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涯写在前面: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都是根据各自文本的文体特征来命题的,小说亦如此!一、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二、小说文体特征决定高考命题点高考怎么考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文体特点高考考点形象小说通过描写具有鲜明特点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样的形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如:(2016浙江卷T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两个词概括
2、母亲劳作的特点。(2018全国卷T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形象分为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二者相辅相成形象作用题,如:(2011浙江卷T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2017江苏卷T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小说塑造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细节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形象刻画手法题,如:(2015浙江卷T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
3、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017山东卷T20)本文第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019全国卷T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情节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情节概括题,如:(2015安徽卷T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2018全国卷T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情节作用题,如:(2017浙江卷T13)小说设置了一个
4、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9全国卷T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续表文体特点高考考点情节情节安排讲究技巧,前后情节须做到有机的结合情节手法题,如:(2011浙江卷T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018全国卷T6)小说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环境小说中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和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时空不同,环境特点也会有所不同环境特点概括分析题,如:
5、(2009浙江卷T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社会环境能揭示人物种种复杂的关系,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自然环境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起重要作用环境作用题,如:(2011浙江卷T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2019全国卷T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手法十分丰富,它特别注重描写角度的选择和各种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综合运用环境描写手法题,如:(2008浙江卷T19)指出第五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主题蕴藏于作品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蕴藏于关键的语句中蕴藏于标题中主旨
6、意蕴类题,如:(2017浙江卷T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探究题,如:(2018全国卷T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格外关注:1标题类题目也是近年来小说考查的热点。这类题目往往综合考查小说的关键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如:(2014浙江卷T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又如:2016全国卷T11(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这两个题目就综合考查了小说的情节、主题等因素。再如:2016全国卷T11(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这个题目则综合考查了人物、主题等因素。2对小说语言的理解是近年来的新宠,如:(2019浙江卷T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三、依文体特征和命题点来读文 高考命题是扣住四个关键词进行的,我们读懂一篇小说也需要扣住这四个关键词。第一步:把握情节方法:切分层次,理清情节小说的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行文的情节脉络,既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面还有序幕,后面有尾声。在作品
8、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对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第二步:理解人物方法: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9、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相关语句。认识了人物,就能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或人物成长史思考其背后隐含的人生或社会问题。第三步:联系环境方法:寻找环境,思考作用(意义)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第四步:思考主旨方法:综合考虑,人生或社会“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作品都会折射社会或人生的某一方面,小说也不例外。而小说的主旨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
10、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思考其反映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折射人生的某一问题,这样主旨就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四、读文示范读懂文本,解答题目的关键 高考文本展示读文示范(2017浙江卷)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
11、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
12、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
13、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第一步:把握情节第14段,故事的开端,
