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密启用前 2022级高一级部阶段性模块检测 语文试卷 202210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共58分;第卷为非选择题,共92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请将选择题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将笔答题用黑色签字(0.5mm)笔写在答题纸上。3.试卷卷面分3分,如不规范,分等级(3、2、1分)扣除 第卷(5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由此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
2、这样的阅读方式?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
3、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材料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
4、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
5、,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的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
6、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质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实,许多图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推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材料三: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
7、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
8、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B.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关注。D.网
9、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C.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D.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网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
10、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B.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已喜欢的书目。C.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D.某人在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阅读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瓦共舞林延军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
11、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近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
12、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白村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
13、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
14、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宮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
15、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
16、对父亲的不满。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瓦的感情。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
17、”“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4分)9.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的理由。(6分)(三)文言文试题(本题共5小题, 23分)1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劲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懂得)B而闻者彰(清楚) 或师焉,或不焉(或者)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假舟楫者(借助)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3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非能水也,而绝
18、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2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3分)(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13.课内文言文句翻译。将下面两个文段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第卷(92分)(四)名言名句默写(14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
19、的空缺部分。(14分,每空1分)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的观点是相同的。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_,_。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鹊桥仙中表明感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句子是:_,_。诗经静女中说荑草是静女从远处郊外采来,物
20、微而意深的句子是:“_,_。”(五)语言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 ,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有以杨利伟为标志的航天员群体。可是,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 。他们隐身戈壁,默默奉献,是无名英雄。东风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一星”的诞生地。身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辈第一代航天人 的创业史,熟悉60多年来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 的奋斗史,切身体会深藏于他们内心的丰盈与骄傲。她以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
21、真实再现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印记。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她以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B她的作品有40多万字,不但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而且刻画了他们的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C她以40多万字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D她在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中,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17.补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22、,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这是因为,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 18.把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5分)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
23、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五)作文(60分)19.以“这也是课堂”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800字,书写认真。 2022级高一级部阶段性模块检测语文答案1.D A项,“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无中生有,B项“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错,材料一说的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显然是不够的”。C项,因果关系不当,“读者思维分散”的原
24、因是“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2.C “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错,材料二说的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采取苦读、略读、测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3.D 材料二论述的是如何避免泛化阅读问题,也就是阅读要有目的,人们要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纸质阅读。D项说的是与作者互动,与材料二的观点不符。4.论证结构上,层层深入,先摆事实,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方法。(每点2分)5.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在眼球经济时代如何避免泛化阅读。材料三侧重于论述
25、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6.B;“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 7.C;“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8.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和担当。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瓦”原来用来盖瓦房,现在用来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9、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
26、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10.B【解析】或:有的。11.B【解析】A项“之”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而”,表转折的连词;表修饰的连词。C项“其”,表揣测语气,大概;表反问语气,难道。D项“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从。12.D【解析
27、】A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句,例句为宾语前置句。13.略14.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自牧归荑,洵美且异15.耳熟能详知之甚少筚路蓝缕前赴后继(“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知之甚少”,对某方面知道的太少;“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16.C【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不合逻辑。“40多
28、万字左右”,应把“多”或者“左右”删去。排除A。搭配不当。“讲述”和“精神世界”搭配不当,和“精神世界”搭配的应是“展示”,排除A;且“刻画”和“经历”与“生活”搭配不当,应把“刻画”改为“展示”,排除B。语序不当。“家庭生活”是物质层面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是精神层面的,属于一个类别,表述的顺序先是物质层面,再是精神层面;且D项“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并列不当,“家庭生活”应和“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并列,排除D。】17.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保持血型多样性献血时要考虑体重18.中英联合考古研究;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廷伸至西欧。【解析】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29、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2022级高一级部阶段性模块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共58分;第卷为非选择题,共92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请将选择题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将笔答题用黑色签字(
30、0.5mm)笔写在答题纸上。3.试卷卷面分3分,如不规范,分等级(3、2、1分)扣除第卷(5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
31、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材料二:
32、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
33、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
34、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 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质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实,许多图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推出了不少读书日、
35、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材料三: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
36、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
37、生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B. 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C. 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D. 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B. 阅读的质
38、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C. 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D. 阅读方式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网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B. 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C. 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D. 某人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
