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019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3部分 2 2 学案二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述类专题综合提能练(一)一、(2020桐乡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工具的进化与反思李喆人工智能,在迄今为止的工具进化史中,它出现得很晚。越晚出现的工具,力量通常会越强,人们对它的迷恋和恐惧也会越大。2016年,人工智能的进度虽然还没有如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设想的那样对人类造成威胁,但在围棋上完成了壮举。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工具。人工智能,或许是人类创造的工具中最独特的一种。它近似拥有了人类的一些能力,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随着深度学习引发的一波热潮,人工智能在医疗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可预见。如之前的很多工具发明一样,这些人工智能的应

2、用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将人们从一些烦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与传统工具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使一些人产生了担忧。科幻小说和电影,常常描绘人工智能反制人类的情境。一旦计算机有了情感好恶,能够自主选择行为,那么它不断强大的力量既可以保护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当然,这种情境的发生需要一个预设条件:计算机能够产生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在实现这个条件之前,人工智能不是主体,只是工具。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关于它的来源,人类自身也知之甚少。有一种还原论的倾向,认为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都可以分解为低级的元素,最终被数学和物理解决,但显然目前这只是一种猜想或主张。我们不知道如何能够赋予他物以自我意识

3、和自由意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里,科学家给一个机器人输入了情感,使他走向了寻找自我和人性的道路。这个输入究竟是否可能实现?以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值得怀疑的单是数据的叠加和算法的改进,不足以使工具成为主体。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仍然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这是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第一定律。这一定律的可靠性受到他自己小说的攻击,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机器人认为将人类软禁起来才能够防止他们互相伤害。”人工智能对命令的多元理解可能会导致行为失控,这是比人工智能产生意识更值得担忧的事情。另一个更大的危险则在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恶性使用。作为工具的计算机本身

4、并无善恶,但人心却有善恶。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很多效益,但也增加了人类自我毁灭的能力和概率。此外,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增强和广泛应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建设将会成为非常重要并且相当困难的课题。但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然只是工具。(选自读书,有删改)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在工具进化史中出现很晚,因此它力量强大,人们对它既迷恋又恐惧。B当计算机产生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能够自主选择行为时,人工智能将不再是工具。C人工智能反制人类的情境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但目前还没理由相信它已成现实。D人工智能应用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为人类社会比如医疗领域带来可

5、预见的效益。解析:选A。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越晚出现的工具,力量通常会越强”,这只是一种推测。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都可以分解为低级的元素,最终被数学和物理解决。B如果只是数据的叠加和算法的改进,并不能让工具成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C“小说的攻击”并不能否认“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的机器人第一定律的可靠性。D如果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类产生威胁,那它很有可能来自人类本身。解析:选D。A项,表述不当,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有一种还原论的倾向只是一种猜想或主张”。B项,表述不完整,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以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值得怀疑的”。C项,“

6、并不能否认”表述错误,原文第五段虽然指出“攻击”目前仅仅来源于小说的描述,但其“典型的案例”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即事实可能不真,但道理可以推导。3概括人工智能在哪几种情况下会对人类产生威胁。(4分)答:解析:解题时首先要对题干进行分析,本题“哪几种情况下”“产生威胁”指向明确。可从文中第三、五、六段中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答案:人工智能产生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且反制人类;人工智能对人类命令的多元理解导致行为失控;人工智能被人类恶性使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0分)竹文化传统与古典文学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符号,其审美内涵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孕育期、形成发展期、繁盛期和成熟延

7、续期。早在远古时代,竹就已经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用具参与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为人们所熟知,且被熟练掌握与运用。弹歌中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根据现存的古书籍判断,弹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咏竹的作品。两汉时期,真正咏竹的诗句出现了,咏竹诗的胚胎开始形成,如汉乐府白头吟中的“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但是,竹在此类诗歌中并不是以艺术符号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作为艺术中的符号出现的。因此,两汉时期是竹文学文化符号的萌芽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形成发展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咏竹文学作品当属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朓的秋竹曲和咏竹。秋竹曲中说“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表

8、面上歌颂竹在严寒大雪中挺立不屈、忠贞不渝的品行,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忠直刚正、不屈不挠的情操。咏竹中的“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用笋箨与竹茎的分离来表达人间的别离之情。从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竹作为诗歌的中心意象融贯全文,但是对竹的描写叙述略显呆板和生硬,议论多于抒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竹文学中,竹仍然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竹文学文化符号。唐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咏竹诗空前繁荣,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鼎盛状态。考证古今图书集成所编录的诗歌,咏竹者达九十五人之多。在唐代的咏竹文学中,竹与作者的情感融会贯通,表达审美情怀。如杜甫的苦竹,借竹的清高坚定来颂扬地位卑微的高洁

