女基因型,然后结合根据信息所确定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10.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1B. 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C. 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D. 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答案】C【解析】【详解】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X这一种;雄性的性染色体为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用下图表示可知: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故选C。11.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
10、实验,每个桶中两种球的数量相等。每次分别从、三个小桶中的某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多次重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用、两桶中抓的球做统计可模拟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 用、两桶中抓球做统计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C. 、两桶中小球的总数不相等不影响实验结果D. 每次将抓取的小球放在另外一个小桶中进行统计、汇总【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用I、小桶模拟的是分离定律实验;、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D、d和A、a,说明用、或I、小桶模拟的是自由组合定律实验。【详解】A、
11、小桶可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从、小桶各拿一个小球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即D与d分离,把两个小球放在一起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即D与D、D与d、d与d随机结合,A正确;B、II、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如果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B正确;C、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表示两种配子的比是1:1,但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不一定相同,一般雄性多于雌性,所以每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C确;D、每次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小桶中,摇匀,保证随机抓取每种小球的概率是相等的,D错误。12.某学生制作的以下碱基对模型中,正确的是 ( )A. B
12、. C. D. 【答案】A【解析】A与T之间通过二个氢键配对,G与C之间通过三个氢键配对,所以A选项正确。且是反向平行的。13.在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的连接结构是( )A. 氢键B. 磷酸脱氧核糖磷酸C. 肽键D.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双链DNA分子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A错误;B、-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13、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B错误;C、肽键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C错误;D、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的,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扣住关键词“单链”答题,明确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的,若审题不清,误认为是“双链间”则会误选A选项。14.以DNA的一条链“ATC”为模板,推测经复制后的子链是A. “TAG”B. “UAG”C. “TAC”D. “TUC”【答案】A【解析】【分析】在DNA的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和T配对,C和G配对。据此答题。【详解】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D
14、NA分子的链为模板,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酶和能量的作用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分子。由于模板链为一A-T-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所以经复制后的子链是一T-A-G-。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关于DNA和基因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DNA的两条核糖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B. 基因和DNA是同一概念C. 单个脱氧核苷酸借助DNA聚合酶通过氢键彼此连接成DNA链D. DNA分子初步水解的产物有4种,彻底水解的产物为6种【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
15、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分子是由反向平行的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A错误;B、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B错误;C、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单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DNA单链,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C错误;D、DNA初步水解的产物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而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共6种化合物,D正确。故选D。16.果蝇的红眼为伴X染色体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
16、性别的一组是A.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C.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D.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伴性遗传,设用A和a这对等位基因表示,雌果蝇有:XAXA(红)、XAXa(红)、XaXa(白);雄果蝇有:XAY(红)、XaY(白)。【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即XAXa(红雌)XAY(红雄)1XAXA(红雌):1XAXa(红雌):1XAY(红雄):1XaY(白雄),后代红眼果蝇既有雌果蝇又有雄果蝇,因此不能通过眼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即XaXa(白雌
17、)XAY(红雄)1XAXa(红雌):1XaY(白雄),后代雌果蝇是红眼,雄果蝇是白眼,因此能通过眼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正确;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即XAXa(红雌)XaY(白雄)1XAXa(红雌):1XaXa(白雌):1XAY(红雄):1XaY(白雄),后代雌雄中都有红眼和白眼,因此不能通过眼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错误;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即XaXa(白雌)XaY(白雄)XaXa(白雌)、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眼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故选B。17.下列关于雄果蝇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与小雄果蝇的生长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方式的相同之处,叙述错误的是A. 分裂开始前,都进行
18、染色体的复制B. 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C. 分裂结束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D. 分裂结束时,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答案】D【解析】【分析】雄果蝇产生精细胞的过程是减数分裂,小雄果蝇生长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据此做题。【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有丝分裂间期都会进行染色体的复制,A正确;B、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B正确;C、有丝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也都分裂成为两个,即两种分裂结束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C正确;D、有丝分裂结束
19、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减数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是n,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8.下列有关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B. 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都能表达D.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答案】D【解析】【分析】1、由题图可知,一条染色体上含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