39、特点?请简要说明。5. 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阅读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C 3. D 4. 论证结构上,层层深入,先摆事实,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人们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阅读的日常现象入手引出话题。 5. 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在眼球经济时代如何避免泛化阅读。材料三侧量于论述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表述错误
40、。由材料一中“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等文字可知,文章在于表明,“新媒体阅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而并未对其作出有关优劣多少的明确界定,此项犯了曲解文义和无中生有的毛病。B.“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表述错误。由材料二中“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及材料三中“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
41、响思维方式”等文字可知,“碎片化”阅读可能会使思维“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但不能就此证明“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此项犯了结论过于绝对、曲解文义的毛病。C.“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中“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等文字的可知,“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才是“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的原因,而“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在逐渐退化”的原因,此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
42、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C.“就不能浅阅读”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中“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等文字可知,要变成“知识分子”,仍然还是需要“浅阅读”的,比如“略读”和“浏览”,因为其对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同样有益处,此项犯了曲解文义的毛病。 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和论点关系的能力。D.表述错误。文章材料二主要在于论述泛化阅读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而选项所述的是
43、读者在网上阅读后与作者的互动,此项并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过程的能力。材料二主要在于论述泛化阅读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本材料一共有五段文字,表现出这样一些论证特点:首先,首段从日常现象说起,从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方面谈人们最日常的手机阅读,引出“泛化阅读”这一论题,贴近生活,容易被读者接受;其次,论证结构上,作者在第一段先说现象,引出“泛化阅读”,在第二段论述这种阅读方式可能会对人们的思维带来的冲击和危害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在第三至第五段中,提出为了使自己变成“知识分子”,就
44、要“有目的地阅读”、“有一定的判断力”,并“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还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比如“强迫”自己纸质阅读,这样整个论证过程就显得层层深入,既有事实,又有原因分析,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整而严密。最后,在论证方法上,作者也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如第一段的事实论证,“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所用的比喻论证,第二段文字从“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两个方面论述“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所用的因果论证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
45、学生理解分析文本论证结构及特点的能力。三段材料各自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并提出“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以及为了提高思维能力还须“有系统地阅读”的观点;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在眼球经济时代如何避免泛化阅读,以及如何“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且“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的观点;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并提出“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的观点。三段材料虽均与阅读有关,但各自论述的重点不同
46、。(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与瓦共舞林延军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然后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
47、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
48、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我们
49、以为简瓦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挺拔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
50、,是沧桑,是衰老。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51、(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B. 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C. 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D. 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
52、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B. 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C. 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 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8. 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9.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答案】6. B 7. C 8. 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
53、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9.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B.“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
54、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对比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标题意蕴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
55、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红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文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像老屋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写瓦“像父母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9题详解】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
56、之处,结合散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点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也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杨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
57、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作者把瓦赋予了象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如“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另外,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三)文言文试题(本题共5小题, 23分)10.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声非加疾也(劲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懂得)B. 而闻者彰(清楚) 或师焉,或不焉(或者
58、)C.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假舟楫者(借助)D. 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的能力。B.“或者”错误。“或”,有的;句意: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故选B。1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 其皆出于此乎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59、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不懂得断句,不能解答疑难问题。B.均是连词,表转折。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C.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其”连用,表“是还是”。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是果真没有千里马吗?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D.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从。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青色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故选B。12. 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 道之所
60、存,师之所存也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 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会分析句子成分结构;然后熟知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其语法特点,常见标志;最后准确理解句意,结合语境进行判断。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A项,判断句,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B项,定语后置句,调整“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C项,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句意:李家的孩子蟠不受时俗的拘束。D项,宾
61、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调整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故选D。13. 课内文言文句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一方面)不明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困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
62、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翻译时按正常语序“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按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不”通“否”;“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之”,代词,这些人;“齿”,并列、并排;“乃”,竟;“及”,赶得上;“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第卷(92分)(四)名言名句默写(14分)1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63、“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3)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的观点是相同的。(4)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_,_”。(5)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6)鹊桥仙中表明感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句子是:“_,_”。(7)诗经静女中说荑草是静女从远处郊外采来,物微而意深的句子是:“_
64、,_” 。【答案】 . 虽有槁暴 . 𫐓使之然也 . 位卑则足羞 . 官盛则近谀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涉江采芙蓉 . 兰泽多芳草 .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自牧归荑 . 洵美且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槁”“谀”“泽”“暮”“荑”“洵”。(五)语言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 ,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有以杨利伟为标志的航天员群体。可是,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 。他们隐身戈壁,默默奉献,
65、是无名英雄。东风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一星”的诞生地。身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辈第一代航天人 的创业史,熟悉60多年来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 的奋斗史,切身体会深藏于他们内心的丰盈与骄傲。她以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真实再现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印记。15.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1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以40多万字左右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B.
