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小结与测评一、哲学1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的作用: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与具体科学(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6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辩证唯物论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世界的物质性: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4意识(1)意识的概念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器官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对
3、象意思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5规律(1)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6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意识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
4、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7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2)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8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2)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3)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唯物辩证法1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
5、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属性: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4)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5)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2发展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状态量变与质变趋势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3.矛盾(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作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特点: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4)不平衡性
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认识(1)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差异: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4真理(1)属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
7、理都是有条件的,真理都是具体的。(2)追求真理的历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五、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1)内
8、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解决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内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4人民群众(1)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
9、定力量。(2)要求: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六、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一个人具有的价值观,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2)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4)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5)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特点: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2)要求: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人的价值(1)含义:人的价值在于通
10、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2)评价: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3)实现: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七、文化的功能1文化与政治、经济(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2文化对人的影响(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
11、塑造着人。3文化的作用: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八、传统文化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措施(1)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九、民族精神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要求: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
12、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维护文化多样性(1)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2)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促进文化交流(1)状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要求: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3推进文化交融: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
13、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基本路径(1)坚定理想信
14、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3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十二、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1建设文化强国(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2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15、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1(2020江苏卷)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A“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这体现的是不可知论。其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这体现的是不可知论,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A正确。B属于主观唯心主
16、义,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C体现的是脱离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D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2(2020浙江7月选考)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有醒目的抗疫方针,有简洁的防疫要领,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项。它们都表达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爱,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ABCDC材料中“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信息可见意识可以指导实践,符合题意。意识是
17、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排除。“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不符合题意。3(2020全国卷)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 B C DC习近平引用大禹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
18、思想,才能避免主观盲动,才能造福人类,符合题意。仅仅认识规律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夸大了认识的作用,说法错误;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说法错误。4(2020山东卷)假如青春有颜色,它或许是志愿红、迷彩绿,又或许是医务白、工装蓝青春的理想,铺就奋斗的底色。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许许多多担当有为的青年,他们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成就时代荣光,以胸怀大我的姿态绘就人生画卷。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A B
19、C D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错误。材料侧重强调充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价值,没有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与题意无关。各行各业的不同的有为青年,都在奋斗中实现理想、都开拓进取、都有胸怀大我的姿态,体现出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正确;新时代的新青年或许是志愿红、迷彩绿,又或许是医务白、工装蓝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奉献实现人生价值,这表明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符合题意。5(2020浙江7月选考)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
20、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A B C DA针对农业耕作中出现的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来源,未体现实践水平制约人的认识,也未体现主体的知识水平制约人的认识,排除。6(2020山东卷)从“能吃饱肚子”,到“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
21、社会发展而不断攀升。这体现了()A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B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D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D材料未涉及经济基础的变化,也未涉及上层建筑的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未体现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受社会存在变化的制约,而不是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C项不符合题意。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攀升”,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D项符合题意。
22、7(2020浙江7月选考)浙江省某县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生产力的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B林权制度改革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这说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C项强调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未体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D。8(2020浙江
23、7月选考) “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这是杨善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从地委书记任上退休后,杨善洲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当地群众植树造林,22年如一日。到他去世前,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已经变成了一片林海。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高度的社会平台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个性发展应表现为对社会的独特贡献方式A B C D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而不是一定高度的社会平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杨善洲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这不涉及他追求个性发展,排除。杨善洲凭着“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信念,退休后一头扎进
24、大亮山,带领当地群众植树造林,把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变成了一片林海。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正确。 9(2020全国卷)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睦邻友好,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表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决于时代的变迁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A B C DB从“中华民族历
25、来注重睦邻友好”到“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这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社会实践,错误。坚守的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错误。在我国“历来注重睦邻友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符合题意。10(2020江苏卷)越来越多的国产综艺节目以更流行通俗的表达,将文化自信融入一茶一饭、一物一景,在平实的细节里、显见的差异中呈现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有利于()展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A
26、 B C DC越来越多的国产综艺节目以流行通俗的表达,融入文化自信,在平实的细节里、显现的差异中呈现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符合题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错误。11(2020全国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改革带来的希望在心底里流淌、在劳动中萌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燃,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此诞生。如今,这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已凝结成标示时代巨变的音乐符号,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奋发进取。这表明()群众喜闻乐见是评价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 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劳动 激情与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要回应时代要求又能引领时代方向A B C DC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不一定是优秀的,故其不能成为评价标准,错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是社会实践,错误;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积极劳动与奋斗,正确;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改革开放中诞生,又激励人们奋斗进取,体现出回应时代与引领时代的作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