20、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详解】A、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C、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生物的性状,因此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不一定都能表达,C错误;D、由图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故选D。19.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21、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C. 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D. 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的组合的种类也越多【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详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A正确;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只能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而
22、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会自由组合,B错误;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时,间期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识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20.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 B. C. D. 【答
23、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且是发生在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21.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有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A和A、b和b不属于等位基因,C和c属于等位基因后代
24、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两个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属于性状分离检测某雄兔是否是纯合子,可以用测交的方法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1、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的现象。2、孟德尔在杂交豌豆实验中,把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3、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4、判断雌雄异体生物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测交,判断雌雄同体的生物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详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错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
25、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错误;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正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正确;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不一定叫做性状分离,如亲本同时表现出显性和隐性性状时(如Aaaa),后代也同时出现了显性性状(Aa)和隐性性状(aa),但不叫性状分离,错误;检测某雄兔是否是纯合子,可以用测交的方法,正确。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22.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
26、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 由F2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 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D. 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答案】C【解析】演绎过程是对测交实验的分析,所以C选项正确。23.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B. 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以自由
27、组合D. 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答案】D【解析】F1基因型为YyRr,其产生的精子共有四种:YR、Yr、yR、yr,数目比为1:1:1:1。24.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B. 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 M、N、P分别代表16、9、3D. 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表示减数分裂,表示受精作用,表示生物性状表现,其中M、N、P分别代表16、9、3。【详解】A、该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1(A_B_):1(A_bb):1(a
28、aB_):1(aabb),根据该植株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2:3:1可知具备A或B基因的表现型相同,所以该植株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2:1:1,A错误;B、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即受精作用,B正确;C、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是16种,基因型为33=9种,由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知子代有三种表现型,C正确;D、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图中的过程中,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能力。25.据下图能得出的结论是A. 乙个体自交后代会
29、出现3种表现型,比例为1:2:1B. 丁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地掲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 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分离比表现为9:3:3:1,这属于假说演绎的验证假说阶段D.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答案】D【解析】A、乙个体YYRr自交后代会出现2种表现型,比例为3:1,A错误;B、甲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丙丁中,Y(y)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能揭示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C、“孟德尔用丙的YyRr自交子代表现为9:3:3
30、:1”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假说演绎法的验证阶段是测交实验,C错误;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在实验验证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D正确。故选:D26. 如下图为核苷酸链结构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能构成一个完整核苷酸是图中的a和bB. 图中与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碱基有1个C. 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连接起来的D. 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T【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中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五碳糖、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正好构成一个核苷酸,而b中包含的是第二个核苷酸的碱基和五碳糖及第三个核苷酸的磷酸,A错误。与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碱基只
31、有1个,B正确。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正确。组成脱氧核苷酸的有ATGC四种碱基,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识别能力。27.某同学重复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分别用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搅拌、离心、放射性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35S标记的那组离心后,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B. 用32P标记的那组离心后,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C.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D. 该实验中用含32P的无机盐直接培养噬菌体,从而实现对其DNA的标记【答案】
32、A【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
33、量升高。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详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中若存在少量的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A正确;B、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大肠杆菌中,所以用32P标记的那组离心后,沉淀物应存在大量放射性,如果沉淀物中只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细菌已裂解并释放出了子代噬菌体
34、,B错误;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场所、原料、能量和酶等均由细菌提供,C错误;D、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未标记的噬菌体,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和噬菌体在细菌中的繁殖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放射性强弱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28.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
