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051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1.2.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必修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二)简介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

2、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俊格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

3、勇奋斗。(三)简介作者及其他:1关于作者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思来人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的时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促使孙中山走上革命的道路。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一开始就是与帝国主义利益相对立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他所代表的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一种表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他一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幻想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帮助下,完成革命事业,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幻想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全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在反复实践中,孙中山勇于接受历史教训,大胆抛弃旧的认识,不断克服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妥协。革命后期,他不顾国民党右派和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坚决联合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依靠工农大众,与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密切合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对

5、推动当时的革命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2辛亥广州起义简介为了振兴中华,将祖国从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摈榔屿召集秘密会议,黄兴、赵声和南洋同盟会会员代表多人出席。筹议集中力量,再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清政府作最后一搏。会议决定挑选青年革命志士五百人为“先锋”(敢死队),联合倾向革命的新军和会党,共同发难。会后,南洋和美洲各地华侨积极认捐,不少人变卖财产,毁家资助,共承担起义经费达港币187万元之巨。至1911年1月底,黄兴在香港成立统筹部,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活动,并派人

6、联络广西、上海、湖北、湖南各地的革命党人。4月23日,黄兴离港赴穗,住小东营五号机关,定于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当时革命党人中洋溢着杀身成仁、捐躯报国的激情,不少人都给亲人写下了激昂壮烈、义无反顾的绝命书,表达了他们激昂的斗志,崇高的情怀。起义前夕,国内各省许多青年都纷纷云集广州,不少海外青年,特别是在日本的留学生,闻讯即自动返国,奔赴前线。战斗中青年们非常勇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来执信胸腿负伤,血透外衣,仍奋勇争先。战前因试制炸药而断了一臂的喻培伦,战斗中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奋勇当先,所向披靡,后因弹尽伤重而被捕。受审时他对清吏说:“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

7、”其他不少被捕的革命斗士都视死如归,从容就义。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查遗骸,共得72具。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的坚毅不拔的伟大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当年秋天,起义领导人黄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土写了一首蝶恋花: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革命队伍中的确

8、出了“鼠子”。本来在起义时兵分四路,有一路因出了内奸,弹药未全运出,有枪无弹,不敢发;有两路指挥者临阵退缩,也未敢动。只有黄兴亲自率领的一路(主力)一百几十人直冲总督府,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四)疏通文字:译文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

9、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莹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揭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邹君海滨,拿他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请

10、我写序文。当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为各位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努力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得到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家努力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

11、烈,并且用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内容探究: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先写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国家而艰苦奋斗的情况,一个“最”字突出了黄花岗起义死伤之惨重,损失之巨大。但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人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

12、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胜利!段末作者再次满腔热忱地肯定“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由于“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致使烈士坟莹,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国七年门918),“始有墓绸之建修”,民国十年(1921),

13、“始有事略之编纂”。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在详尽地记叙了上述惨痛事实后,作者又引用历史上“善传游侠”的史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事作比较,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悲痛的情怀。这一段记烈士遭受冷落的境况,恰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这是作者作序的目的所在,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略述邹君求序的事,然后

14、较详尽地写了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重任。是时,国内“贼氛方炽”,形势动荡不安,以致作者“三十年前所主唱”、“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均“不获实行”;作者桂林督师讨贼,其责任之重大,尤倍于三十年前。值此义旗高举,整装待发的时刻,恰逢邹君求序,作者借此机会再次为北上讨贼鼓舞士气、激励民心。之后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量。文章最末一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动国人。这一“痛”一“勋”,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二、文章鉴赏(学生归纳,老师总结)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

15、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文章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先以“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几个简练的句子,概述了革命历程之艰险,斗争之艰苦,突出革命者坚毅不屈的精神。接着以饱蘸激情的笔锋,热情讴歌、评价了这次战役。“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这次战役的悲壮场面,热烈赞颂了烈士们勇于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

16、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次战役影响之大,威力之猛。末句是对此役的高度评价。先用“惊天地,泣鬼神”这样夸张的描写作热情的歌颂,然后以“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切实准确的比衬议论作具体的评价。从“然是役也”起至段末,一气呵成,热情奔放。2、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3、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如“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全国

17、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次战役影响之大,威力之猛。“惊天地,泣鬼神”这一夸张、对偶句,满腔热忱地肯定了“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三、布置作业。补充注释 :1“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嗷,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跪路者屡”:“造”即时代,区别于下文“民国肇造”中作建立解的“造”。“艰难险城”与“顾路者屡”,当主要指革命党人发动和组织的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4年11月长沙起义,1906年底萍。测、难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年9月钦州、廉

18、州防城起义,同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起义,同年4月河口起义,包括1910年2月和1911年4月两次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等大小多次武装起义的均归失败和革命党人的不断牺牲。“贼”,指满清反动统治者,区别于下文“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中指北洋军阀的“贼”。2“碧血”语出庄子?外物中“谷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之句;后多用它来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3“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变乱”,系指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夭折;1913年3月坚持“共和”制度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宋教仁被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钩、洪达祖派遣的特务武士

19、英所刺杀;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12月公然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为“皇帝”;1917年7月段棋瑞导演张勋复辟的丑剧;1917年7月开始的护法运动支持了仅一年又告失败,以及段棋瑞、徐世昌、曹银、吴佩罕、张作霖等新老军阀的连年混战等情况。4“史载田横事”: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田膻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称臣,于

20、是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5“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十年前”是一个约数。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人会盟书上的“驱除动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满清帝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才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不是孙中山革命伊始就一下子完整地提出来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义。6“此行”:即指率师北伐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