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991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该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 分封制 B. 王位继承制 C. 郡县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政治制度,题目中的封建指的是分邦建国,是分封制的含义,所以正确的是A项,B指的是王位的世袭制度C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D是秦朝的中央机构,均派出,不符合题意。2.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加强B. 宗法

2、制的衰落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由此可知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的原因是宗法制走向衰落;分封制在战国开始走向衰落,A选项与史实不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与题意无关;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走向瓦解,与史实不符。【考点定位】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

4、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4.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5.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

5、】此题迷惑性非常强。第一眼看过去好像是经常做的题目,但是经过出题人的重新设计,已经不好选择。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削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统一的斗争,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的占据上风。从体制上看,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省制的转变,也能说明这一点。故选A。明清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错误,宰相虽然被分权,但是并未推出权力中心;D项明显错误。【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趋势6.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

6、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C项。7. 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A. 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

7、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 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 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答案】D【解析】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贵族不再拥有随意的法律解释权),AC两项排除;它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排除B项;D项符合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罗马法。8.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这些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A. 对权力的监控B. 对君主的制约C. 强调法治D. 强调主权在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内阁制度之下,内阁

8、对议会负责,君主立宪制之下王权的权力要受到议会的限制,两党制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所以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任何人或机构都要受到其他权力机关的制约,不存在专制独裁统治,故选A;B不符合两党制,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9.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A. 17世纪初期B. 18世纪中期C. 19世纪中期D. 20世纪初期【答案】C【解析】【详解】生存斗争是达尔文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阶级斗争是马克思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故19世纪中期正确,故选C。ABD排除。10. 从1870年到1940年

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A. 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B. 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C. 两大政党轮流组阁D. 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答案】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B项明显错误,排除。法国不是两党制国家,排除C项。按照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赋予总统,国会掌握立法权,排除D项。11.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答案】A【解析】试

10、题分析:注意解读材料的关键信息。结合材料“19世纪晚期”“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联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A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B项;C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D项表述有误。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德意志帝国的体制特点12. 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 第一次工业革命B. 俄国十月

11、革命C. 共产党宣言发表D. 巴黎公社革命【答案】D【解析】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同时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阶级斗争”;B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新阶段”。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分析出关键词,抓住关键词代表的含义。本题关键词是“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由此联系的知识点是科学社会

12、主义的产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本题涉及的是巴黎公社。13. 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A. 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B.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C. 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D. 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答案】B【解析】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可知当时俄国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和平”与“面包”,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一战,为赢得和平提供了条件,土地法令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了农民生存的需要,故选B项。14.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

13、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 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 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 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 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答案】A【解析】材料中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说明林则徐对英国的鸦片走私还没有看清本质,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还是抱有幻想,希望用和平方式实现禁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林则徐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林则徐对英国的政治研究很深,故D项错误。15.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

14、,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A.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C. 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基督教国家”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内战双方”,即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准备坐收渔利。A正确,排除BCD。16.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A. “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 “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C. 该诗描述

15、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 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进入圆明园,放火焚烧劫掠;B项错误,五口通商是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的,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了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的内容等,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项正确,从材料“惟所欲为无不可”可以看出。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7. 国际关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1895 年4 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

16、。此措施是A. 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 联合德、法干涉还辽C. 租占旅顺、大连D. 修建满洲中东铁路【答案】B【解析】【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对华侵略导致俄国不满,其中割让辽东半岛触及了俄国在华势力,因此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正确;此事件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前后,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签订,错误。是年;是年。18.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的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

17、【详解】据材料“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以保证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D正确:A、B、C三项中均没涉及“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故A、B、C错误。19.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A. 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

18、和B. 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 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 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题中所给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有关,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20.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A. 戊戌维新时期B. 辛亥革命时期C. 五四运动时期D. 国民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

19、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因此本题答案C。21.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 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 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 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 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即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时共产党人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致使革命力量受到巨大的损失,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是在土地革命或者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项中民族革命统

20、一战线是指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间不符,排除。D项是在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之前,左倾路线领导人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时间不符,排除。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八七会议。22.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A.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 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 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 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答案

21、】B【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可见,期间又受到外国欺侮,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涉及此内容,故选B项。【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十年对峙。23.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 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 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矛盾不断但始终坚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导致中国民族

22、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选D。而A、B、C都是具体原因。【考点定位】必修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4. 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A. 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 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C. 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 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比1948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尾声)和1947年6月

23、(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战略反攻阶段开始)中国国内民心向背的变化,原因是国民党独裁统治造成的后果。BD两项都是在1949年,C项错在“缺乏正确判断”,因为这一判断和态度转变都是正确而及时的。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第二阶段: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第三阶段:1915年

24、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1)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2)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答案】(1)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评分说明:,不超过)(2)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

25、义传入中国。【解析】【详解】(1)从材料中的“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来看,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对当时社会行动的影响,包括君主立宪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辛亥革命爆发、实业救国思想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革命政党的宣传鼓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方面来回答。26.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

26、,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孙中山序(1921年)(1)根据材

27、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答案】(1)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2)影响:它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关系,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8、;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民族国家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可知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实行思想上的统一等方面的措施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联邦既像一

29、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主要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美国联邦制积极影响:它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中“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得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

30、知识得出: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即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百官公卿;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27.一位史学家评价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尽管这种政治制度达到了较高的文明程度,但其阶级本质仍然没变,所以不能过度美化。你同意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请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为例加以说明(任选一例即可)。【答案】以古代雅典

31、民主政治为例,(1)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是以小国寡民为前提的直接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抽签选举不能保证执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

32、滥用和误用。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为例:(1)同意第一种观点: 理由:科举制作为较为公平、透明的选官制度,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打破世家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貭;促进社会稳定;被西方国家推广借鉴。(2)同意第二种观点: 理由:科举制是古代地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选官制度,不论选拔范围怎么扩大,也是少数人垄断了国家政权,享受政治特权,在君主专制背景下,科举制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民主与公平;科举制后期的八股取士更是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选择材料中任一观点进行论证即可。选择雅典民主政治从雅典民主政治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回答;选择科举制度观点也从科举制对于扩大统治基础等角度说明积极性,从科举制后期实行八股取士阻碍人们思想发展说明消极性。【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