35、是A. 酶为解旋酶,酶为DNA聚合酶B. 图示体现了边解旋边复制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C. 在复制完成后,甲、乙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开D. 将该模板DNA置于15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占100%【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过程为DNA分子复制。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图中酶为解旋酶,酶为DNA聚合酶。【详解】A、由题图可知酶作用于DNA的两条母链之间,使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断开,为解旋酶,是DNA聚合酶,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结合在一起形成子链DNA
36、,A正确;B、该图显示了新形成的甲、乙两条DNA分子中均含有一条亲代DNA母链,符合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同时图中显示了DNA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B正确;C、细胞分裂间期1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由1个着丝点连接,有丝分裂后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2个DNA分子也随之分开,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不分裂,C错误;D、将该模板DNA置于15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得到8个DNA,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子代中只有两个DNA一条链含15N,一条链不含标记,而其余6个DNA的两条链均含15N,所以含15N的DNA占100%,D正确。故选C。29.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
37、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卡片类型脱氧核糖磷酸碱基ATGC卡片数量10102332A. 最多可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5个脱氧核苷酸对B. 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C. 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2分子磷酸相连D. 可构建45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配对的碱基数目彼此相等,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即共形成4个脱氧核苷酸对。【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最多可构建4个脱氧核苷酸对,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这些卡片最
38、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而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B正确;C、DNA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与2分子磷酸相连,只有末端的脱氧核糖与1分子磷酸相连,C错误;D、这些卡片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且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确定,因此可构建的DNA种类数少于44种,D错误。故选B。30.已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如图所示,且三对基因分别单独控制三对相对性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C
39、. 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能产生4种配子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不一定为9331【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和B、a和b基因连锁,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与D、d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答题。【详解】A、图中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连锁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基因A、a与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1:1)(3:1)=3:1:3:1,B正确;C、如果基因
40、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只能产生AB和ab共2种配子,C错误;D、图中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不考虑交叉互换,AaBb的个体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当AaBb自交时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D错误。故选B。31. DNA决定mRNA的序列是通过A. mRNA的密码B. DNA的自我复制C. 碱基的互补配对D. tRNA的转运【答案】C【解析】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决定mRNA的序列,称为转录;选C。3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不同B. 不同组织细胞中
41、所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C. 不同核糖体中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D. 性腺中只表达和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发生了T-A、A-U、G-C和C-G的碱基配对方式。翻译过程中tRNA和mRNA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与U、U与A、C与G、G与C。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详解】A、转录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与U、T与A、C与G、G与C,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与U、U与A、C与G、G与C,两个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A错误;B、不同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组织细胞中所表达的基因既有相同的
42、,也有不同的,B错误;C、在翻译过程中,一条mRNA上可能结合多个核糖体,从而使不同的核糖体中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C正确;D、不同的细胞里面的基因选择性表达,性腺中的细胞也是活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关的基因也需表达,如呼吸酶基因、ATP合成酶基因等,并不是只表达和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D错误。故选C。33.RNA可能的功能的是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作为某些细菌的遗传物质 催化某些代谢反应翻译的模板 转运氨基酸 核糖体组成成分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2)tRNA:转运RNA;功
43、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此外,有些生物中的RNA可作为酶,具有催化功能;RNA还可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详解】RNA可作为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正确;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错误;少数酶的本质是RNA,可催化某些代谢反应,正确;mRNA是翻译的模板,正确;tRNA可转运氨基酸,正确;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正确。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34.下列关于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物质合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酶的合成一定以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B. 肽链的合成一定以
44、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C. RNA的合成一定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D. DNA的合成一定以DNA为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答案】B【解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蛋白质的合成一定以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RNA的合成通常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错误;肽链的合成过程即为翻译过程,因此一定以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B正确;RNA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RNA复制过程,转录一定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RNA复制则以R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DNA的合成过程包括逆转录和DNA复制过程,DNA复制一定以DNA为模板,以脱氧
