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检测3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920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检测3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检测3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检测3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检测3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检测3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检测3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检测3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合格过关练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据此完成12题。1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2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A氧化环境 B还原环境C浅海环境 D滨海环境解析:1.B2.B第1题,大羽羊齿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比较繁盛,该植物一直生存到中生代的早期消失,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古生代,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湿气候下的湖泊、沼泽的还原环境中形成的,可知A、C、D错误,

2、故B正确。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34题。3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 BC D4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A BC D解析:3.B4.B第3题,是始祖鸟化石,出现在中生代中后期;是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是叠层石,是由蓝藻黏附沉积物形成,出现在前寒武纪时期;是蕨类植物化石,出现在晚古生代。故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第4题,三叶虫和蓝藻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故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2020年4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篇最新论文,称古生物学家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一具哺乳动物最完整骨架化石,将其命名为“疯狂野兽”,是一只体重估计为3

3、.1千克的未成年个体,属于已知来自同时期的最大哺乳类,这可能反映了物种孤立演化的历史。 读图,回答56题。5“疯狂野兽”可能来自的时代是()A寒武纪 B石炭二叠纪C新近纪 D泥盆纪6“疯狂野兽”出现孤立演化可能的原因是()A马达加斯加面积大,物种活动空间广B气候条件适合特有物种生长C人类活动干预少D孤立大陆有利于特有物种进化解析:5.C6.D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疯狂野兽”是一只体重估计为3.1千克的未成年个体,属于已知来自同时期的最大哺乳类,说明该时期哺乳动物繁盛,应该是在新生代的新近纪,C正确,A、B、D错误。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疯狂野兽”出现在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岛由于陆地范围

4、小,物种活动空间小,孤立大陆有利于特有物种进化,与气候无关,该时期人类还未出现,D正确,A、B、C错误。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 500万年。读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复原图和地质年代表(部分),完成78题。7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毛发、食虫、擅攀爬等特点。由此推测其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A浩瀚的海洋 B茂密的丛林C干旱的沙漠 D寒冷的冰原8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A辽宁新生兽 B东北白垩兽C中华侏罗兽 D亚洲三叠兽解析:7.B8.C第7

5、题,由题可知,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毛发、食虫、擅攀爬等特点,因此该生物最可能生活在生物种类多、植被茂盛的丛林,B正确。第8题,由材料可知,该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 500万年,因此应是侏罗纪时代的生物,因此应该以侏罗纪的时代命名,C正确。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910题。9关于四种化石说法正确的是()A化石出现的时间比化石早B化石反映的古地理环境为宽广大陆C化石形成于新生代D化石形成时期,森林茂密10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演化规律的是()A BC D解析:9.D10.C第9题,始祖鸟出现在中生代,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比晚,A错。三

6、叶虫为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B错。恐龙在中生代白垩纪灭绝,恐龙化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C错。煤炭是古生代茂密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D对。第10题,三叶虫为海生无脊椎动物,始祖鸟与它相隔太远,不存在直接演化关系,排除A。三叶虫为动物,煤炭化石为植物化石,两者之间不会有演化关系,排除B。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一种,因此C符合题意。恐龙为动物,煤炭化石为植物化石,两者之间不会有演化关系,排除D。等级提升练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最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A BC D2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最可能是()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差异明显C湿润

7、,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3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A寒武纪 B二叠纪C石炭纪 D泥盆纪解析:1.D2.C3.A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和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时期,所以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含有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故选D。第2题,煤炭由古生物遗骸演变而成,湿润,森林茂密的环境可以增加生物的数量,促进煤炭的形成。故选C。第3题,图中化石为鱼类化石。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寒武纪在奥陶纪之前,所以寒武纪地层不会出现鱼类化石。故选A。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

8、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4相比较而言,中生代的气候()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C温暖干燥 D寒冷湿润5不属于三次大冰期的地质时代是()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解析:4.C5.C第4题,和新生代、古生代相比,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较温暖,全球平均降水偏干燥,C正确。第5题,大冰期是气候十分寒冷的时期,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末期、新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冷,中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温暖,中生代末期不属于三次大冰期。C正确。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

9、67题。观测点海拔/m541492683645572地层中的化石恐龙蛋三叶虫被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6.考察路线中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A BC D7下列各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的是()A BC D解析:6.C7.B第6题,恐龙生活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三叶虫生活于古生代,在古生代末期灭绝;裸子植物形成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被子植物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盛行于新生代。故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结合选项,C正确。第7题,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B正确,A、C、D错误。8阅读材料,完成下

10、列要求。“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的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1)考察名称: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考察工具准备:_。(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按地质年代,

11、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代。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气候、植被的特点是_。(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环境向_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解析:第(1)题,命名时应突出生物化石这一关键主题。第(2)题,野外考察应有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回答合理即可。第(3)题,应熟知地质年代表,知道一些典型化石出现的年代等。第(4)题,结合现在青藏高原的环境以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生物化石(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古生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海洋陆地抬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