9、之士,抒发对怀才寒士的赞颂之情。在宋代的咏竹文学中,竹的形象特征和意蕴刻画都惟妙惟肖,但在意蕴交融和情感表达上却不如唐代。宋代的咏竹诗,以理趣为特征。如苏轼的霜筠亭曰:“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此诗借竹傲骨凌霜的秉性来说明人应具有刚正不阿、不畏艰难的品质。唐宋时期的咏竹文学体裁丰富,除了诗歌,还有表、记、赋等咏竹名作。因而,唐宋时期是竹文学文化符号的繁盛期。从元代至近现代,咏竹文学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延续期。这一时期的咏竹文学创作相对于唐宋时期已大大衰弱。它虽然不像唐宋时期那样“枝繁叶茂”,但也有名作出现,如元代虞集的高竹临水上、明代王世贞的竹里馆

10、记、清代郑燮的竹石等。(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乐府白头吟中的“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是两汉时期真正咏竹的诗句,它标志着咏竹诗的胚胎开始形成。B谢朓的咏竹是魏晋南北朝时咏竹文学的代表作品,其中的“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用笋箨与竹茎的分离来表达人间的别离之情。C北宋苏轼霜筠亭“解箨新篁不自持须待秋风粉落时”充满理趣,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D清代郑燮的竹石,在形象特征、意蕴刻画、审美情怀等方面,虽然不如唐宋时期的诗作,但依然称得上是好诗。解析:选B。A项,原文中只是拿汉乐府白头吟举例说明两汉时期真正咏竹的作品出现了,并不能说“它标志着咏

11、竹诗的胚胎开始形成”。C项,“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错误,霜筠亭以理趣为特征,说明人应具有刚正不阿、不畏艰难的品质,而非表现作者的品质。D项,原文中说的“咏竹文学创作相对于唐宋时期已大大衰弱”指的是元代至近现代这一时期咏竹文学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具体到某一篇作品。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早在远古时代,竹就为人们所熟知,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竹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用具被人们熟练运用。B唐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咏竹诗达到鼎盛状态,古今图书集成中咏竹者达九十五人可以证明这一点。C唐代的咏竹文学,多借竹的清高坚定来颂扬虽地位卑微但品格高洁的怀才寒士,竹与作者的情感融会

12、贯通。D唐宋时期,除了有诗歌对竹吟咏外,还出现了一些表、记、赋等咏竹名作,可见竹文学在当时已进入了繁盛期。解析:选C。“唐代的咏竹文学,多借寒士”说法不当,文中只说杜甫的苦竹是这样。6中国竹文学文化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请分别概括其特点。(4分)答:解析:首先,要明确竹文学文化符号的四个发展阶段,文中首段已指出;其次,在各个阶段相对应的段落中筛选出关键信息;最后,进行整合概括,分点作答。答案:萌芽孕育期,竹作为艺术中的符号出现;形成发展期,竹作为诗歌的中心意象,融贯全文,但对竹的描写叙述略显呆板、生硬;繁盛期,咏竹诗空前繁荣(唐时竹与作者情感融会贯通,宋时竹的形象特征和意蕴刻画惟妙惟肖),咏竹文

13、学体裁丰富;成熟延续期,不如唐宋“枝繁叶茂”,但也有名作出现。论述类专题综合提能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所有古代民族中,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着真可谓无出其右者。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埃及人不仅建金字塔,也修神庙。而且总趋势是,越往后,神庙便修得越宏伟高大,在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与之相应的是,祭司作为一个特殊阶层,人数众多,能量极大,而且越往后便越膨胀,越强势。最初僧权还没有从王权中分化出来,国王就是最大的僧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僧权便从王权中分离出来了。既然国王必须依靠僧侣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那

14、么国王与祭司之间很自然地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宿命般的矛盾和冲突关系。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随着祭司阶级权势日增,王权与僧侣势力间的平衡越来越难维持,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越来越严重,且越到后来,越显得不可调和。事实上,从古王国后期起,祭司阶层就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势,与王权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埃及社会在被迫供养一个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以外,还得遭受庞大祭司阶层的经济压迫和掠夺。在太阳神崇拜之新神学的强制下,埃及社会被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为之举行极其烦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同时,埃及人还为形形色色的小

15、神祇修庙塑像,而且还举行复杂的祭拜仪式。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不用说,祭司作为一个寄生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及至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僧侣的权势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新高度,阿蒙高僧的职务竟已不再由国王任命,而改为父子世袭!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第四十六年的一次审判中,十名审判官中竟有九人为僧侣。僧侣阶级权势之大,无以复加,即便这一时期埃及国势日衰,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甚至晚至希腊人统治埃及时,神庙僧侣仍然拥有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这对托勒密王朝统治者无疑是一种强大的震慑。为有效统治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不得不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对祭司们极尽巴结讨好

16、之能事。凡此种种表明,对死后永生的执着追求,使埃及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只能是一个成绩不菲的先行者,却不可能对西亚地中海世界进行深度的整合,这项工作只能留给后起的文明来做。这就是为什么较之“发迹”之前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虽然所掌握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多得多,却没能表现出长久维系一个强大国家、使文明不断成长壮大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埃及文明作为最早的文明之一,虽然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帝国,虽然以种种方式包括军事行动启动了西亚地中海世界的整合进程,却注定只能是开个头而已。(选自阮炜文明的毒瘤,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祭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埃及人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得祭司阶