45、核苷酸为原料,逆转录则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D错误。【点睛】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涉及到的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情况。逆转录和RNA虽然发生在某些病毒中,但病毒的生命活动是在宿主细胞中完成的。据此围绕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35.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下列生理过程能够发生的是A. 相同的DNA复制出不同的DNAB. 相同的DNA转录合成不同的RNAC. 相同的RNA翻译合成不同的多肽D. 相同的tRNA携带不同的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1、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
46、应的tRNA);(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2、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A、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相同的DNA复制成相同的DNA,A错误;B、由于一个DNA有多个基因,而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故相同
47、的DNA可转录合成不同的RNA,B正确;C、由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故相同的RNA翻译合成相同的多肽,C错误;D、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因此相同的tRNA携带相同的氨基酸,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掌握tRNA和密码子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6.细胞中DNA转录形成mRNA,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转录是以DNA为模板通过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合成mRNAB. 形成的mRNA分子中嘌呤的数量总是等于嘧啶的数量C. 场所一定是在细胞核内D. 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出多种m
48、RNA分子【答案】D【解析】【分析】DNA为双链结构,由于两条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所以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量相等,但RNA一般为单链结构,嘌呤碱基的数量一般不等于嘧啶碱基数量。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上含有多个基因。【详解】A、转录是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合成的mRNA最终脱离DNA的模板链,A错误;B、mRNA分子是单链,嘌呤的数量不一定等于嘧啶的数量,B错误;C、真核细胞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内,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转录,原核生物转录的场所是在细胞质中,C错误;D、一个DNA分子含有多个不同种类的基因,而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
49、形成RNA,故一个DNA可以转录出多种mRNA分子,D正确。故选D。37. 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 ,由这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是( )A. 10B. 20C. 40D. 无法确定【答案】D【解析】【详解】转录时以一条DNA单链为模板,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能推出该DNA分子中G所占的比例为30%,但不能由此推出一条单链中G的比例,因而无法推知这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D正确。故选D。38.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它所转运的氨基酸是( )A. 缬氨酸(GUA)B. 组氨酸(CAU)C. 酪氨酸(UAC)
50、D. 甲硫氨酸(AUG)【答案】A【解析】【分析】1、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2、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详解】氨基酸是由密码子决定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互补配对,若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则其对应的密码子是GUA,编码的氨基酸是缬氨酸。因此,该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是缬氨酸(GUA)。故选:A。【点睛】tRNA是一种核糖核酸含有许多碱基,只是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密码子)配对,而显得这三个碱基作用很大。39.如果D
51、NA分子上某一片段是一个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则该片段携带遗传信息 上面有密码子 能转录产生mRNA能进入核糖体能携带氨基酸能控制蛋白质合成在体细胞中可能成对存在A. B. C. D. 【答案】A【解析】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因此基因携带遗传信息,正确; 密码子在mRNA上,不在基因上,错误; 基因作为模板能转录产生mRNA,正确; 基因不能进入核糖体,其转录形成的RNA能进入核糖体,错误; tRNA能携带氨基酸,基因不能携带氨基酸,错误; 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正确; 基因在体细胞中可能成对存在,正确.40.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对R、r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当R基因插入一段800
52、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r基因。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重组B. 该过程反应的是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C. 在a、b过程中能发生AT、CG碱基互补配对D. 参与b过程的每种tRNA上的密码子都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等位基因;2、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过程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图中a是转录过程,b是翻译过程。【详解】A、根据题意“当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
53、时就成为r基因”产生了新基因r,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B、该过程反应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是对性状的间接控制,B正确;C、a表示转录,b表示翻译,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A、A-U、G-C和C-G。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与U、U与A、C与G、G与C。所以a和b过程中都能发生AU、CG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D、tRNA上的是反密码子,密码子在mRNA上,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以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要求考生能准确识记所学知识并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41.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叙述不正
54、确的是( )A.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B.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C. 生物的性状完全是由基因控制的D. 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A正确;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B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而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生物的性状,D正确。【点睛】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55、,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不同;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细胞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同一生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所含的DNA(基因)相同,但合成的RNA、蛋白质不完全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42.有关生物的基因突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B. 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C. 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都不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D. 基因突变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中发
56、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而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基因突变一般用显微镜不能直接观察,但基因突变所引起的性状改变有的可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详解】A、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A正确;B、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B正确;C、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如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红细胞的形态来确诊,C错误;D、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D正确。故选C。43.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
