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19531956年期间,国家为公私合营企业颁发凭证(如:上海市公私合营企业私股凭证),其目的是()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D保持多种经济成分,促进经济恢复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形式及赎买的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2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解析: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依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
2、开始下降,1960年后开始上升。依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工农业比例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此图反映的是粮食生产基本状况。答案:B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 BC D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属于八大内容,则不属于。故选A。答案:A4“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但是在1973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增长9.2%,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
3、针的提出B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D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解析:本题中的“关键时间”是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原因主要是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故选D。答案:D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析:B、C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D说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A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具体的国情,遵循客观规律,来制定国家的政策和方针,符合“大跃进”、
4、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选A。答案:A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 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材料二某时期的宣传漫画。材料三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年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19662 534亿元317.3%558.7亿元24.4%19672 104.5亿元10%419.4亿元24%19682 015.3亿元4.2%361.3亿元13.
5、9%(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分析出“左”倾错误是造成“大跃进”和国民经济下滑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出危害;第(2)问根据材料及图片内容判断是“大跃进”运动;第(3)问根据时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联系“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和调整措施进行回答。答案:(1)根源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错误。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6、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2)“大跃进”运动。(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基础巩固1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的,故D项是“一五”计划实行的前提而不是影响。答案:D2某证件所示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对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A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B实现了生产
7、资料的公有制C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的史实。通过合作化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土地集体经营,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答案:B3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说明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解析:“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是“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故A、B两
8、项错误,C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答案:C能力提升4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这一改变的原因和条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ABC 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信息“1952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排除含有的选项;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A5下表为我国19571960
9、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单位:千克),出现下表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19572032.45.11960163.51.851.55A.“左”的错误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B尚未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C1957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D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直接影响人民收入解析:从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表中可以看出,粮食、植物油和猪肉的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结合所学知识,由于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错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了经济困难,故选A项。答案:A6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到了长沙
10、。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解析:从题干材料“一切都在为钢而战”“全民盖土炉”可知是“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故选C。答案:C71962年我国发展农业计划是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8.5%,实际结果是比上一年增长了11.6%。形成良好发展势头的局面的原因是()A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62年”,1960年中央
11、召开工作会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题干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选C。答案:C8下面是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单位:万吨),造成以下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D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解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实行的,与题中时间“19581965年”不符。答案:D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12、。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材料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
13、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回答。第(2)问先确定制订的目标过高,然后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为什么没有实现。第(3)问结合前面的问题综合分析即可。答案:(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2)没有。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有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重工业、轻工业、农业要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