66、她的作品有40多万字,不但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而且刻画了他们的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C. 她以40多万字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D. 她在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中,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答案】15. 耳熟能详 知之甚少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16. C【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的意思是“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听多了都知道,故应填“耳熟能详”。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
67、复述出来。第二空,根据挖空处前的“可是”可知,此处应填的是与前面“耳熟能详”反面的意思;根据后文“隐身戈壁,默默奉献,是无名英雄”可知,此处应填“知之甚少”。知之甚少:对某方面知道的太少。第三空,语境强调第一代航天人创业的艰苦,可填“筚路蓝缕”。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第四空,语境用来修饰“奋斗史”,强调一代代航天人连续不断的奋斗,可选“前赴后继”。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有三:一是成分赘余,“40多万字左右”,“多”与“左右”删去一
68、个。二是语序不当,“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语序不当,应改为“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三是搭配不当,“讲述”和“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搭配不当,改为“展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故选C。17. 补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这是因为_,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_,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
69、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_。【答案】 . 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 . 保持血型多样性 . 献血时要考虑体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下句“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可知,具体介绍了血液制剂的使用期限,此处为领起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第二空,由上文“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可知,血液制剂有不同的血型,那么定期采血的目的就是保持血型多样性,来应对各种用血需求
70、,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保持血型多样性”。第三空,由上文“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可知,一个人的献血量与体重有关,所以献血时要考虑体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献血时要考虑体重”。18.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
71、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答案】中英联合研究表明,中欧贸易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压缩能力。解答语句压缩题,首先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陈述对象。然后看发生了什么事,利用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概话。最后压缩概括成一个完整意思。答案要点采用“一句话”的形式,即可以用单句、复句、对句的形式答题。本题要求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50个字。通读语段,可知陈述对象是中国和英国,所做的事情时一起研究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这一研究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
72、时间推进到了唐代,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然后用一句话对以上分析的内容进行概括回答问题即可。此类题概括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不超过50个字”。(六)作文(60分)19. 以“这也是课堂”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800字,书写认真。【答案】例文:这也是课堂月明星稀,万籁俱寂,唯我的窗前灯火通明。窗前,我带着耳机,里面传来一连串的机械的公式,是一首冗长的催眠曲。本来是不想这么晚了还听网课的,可是妈妈“今日事,今日毕”的命令是不可反驳的。浮肿的眼皮一开一合,脑子里一片混沌,老师机械的讲课声遥远的好像在天边。或许在眼皮上撑上木棍也应该断了一地吧。朦胧间,一股浓郁的
73、奶香钻入我的鼻腔,顷刻间冲入了大脑,模糊的神智瞬间清醒,如初升的温和恬静的阳光破开浓厚的晨雾。不知何时,一杯牛奶已安静地侍立在书角,眼前却不见一人。刹那回首,屋内空荡荡的,只有那褐色的门缓缓地被拉合着,我眼睁睁地看着那门缝一点点的被压扁,像撑开的纸扇轻柔的被合拢。我透过渐渐合拢的门,看到一只骨节粗大的手和一个瘦削的背影,双肩低垂着,干燥枯黄的长发无力地垂在肩上。盯着那褐色的门愣神很久,心却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很不是滋味。透过那扇门,我似乎看到了那瘦弱身影下的一张憔悴的脸,皱了的眼角,浮肿的眼袋,无一不透出她的疲惫,她的心力交瘁。我知道那是为什么。每次考完家长签字,我的心都在颤抖,我害怕看
74、到她黯淡的双眼和努力挤出的安慰的微笑。回过神来,羞愧涌满了我的心,低下头,满面通红。杯子里乳白的牛奶晕开着一层层的涟漪,似乎我的心也被吸了进去,那袭面而来的温润的香气钻入了鼻端,朦胧了双眼,顷刻间眼前的世界模糊了,只有那白茫茫的一片。“嘀”,清脆的声音回荡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而我似乎在那一刻清醒,抓起那杯牛奶一饮而尽。温暖的液体顺着咽喉蔓延到每一寸肌肤。一揩眼角,想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心却躁动难以平息。课堂到底是什么?又或者什么是课堂?或许,这人生就是一场大的课堂,世间百态都只是它的一部分。在这课堂里,我们慢慢成长,慢慢懂得去理解父母,去感知他们为我们付出的每一滴汗水中蕴含的希冀,去为自己、
75、更为他们默默的期待而努力。在人生的课堂里,他们是我们黑暗中的灯,在我们失败受挫时,永远是我们的后盾,可以依靠。或许课堂并不仅仅只是在教室里,人生更像是一堂课,教会我们去感知这个世界,懂得什么是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从题目本身看,“这”“也是”“课堂”三个词都要关注。首先理解“课堂”。“课堂”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用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课堂的外延却要广得多,诸如观赏自然风光,关注生活事件,参加社会实践,与他人交流思想,与艺术作品进行心灵对话这些都可以视为人生的课堂。总之,这里的“课堂”应是指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增长智慧和才干
76、,能给心灵以净化,思想以启迪的“课堂”。“也”是重点,它表明这不是学生平常上课时的课堂,应该是指给人以教育,使人得到磨炼的除正式课堂之外的任何地方。“这”是个代词,它表达了一个宽泛而又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赋予“这”以很多具体的内涵,如“人生”、“社会”、“家庭”、“书本”、“网络”、“自然”、“生活”、“人与人之间”等等。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可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的叙述,以比喻的形式点明“人生、社会、自然、生活”也是课堂这一主题。这个中心可以是自己领悟到的,也可以是受他人教育而获得启迪的。还要注意有点题之句段,利用议论抒情的语句扣题并点明主题、升华感悟。如努力了却没有收获,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正在一片硕大的空地上踢球,他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己慢慢被那纯粹的快乐感染,得出自己的感悟成功只会向付出最多的人绽放笑脸,还是自己不够努力啊。结尾部分可以呼应标题,如“感谢那群孩子,他们给我上了人生独一无二的一堂课”。立意:1.失败也是课堂。2.下棋教会我舍与得的智慧。3.油条阿姨教会我如何面对命运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