57、产生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 )A. 基因突变频率高B. 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C. 产生许多新的基因D. 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答案】B【解析】【详解】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产生新基因组合机会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44. 下列生物技术或生理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重组D. 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S型细菌的DNA能与R细菌的DNA重组,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图是利用基因重组进行转基因工程;C图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
58、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D图是利用基因突变原理进行诱变育种可知,是基因重组,是基因重组,是基因重组,是基因突变故选:A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45.由于种种原因,某生物体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几个或少了几个基因,这种变化属于A.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B.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C.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 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增减是由于染色体上多了或少了部分片段。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导致基因数量改变。【详解】A、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后基因的数目不变,基因重组也不会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A错误;B、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会导致
59、细胞中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增多或减少,但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增加或减少,B错误;C、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片段的增添会导致该染色体上多几个基因,片段的缺失会导致该染色体上少几个基因,C正确;D、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只会导致两条染色单体之间交换基因,不会改变基因的数目,D错误。故选C。46.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C.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 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产生新的基因型,A正确;B、基因重组的来
60、源有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B正确;C、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D、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D正确故选:C47.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情况。如果一个类别A的卵细胞成功地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将会得的遗传病可能是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 苯丙酮尿症C. 21三体综合征D. 白化病【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类型A的配子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该配子中的染色体就会比正常配子多
61、一条。由该异常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详解】据图可知,该卵细胞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了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这种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受精卵里多了一条染色体,所以会使后代患个别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选项中21三体综合征就是个别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苯丙酮尿症和白化病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8.某植物株色紫色对绿色是显性,分别由基因PL和pl控制,不含pl、PL 基因的植物株色表现为白色。该植物株色在遗传时出现了变异(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变异是由某条
62、染色体结构缺失引起的B. 该变异是由隐性基因突变引起的C. 该变异在子二代中能够表现出新株色的表现型D. 该变异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鉴定【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紫株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该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鉴定。图中子一代中含有缺失染色体的个体由于没有显性基因,表现型为绿株,该植株自交的后代会出现两条染色体都缺失的个体,由于不含pl、PL基因的植物株色表现为白色,所以子二代中会出现新株色白色。【详解】A、由图可知,该变异是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染色体结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而不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引起的,B错误
63、;C、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能传递到子二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子二代中能出现新株色白色,C正确;D、由于染色体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因此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见,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过程图,考查染色体变异和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9. 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A. B. C. D. 【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各个时期中都有同源染色
64、体,而染色单体出现在有丝分裂的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的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没有了同源染色体,而染色单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所以A正确。【考点定位】减数分裂50.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
65、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如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即为几倍体。【详解】未经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正确;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若由配子发育而来即为单倍体,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即为二倍体,错误;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不属于单倍体,错误;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也可能是多倍体,如三倍体,错误;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一般是单倍体,正确;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
66、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即为三倍体,若由配子发育而来即为单倍体,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51.下列有关几种育种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 改良缺乏某种抗虫性状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基因工程育种获得B. 单倍体幼苗一般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成可育植株C. 人工诱变育种可产生新的基因,进而获得新性状D.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利用理化因素使生物的基因定向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
67、些性状;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需要大量的实验。【详解】A、改良缺乏某种抗虫性状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基因工程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导入到水稻细胞中,从而获得抗虫性状的新品种,A正确;B、单倍体育种中获得的单倍体幼苗一般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获得可育的纯合体,B正确;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够获得新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类型,C正确;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利用理化因素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故选D。52.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
