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343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解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A. 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B. 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 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D. 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用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政治制度,排除B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排除C,选A;D没有揭示材料的实质,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一般知识。宗法制

2、、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支柱,前者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表现为尊卑有序。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而实施。礼乐制度是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故选A。2.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 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中,官员的来

3、源是经过官方的考试,从平民中选拔产生官员、士绅,从而形成官僚政治;而日本知识基本都掌握在特权阶层中,而官僚是从武士或贵族中产生的;故该学者重在强调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D项正确。贵族政治依然存在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并没有退出,排除A。不是因为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而是日本政权被贵族阶层垄断,排除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3. 嘉定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 C

4、. 枢密院 D. 军机处【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宋朝时期中央设置的是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错误,D项是清朝时期设置的。4. 明朝中后期,内阁大臣夏言、严嵩擅权用事,但“大学士委寄虽隆,而终明世秩止正五品,故其官仍以尚书为重,其署名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A. 内阁主要体现皇帝意志 B. 尚书掌握实际的行政权C. 内阁非法定的权力机构 D. 内阁成功地控制了六部【答案】C【解析】从“而终明世秩止正五品”可以看出内阁大臣的官职品衔不高,“其署名

5、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更加确定了这样一点,这是基于内阁并非法定权力机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B选项错误,尚书只是形式上掌权;A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曲解材料含义。5. 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 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璧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A 6.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

6、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 “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D.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种做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租佃关系,没有提到农业生产技术,A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没有提到“不抑兼并”,排除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不代表土地利用效率提高,D错误。点睛:本题考

7、查宋代的农业发展。学生需理解材料中所述租佃关系的发展表现及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7. 宋太宗曾下令,(房屋) 买卖双方在签合同之前加一道手续,叫作遍问亲邻,其明文规定: 凡典卖物业地产,先问房亲,房亲不买,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才得交易。宋太宗这样做的月的是A. 限制官员购置房产 B. 以法律规范市场交易C. 调控监管房屋买卖 D.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房屋买卖签合同之前的“遍问亲邻”,是为了对此类买卖进行监管和控制。故答案为C项。这项措施并非针对官员,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对房屋买卖采取措施,不能推而广之得出以法律规范市场交易的结论,排除B项;D项材料不

8、能反映,排除。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即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能选择。8.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一名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说道:“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

9、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这能反映当时A. 明政府已放松了海禁政策 B. 中国对外贸易超过了前代C. 中国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 D. 明代存在着严重的“银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说明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很受欢迎,从侧面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C正确。明朝政府并未放松海禁政策,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材料中的资料只有1587年一个时间,没有与其他时期对比,排除B。材料中不能找到关于“银荒”的信息,排除D。9. 老了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从老子第三章

10、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材料未体现;墨子是战国时期人物,B时间不符;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说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结合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老子代表的是奴隶贵族利益,故C项正确;D是对材料的误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0. 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

11、否定态度。这是因为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答案】B【解析】据材料“尊孟排荀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而理学家主张天理即儒家伦理道德,主张致良知,人性本善,故B选项正确;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教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是否把握自然规律不是理学家尊孟排荀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故选B。11.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

12、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问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答案】C12.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A. 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 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C.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 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答案】

13、B【解析】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13. 贡斯当认为:雅典人几乎把全部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军事与公共服务之中。这种投入的回报是,他们在共同体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他们理解的自由主要是参与公共事务辫论与决策的权利。这种对自由的理解是基于雅典人的A. 民主理念 B. 公民意识 C. 共和观念 D. 法

14、律规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他们在共同体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他们理解的自由主要是参与公共事务辩论与决策的权利”,说明雅典人对自由的理解是从自己作为雅典城邦一份子的角度出发的,体现出雅典人的公民意识。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点睛: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主要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公民意识和法律至上。本题考查的是公民意识的表现。14.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

15、,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答案】B【解析】题干中罗马法官规定的条款是因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所导致出现的新情况,这应该是对原有法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故选B。根据“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否定AC选项。题干中虽有人口剧增,但也无法判断是罗马帝国时期,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本题做题的最重要的是依据材料,不可抛弃材料直接选择答案。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选项。15. 1875年以后,法