17、层成为古埃及一个特殊的寄生阶层,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权势极大。B祭司与国王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关系,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关系,二者的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又维持着起码的平衡。C祭司利用控制古埃及人民的精神世界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和对社会的掠夺,而且随着僧侣势力的增大,这种控制和掠夺越发变本加厉。D祭司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是埃及社会的毒瘤,即使是在埃及国势日衰之际,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解析:选B。“二者的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又维持着起码的平衡”有误。原文只是说“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埃

18、及人热衷于追求死后的永生,执着于来世,他们建金字塔,修神庙,在追求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B最初的僧权与王权是合二为一的,国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领导,又是最大的僧侣,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僧权从王权中分离了出来。C祭司靠新神学强制埃及社会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并为各种各样的神举行极其烦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D由于僧侣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托勒密王朝的希腊国王为有效统治埃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甚至极力巴结讨好祭司们。解析:选C。被强制崇拜的是法老,“极其烦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也是为法老举行的,文中说“同时,埃及人还为祭拜仪式”。3为什么埃及文明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帝国,却不能对西亚

19、地中海世界进行深度的整合?(4分)答:解析:该题的出题点在文末,换种问法就是“相较于其他文明古国,埃及虽掌握大量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却不能长久维系一个强大国家、使文明不断成长壮大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就可以从倒数第二段找到根本原因,然后再对前文的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可提炼出另一点:祭司阶层对社会进行经济压迫和掠夺。考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分点作答即可。答案:执着追求死后的永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于虚无缥缈的来世关怀;埃及社会遭受庞大的祭司阶层的压迫和掠夺,经济负担过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0分)灵和主义“灵和”是一个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的术语。而实际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

20、的传统宗教,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可统称为道教“灵和主义”。关于道教“灵和主义”的概念意涵,下文拟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中心进行阐释。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主张柔和恬淡、清心寡欲。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云笈七签卷九亦曰:“衣粗而净,在素洁也。居陋而隐,守静笃也。”道德经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五章曰:“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道教确实蕴含着“静笃”“寡欲”“清静”“知足”等思想,要求做到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对待。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

21、,祈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其意即为:国家治理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为了实现“天下有道”,道教反对战争,反对“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其实,道教教祖老子早就对战争之道做出了最好诠释:“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可见,道教倡导反战、止战思想,希望天下安宁,人民康乐。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理念,倡导天地和谐、万事协调。道教不仅主张天与地和谐,也倡导人、地、天、道与自然的和谐。道教还提

22、倡一种协和之美,主张道、天、地、人的协调统一,也即万物以和为贵。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形象,愿做善琴者。“灵和”一词在古代也指善琴者。古琴艺术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相应出现了不少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而自东汉年间道教兴起后,由于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艺术清淡雅丽的格调易于结合,所以一些“神仙方士”、道士或崇尚仙道思想的人也常常以琴言志,亲手操缦。随着时间的推进,陆续出现了许多道教琴人。可见,琴与道教密切相关。道教琴人可称为道教灵和,其所展示的即是一种清虚的风貌与清淡的风格。此外,作为善琴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亦展示了一种和美的人生境界。“灵和”一词本义蕴涵着道教思

23、想,本身显现着道教色彩。而道教所倡导的清心寡欲、天下有道、以和为贵以及善琴者形象,则无疑彰显着道教的灵和态度、灵和抱负、灵和理念与灵和形象,这就大致形成了本文所阐述的一个新理论概念道教“灵和主义”。(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道教“灵和主义”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静笃”“寡欲”“清静”“知足”等都是其思想,要求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对待。B道教“灵和主义”倡导天地和谐、万事协调的理念,主张道、天、地、人的协调统一,还提倡一种协和之美。C道教“灵和主义”也表现为愿做善琴者,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道教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D

24、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它是指道教将国家治理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作为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解析:选C。“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道教琴人,如人们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错误。一是道教在东汉年间才兴起,先秦时期不可能有道教琴人;二是“师旷、师襄、伯牙”不是道教之人。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道教比较推崇“知足”的思想。B道教反对“天下无道”,祈愿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康,反对战争,认为兵器是一种不祥之物,不应该发起战争。C自道教兴起以后,一些道士常常以琴言志,是因为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艺术清淡雅丽的格

25、调易于结合。D本文作者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依据,从态度、抱负、理念以及形象四个方面阐释了道教“灵和主义”的内涵。解析:选B。“不应该发起战争”说法不准确。道教是反对战争的,但老子也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6作者为什么要提出道教“灵和主义”这一新概念?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4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本文思路有一个准确把握。通过分析全文,可以发现本文的思路是:提出“灵和主义”的概念对“灵和主义”的内涵意蕴进行分层阐释。那么答案就可以在作者提出概念的这个层次寻找。答案:“灵和”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所以作者提出道教“灵和主义”这一新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