68、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 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D. 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幼苗丙是杂种植株,其体内含有10+8=18条染色体,秋水仙素处理后的丁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36条),丁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C错误。戊是人工诱导形成的多倍体,与丁已经产
69、生了生殖隔离,是一个新物种,该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染色体变异及生物进化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53.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正确叙述是A. 用同种限制酶切割运载体与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可获相同黏性末端B. 只要目的基因进入了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C.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D.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即发生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70、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2、对于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的方法有: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每一种限制酶能识别特异性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位点进行切割,所以用同种限制酶切割运载体与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可获相同黏性末端,A正确;B、目的基因进入了受体细胞不一定能成功实现表达,还要通过进一步检测和鉴定才能确定目的基因是否表达,B错误;C、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外,C错误;D、
71、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是基因突变,所以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即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A。54.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答案】B【解析】【详解】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神创论),也不是不变的( 如特创论),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B正确,ACD错误。故选B。55. 地球上最早出
72、现的生物是 ( )A. 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B. 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C. 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D. 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答案】C【解析】【详解】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单细胞生物,而整个环境是无氧的,因此进行的是无氧呼吸。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6.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 只长翅果蝇和400 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显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 20%B. 40%C. 60%D. 80%【答案】B【解析】【分
73、析】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详解】由题意知vv=400只,Vv=(600+400)40%=400只,VV=600-400=200只,因此V的基因频率=(2200+400)(600+400)2100%=40%,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7. 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A. 突变是不定向的B. 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D. 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知,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
74、力很差(基因突变的有害性),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有利性),这说明同一种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于生存能力的影响不同,即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C正确。故选C。58.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 自然选择C. 共同进化D. 染色体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进化过程,地球出现多种物种和生态系统。【详解】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75、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59. 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 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 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A、地理隔离也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错误;B、突变的形成并非自然选择导致,自然选择将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将不利的变异淘汰,B错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76、C错误;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的改变,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6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
77、展。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B、蜂鸟的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蜂鸟与倒挂金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C、抗药性突变不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细菌中原来存在着各种突
78、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青霉素对抗药性的突变个体起到了选择作用,C错误;D、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向着特定的方向进化,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求考生识记共同进化的概念;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第卷非选择题61.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个生物体内的三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_细胞处于_分裂_期,有_条染色单体,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2)乙图表示_分裂_期的细胞,有_对同源染色体,产生的子细胞内有_条染色体,细胞名称是_。(3)丙图表示_
79、期细胞,细胞名称是_。【答案】 (1). 初级卵母 (2). 减数第一次 (3). 后 (4). 8 (5).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6). 有丝 (7). 后 (8). 4 (9). 4 (10). 体细胞 (11).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12). 极体【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据此答题。【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
80、体,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2)由上述分析可知,乙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为8条,有4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体细胞,子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3)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甲、乙、丙分别表示某个生物体内的三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而根据甲可知该生物为雌性,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名称为第一极体。【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62.回答下列有关二倍体水稻(2n=24)的问题。(1)用一定剂量的Co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水稻种子,其成活水稻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异,这种变异属于_。
81、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说明了_。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数的个体品质好,产量高,这说明了变异具有_性。(2)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图所示的细胞(图中、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它染色体均正常),则图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_,其中号染色体a基因产生的时期最可能是_,号染色体的变化最可能发生在_。(3)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实施的“二倍体水稻基因组测序工程”已于2002年全部完成,标志着我国对水稻的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那么,该工程的具体内容是指测定水稻_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序列。【答案】 (1). 基因突变 (2). 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