16、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875年以后”“1958年”和“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等信息,联系教材内容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结果出现了材料中“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即第五共和国宪法,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17、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政体的变化有利于政局稳定,应该选择A。1958年宪法并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排除C。1875年宪法里就确立了法国总统的国家元首地位,排除B。法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而不是两党制,排除D。16. 美现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一西方完政的历史中号道,”社会的全做面建是必奖的,而这一信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拥并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作者的主旨最准确的理解是A. 作者强调必须建立集权有效的中央政府 B. 作者强调议会中心才能体现人民主权C. 作者主张总统权力必须受到国会的制约 D

18、. 作者肯定美国联邦制共和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问题,A错误。美国政体并不是以议会为中心的,B错误。英国没有总统,C错误。美国继承了英国的民主制,并且结合美国国情,形成了美国的联邦共和政体,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共和体制。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学生需对材料进行全面把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7. 荷兰海运博物馆馆长舍肯伯鲁克说,16世纪荷兰商船大约有1800多艘,“从船的造价上看,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在英国商船上,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需要坚硬的木头,而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这说

19、明A. 英国工业发达,荷兰造船业较落后 B. 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但是风险大C. 荷兰以国内贸易为主,英国侧重海外贸易 D. 英国靠海盗抢掠起家,荷兰通过贸易获利【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可知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从“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可知荷兰风险大,B正确。荷兰造船成本更低,不能体现荷兰造船业较落后,A错误。荷兰誉为“海上马车夫”,海外贸易发达,C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起家方式,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学生需要掌握英国和荷兰远洋海运的特点,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关键词的把握,即可得出答案。18. 观察下侧图表,其中乙国是A.

20、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德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图片可知乙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呈现后来居上之势,结合所学知识,1870年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的比重不断上升并且工业产量赶超英法,故D项正确;英国、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呈下降趋势,丙国应该属于英国、法国,故A、B两项错误;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虽有发展,但是总体上经济落后英法等国,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人应该与上帝平起平坐,因为两者同为世界主宰”。主张这种观点的最有可能是A. 启蒙思想家 B

21、. 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者C.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D. 近代的儒学思想家【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解放,材料中明显提出对于人性的解放,故C正确;A直接批判教权主义;B主张上帝高于人;D不涉及上帝信仰。20. 当代一位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关于贫穷将迫使工人阶级发动革命的预言并没有空现,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预言受到了及时理会。”19世纪下半叶,“政府加快了为民服务的步伐,尤其表现在统一管理大众卫生、教育和食物供给”;“雇主们开始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状况。”“经济繁荣发泄了无产阶级的怒火你不可能煽动一个衣食无忧之人闹事”。这位学者强调A.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

22、整B. 政府和资本家的积极合作避免了社会动荡C. 工业革命促成经济大发展和工人阶级状况改善D. 西方社会从此开始建立现代意义福利国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为了避免工人阶级革命而采取了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即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和资本家是被迫合作而非积极合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在二战之后才有的事情,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1.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

23、俄岁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A. 着力推翻沙皇专制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 推进和平民主的逃程 D.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答案】C【解析】着力推翻沙皇专制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排除A;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是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B;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推进了和平民主的进程,故选C。22.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山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

24、0%。这说明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C. 苏联工业化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机器【答案】C【解析】1932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很多技术人才、机器等流向了苏联,苏联也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发展工业,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而是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而不得不到苏联找工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苏联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机遇而非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机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

25、键点在于要明白苏联的工业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西方国家经济”这个历史发展的机遇。23. 据联合国统计,2004年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值达到7160亿美元,交易数达6134起,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交易有141起。这说明A. 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贸易 B. 经济全球化发展存在阻力C. 全球投资自由化得到发展 D. 国家间经济斗争日趋激烈【答案】C【解析】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通过跨国公司实现交易,说明全球投资的自由化发展较快,故项正确;从来没有体现出交易集中于发达国家,故A错误;阻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D中竞争激烈材料没有体现。24.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

26、贸易协定TPP 行政命令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此前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这反映的是A. 区域化合作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范围财富分配C. 区域化合作是把双刃剑 D. 发达国家失信于发展中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美国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现象说明区域化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竞争,造成贫富悬殊,南北差距等一些列问题,故A项正确,C项正确。B项不是

27、材料的主旨;D项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失信于发达国家,排除D。故答案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一一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 初探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 年) 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

28、“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

29、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时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 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答案】(1) 现象: 传统礼制被打破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吸起: 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因素: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遂步形

