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预习培训】用20分钟时间从头到尾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用15分钟时间依托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自然法、罗马公民法、罗马万民法,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认识罗马法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成探究案,全面理解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和内涵,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马法的全面归纳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肯定法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
2、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预习案】一、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 背景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人主要依靠 调整社会关系,但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强烈要求制定 来保障自身利益。公元前449年,罗马元老院立法委员会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因镌刻于十二块铜板上而得名)2、 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3、 评价:积极性: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消极性:但它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二、 从治
3、“公民”到治“万民”1、 公民法: 含义: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特点:a、对象:适用于罗马公民;b、运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c、内容:侧重于 和 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完善。2、 万民法 背景:在由罗马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随着不断对外扩张,疆域的辽阔和统治人口的增加使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突破:a.适用范围由原来的罗马公民到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b.内容上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突破了 的局限; 变得简洁灵活且 。c.在注重政治的基础上更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 和民事纠纷,更适应了帝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 意义
4、:逐步取代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巩固了罗马的统治。三、 西塞罗和自然法精神(1)、概念: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 。(2)、代表:共和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被誉为“ ”。(3)、内容: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 和各种具体法规的 ,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生而平等。(4)、意义: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四、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在课本中勾画并写好序号) (1)、维系统治公民法: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平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巩固了共和国政权。万民法: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
5、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2)、影响后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对罗马法的研究两度掀起热潮。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C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培养2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
6、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罗马法是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宣告罗马法律的诞生C万民法适用范围只是限于罗马公民 D罗马法体现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3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C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内容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4古罗马的民法大全中有禁
7、止对被告进行缺席审判的规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维护贵族利益 B主张重罪轻罚 C保护被告合法权益 D重视证人证言5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6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
8、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一:罗马法、自然法材料1: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2: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古罗马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西塞罗(1)、材料1反映了罗马法的什么核心内容
9、?为什么它会成为核心内容?(2)、材料2体现了怎样的法律精神?它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定有什么影响?探究二:秦律与十二铜表法的比较材料一: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 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古代剃去鬓须的刑罚),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略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
10、斩左趾、鋈(钛足)、黥(割鼻)、城旦舂(男子戍 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十二铜表法内容包括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相邻关系)(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第八表私犯(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十)、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
11、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十二铜表法(3)、根据材料1、2,概括秦律和十二铜表法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本质有何不同?【资料卡片】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罗马人留给后来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是其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由公元前450年开始公布的“十二铜表法”逐渐演变而来。在共和国的最后几个世纪,“十二铜表法”已被新条例、新原则的发展所取代。罗马法达到其鼎盛阶段是在元首制时期。这种较晚的进步,部分是由于法律扩大到更加广泛的司法领域,既扩大到异地外来人的生活和财产方面,也扩大到意大利公民方面。由于罗马法是在法学家的影响下发展
12、起来的,因而它由三个分支组成,这就是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公民法基本上是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作为公民法,它是以成文和非成文两种形式存在着,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大法官的布告,也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古代习惯。万民法不管民族如何,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它是使奴隶制和财产私有权神圣化,并维护买卖、合作和契约原则的法律。它不是凌驾于公民法之上的法律,而是对公民法的补充,因为它对帝国的外来居民特别适用。自然法之父西塞罗宣称真正的法律自然法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这个法律对国家本身尤为重要,任何擅自蔑视它的统治者将变成暴君。作为一项法律原则,这种抽象司法概
13、念的发展,是罗马文明最为伟大的成就之一。 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3世纪末和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格里哥里安法典和赫尔摩格尼安法典,这是帝国最早的一部官方法典,它包括4世纪以后皇帝的敕令。后来,东罗马皇帝在前述基础上编成了集罗马法大成的民法大全。【学后反思】:将自己在本部分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预习自测答案:1.B 2D 3A 4C 5C 6B(1)核心内容: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原因:一是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加。(2)自然法精神。西方资产阶级都依据自然法精神,制定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3)相同:内容全面,条文明晰;严禁侵犯私有财产;轻罪重罚。不同:秦律地是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十二铜表法是奴隶 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w.w.w.k.s.5.u.c.o.m-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