82、说是有害的 (3). 不定向 (4).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5). 有丝分裂间期 (6). 有丝分裂后期 (7). 12【解析】【分析】1、可遗传变异类型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2、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详解】(1)用一定剂量的Co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水稻种子,其成活水稻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异,该过程属于诱变育种,故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说明了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
83、数的个体品质好,产量高,这说明了变异具有不定向性。(2)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细胞(图中、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它染色体均正常)中有a基因,且号染色体有3条,说明图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只进行有丝分裂,所以其中号染色体a基因产生的时期最可能是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号染色体的变化最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3)水稻属于雌雄同株植物,没有性染色体,基因组测序时只需要测定水稻12条染色体(即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上的全部基因序列即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
84、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63. FX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后,先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其中母链称为正链DNA,子链称为负链DNA)。转录时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下图为FX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用图示Met, Ser等表示)序列。(起始密码:AUG;终止密码:UAA,UAG,UG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噬菌体含有的核苷酸有_种,与宿主细胞DNA的正常复制过程相比,FX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不同之处在于_。(2)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
85、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8,mRNA鸟嘌呤占37%,模板链对应区段鸟嘌呤占23。则与mRNA对应的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正链DNA上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3)基因D序列所含碱基数比基因E序列多_个,基因D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上的终止密码是_。(4)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导致基因D表达过程合成的子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中碱基替换情况是_。(5)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D、E重叠部分的碱基序列分别指导合成_
86、(填“相同”或“不同”)的氨基酸序列【答案】 (1). 4 (2). 模板、酶不同(或DNA一条链为模板、不需要解旋酶) (3). 20% (4). 19% (5). 183 (6). UAA (7). TC (8). 不同【解析】【分析】1、扣住题中关键信息“转录时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
87、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详解】(1)噬菌体属于DNA病毒,含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FX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后,先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其中母链称为正链DNA,子链称为负链DNA);而正常DNA复制是以两条链分别为模板的半保留复制,且单链DNA复制时不需要解旋酶的解旋,而双链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解旋,所以FX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不同于正常DNA复制之处在于模板、酶不同。(2)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8,mRNA鸟嘌呤占37,模板链对应区段鸟嘌呤占2
88、3,则对应的DNA区段中鸟嘌呤占(37%+23%)2=30%,所以与mRNA对应的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50%-30%=20%。正链DNA上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19%。(3)据图可知基因D从起始到终止一共含有152个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基因E从起始到终止一共含有91个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和一个终止密码子,所以基因D比基因E多出152-91=61个氨基酸,一个氨基酸由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FX174噬菌体的基因为单链,故基因D比基因E多出613=183个碱基。基因E终止处碱基为TAA,则其对应的负链上的碱基为ATT,mRNA上
89、的终止密码为UAA。(4)该基因突变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的,故异亮氨酸的密码子中第2个碱基U变为了碱基C成为苏氨酸的密码子,相应的则是模板链(负链)中A替换成了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基因(正链)中T替换为了C。(5)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D、E重叠部分的碱基序列分别指导合成不同的氨基酸序列。【点睛】本题结合FX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序列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等知识,能结合题中
90、和图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64.野生型果蝇(纯合子)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图甲实验。雄果蝇性染色体放大图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中F1可知,果蝇眼形的_是显性性状。(2)若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3)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可能位于_,也可能位于_。(4)请从野生型、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方案,对上述(3)中的问题做出进一步判断。实验步骤:_,得到棒眼雌
91、果蝇;_,观察子代的表现型。预期结果与结论:_,则圆、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1区段。_,则圆、棒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答案】 (1). 圆眼 (2). 常 (3). X染色体的-1区段 (4). X和Y染色体的区段 (5). 用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 (6). 用棒眼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交配 (7). 若子代有棒眼果蝇,且全为雄蝇 (8). 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果蝇的圆眼与棒眼杂交,子一代全部是圆眼,说明果蝇的圆眼是显性性状,棒眼是隐性性状;再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出控制眼形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设控制眼形的基
92、因为B、b,据此答题。【详解】(1)由图分析,圆眼母本和棒眼父本杂交,F1全部是圆眼,说明控制果蝇眼形的圆眼是显性性状。(2)若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3)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1区段,也有可能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区段,但是不可能位于III区段,因为III区段是Y染色体所特有的,在X染色体上是没有等位基因的。(4)(3)的结论是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1区段,也有可能位于X和
93、Y染色体的I区段,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可用F2中棒眼雄果蝇(XbY或XbYb)与F1中雌果蝇(圆眼XBXb)交配,获得棒眼雌果蝇(XbXb)个体。取子代中的棒眼雌果蝇(XbXb)与野生型圆眼雄果蝇(XBY或XBYB)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若圆、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1区段,则XbXb和XBY杂交的后代中雄蝇全为棒眼,雌蝇全为圆眼,所以若子代有棒眼果蝇,且全为雄蝇,可说明圆、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1区段。若圆、棒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上,则XbXb和XBYB杂交的后代中雌雄蝇全为圆眼,所以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说明圆、棒眼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分离定律以及实验分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