1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写“他”得到“美味”的原材料“鱼”以后,全家准备做“美味”,初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他”的家庭状况,引出下文。第59段,通过人物“他”的所见所感,交代了父亲、母亲做鱼汤,也暗示下文。属于故事的发展。第1015段,写全家人吃鱼,这部分属于故事的高潮。第1617段,写“他”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发现了早已蹦出来的鱼,意外的结尾与前文留下的伏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同时,还充满魔幻色彩,结尾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诡异之处有深意,易引发读者思考。这部分属于故事的结局。把结尾部分理解透,也就解答出了高考题的最后一道题。第二步:理解人物小说写了两类人:孩子
15、和父母。三个孩子中以“他”为主要人物,两个哥哥是次要人物,出场不多。“他”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从第二段插叙的情节可以看出这位主人公的不懂事、顽皮;结尾处“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一个还不甚懂事的孩子,考虑不了那么多,也考虑不了那么远,眼前的事还得做,说明“他”逐渐懂事了。从其他人物的衬托中又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懂事,特别是抓鱼之后:母亲“陌生的光”,说明了母亲在他能够抓到一条鱼,能够为家庭苦难的生活做一点点分担时,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略微的赞许。而这种眼光从他出生到现在已经六年了,从来没有过。 “陌生的光”是说与平时的不满和责
16、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这让他感到“有些受宠若惊”。父亲、母亲:对母亲洗鱼、换豆腐的过程、父亲亲自填柴烧火、母亲做汤等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写得鱼之后的惊喜,充分展示了平时是多么的渴望能够得到人间美味。续表高考文本展示读文示范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
17、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
18、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文有删改)父亲的“愣”,母亲“出神”“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
19、心理变化。此处的人物理解到位,高考题的第2道题答案也就好组织了。第三步:联系环境本文有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夏天的那个傍晚”“黑糊糊的夜空”,这些自然环境的交代,渲染了气氛,也暗示“鱼”不在锅里的情节是真实的。 一条不在锅里的“鱼”却成了“美味”,让人在心酸之余却感觉真实,这从字里行间交代出的社会环境,便于理解文本主旨,解答高考题第3道题“一种美味”的多重意蕴。第四步:思考主旨(1)情节方面:在得鱼、做鱼汤、吃鱼汤的过程中,“鱼汤”带给“他”一种家庭的温暖,在熬制鱼汤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是处于生活重负之中的“一种美味”。(2)人物方面:“他”这一人物由以前的顽皮、不懂事到背着书
20、包走进学校大门,人物获得了成长,变得成熟。(3)环境方面: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是满足人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更能彰显主旨。(4)题目已经暗示了主旨:鱼的美味,也是人间暖暖亲情的美味。本文主旨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和题目各个方面,展现出了“美味”,理解了这些方面,高考题第3道题的答案也就解决了。五、真题试做知道命题点,思维不跑偏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语言理解类题(1)陌生的光:(2分)(2)陌生的气息:(2分)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要注意三层意义:一是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二是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三是句外意
21、义,即言外之意。“陌生”指生疏,不熟悉。解答此题时需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1)中“陌生的光”是母亲眼里发出的,是“第一次”出现的,“他有些受宠若惊”说明这目光与平常的目光不同。平常是怎么样的呢?下文说“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说明平时是不满和责备,而现在因“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而发生改变,他在母亲眼里“突然有了地位”,抓住母亲此时的心理和态度回答即可。(2)“陌生的气息”是通过他捉来的那条鱼产生的,是在父母与平时不同的态度下生发出的,由上下文可知,这种气息是美好的,是对家庭氛围的新感觉,与平时一家人少言寡语的苦涩沉闷的氛围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
22、想象。答案:(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语言理解类题答: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示意”“卸去了笑容”是神态细节描写,写出母亲不安而沉重的心理变化。“出神”重复出现,具有强调的作用,强调了母亲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黑糊糊的夜空”既是景物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写照,衬托出母亲内心的沉重与忧虑。答案:“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
23、理变化。“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主旨意蕴类题答: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文章围绕“鱼汤”展开,“一种美味”首先是指鱼汤本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是满足人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其次,从情感的角度来讲,“鱼汤”带给“他”一种家庭的温暖,在熬制鱼汤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是处于生活重负之中的“一种美味”;最后,从“一种美味”对人物的影响来说,“
24、他”这一人物由以前的“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到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大门,人物获得了成长,变得成熟,是滋养“他”成长的“一种美味”。答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情节作用类题答:解析:本题属于情节作用类题。题目要求分析“意外的结尾”的好处,解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从情节方面
25、来看,前面写“他”与家人津津有味地喝鱼汤,结尾处又“诡异”地出现了本该已入汤的鱼,意外的情节有出人意料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从结构上来看,结尾又“诡异”地出现本该已入汤的鱼,这个情节不是凭空出现的,前文中“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等处已留下伏笔,意外的结尾与前文留下的伏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构思巧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鱼未入汤”的情节安排,充满魔幻色彩,结尾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诡异之处有深意,易引发读者思考。答案: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的深度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