30、成世野经济变革影响。(2) 措施: 修改涛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固守“重本抑末”政策; 实行财政税收改革。分析: 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城。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建议: 废除重农神商政策进行适当的财税改革,以刺激消费; 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松绑”(改善宏观调控政策) :实行“供给侧”改革,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解决通货紧缩。【解析】试题分析:(1)第

31、一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一,由“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 可 概括出,传统礼制被打破;由“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可概括出,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由“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可概括出,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第二小问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加以分析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二,由“明穆宗下令开关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

32、中国”可分析得出,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可分析得出,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由“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可分析得出,实行财政税收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

33、。第二小问合理建议,依据第一问对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的说明,从改革政府经济政策和财税体制、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提出建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结合所学概括信息型非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2.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

34、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20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悖论之一: 殖民主义一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悖论之二: 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悖论之三: 科技进步一一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 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 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参考1:观点:20世纪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木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殖民地人民拿

35、起殖民者手中的武器,赢得独立,建上富强之路。论述:20世纪初,凭着军事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优势。西方殖民着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术,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贷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使东方从属西方。西方对殖民地的侵略同时也产生它当初无法预料的适得其反的后果。一方面,西方的殖民侵略客观上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侵略也进一步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从沉睡中惊醒,他们有选择地吸收某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以便更有效地抵抗西方的入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兴起了巨大的民族解放斗争

36、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上的瓦解。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的独立。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小结:殖民主义一方面推动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发展,进而又带来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参考2:观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截然相对的性质决定了它们长期势不两立;但在发展过程中,两种制度又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发展。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列强曾纠集武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疯狂的进攻,妄图把苏俄扼杀于襁褓之中。二战前夕的慕

37、尼黑阴谋,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小国弱国利益来换取对德的和平幻想,并企图祸水东引,诱导德国进攻苏联。二战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进而逐渐形成美苏的两极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水火不容的西方资本主义与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首次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协同作战,并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经济发展方面,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横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时,处于混乱、恐慌甚至绝望中的西方发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然完全免疫。西方国家纷纷检讨自己,学习苏联, 加大国家对经济宏观控的力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

38、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正确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小结: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和学习、借鉴。在现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参考3:观点:20世纪,第二次和第三次科学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互

39、联网时代,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等。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增长和扩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使人口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从而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还有核武器问题、基因技术问题等。小结: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是20世纪人类身处其中的一个怪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发展造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析】本题据材料“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

40、点进行论证。例如:观点: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瓜分世界、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输出资本、传播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论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即可。点睛: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观点中挑选一个或多个进行论证,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殖民主义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科技进步的作用与影响等知识,据此即可进行论证。2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德国对世界大国的向往有牢固的地理学及地缘政治学的根基。帕奇等地理学家以及瑙曼等政治学家强调,与奥匈

41、帝国结盟对于德国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人们深信,只有通过发展海权,才能真正夺取世界权力。因此,威廉二世重申了他的信条: 德国的未来铺设“在水上”。地缘政治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材料二 时任德国海军上将穆勒认为: 如果战争在奥地利一塞尔维亚冲突中爆发,政府必须让人民了解德国的利益所在:“不应该让人民对一场欧洲大战的爆发一味地猜测,.应该(让他们) 预先习惯于这样一场战争的思维模式。”大战的起源请回答:(1 )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对德国政治走向的具体作用。(2)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战争在奥地利一一塞尔维亚冲突中爆发”的可能性。【答案】(1)对德国向往世

42、界大国的地位起了推动作用对与奥匈帝国结盟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德国发展海权、与英国海军免争提供了地缘政治学依据。(2)19世纪末20 世纪初,各主要贷本主义国家争夺激烈,还渐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德国地缘政治推动了德国的对外扩张巴尔于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各种不盾交织: 奥匈帝国在巴尔F地区扩张及欧洲其他大国势力的介入,激化了奥、寨两国间的矛盾。(任答三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德国对世界大国的向往有牢固的地理学及地缘政治学的根基”、“ 帕奇等地理学家以及瑙曼等政治学家强调,与奥匈帝国结盟对于德国而言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发展海权,才能真正夺取世界权力”直接概括归纳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要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半岛本身的特点方面来分析,然后从国际局势、德国的侵略意图、地区民族矛盾等方面组织答案。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政治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