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解码》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开头、结尾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970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解码》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开头、结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开头、结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开头、结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开头、结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开头、结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导引】材料第1段侧重交代“表现”的背景:面对一项活动。什么是“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活动”的解释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由此可见,构成活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目的,二是行动。比如吃饭、爬山、教学、反腐败都是活动,而意外性的行为就不属于活动,比如车祸等。材料第2段主要列举了面对一项活动时四种表现,四种表现就是

2、四种行为,同时也蕴含着四种心态,每一种行为和心态,都属于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因此,符合题意的立意,综合而言应该为“面对一项活动时所具有的表现行为或者心态”。如果能提到“面对一项活动”时的“表现行为”或“心态”,但通篇只是抽象笼统地谈“表现行为”或“心态”,则属于基本符合题意。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僧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

3、救,失其性,非佛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导引】这是一道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寓意型新材料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新材料作文从材料含意明暗显隐看,大致可分为直白型材料的内容明显,多指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审题时无须引申;寓意型材料内容有寓意,往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有所寄托,意思是隐含的,审题时必须分析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由此及彼,与现实对接。本次作文的立意角度:一、从老僧的角度立意1抓住“老僧坚持救蝎子,不因被刺和路人的不解而改变”这些文字信息,由此切入,可提炼

4、出以下观点:行善不需要理由(或讲条件),不能因怕受损失受伤害就拒绝行善。做人要坚守善良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操守、本心等等,不能因外在环境的不利(或外在压力等)而改变甚至放弃。2抓住“老僧关于天性的论述”的文字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尊重其它事物的天性,不苛责于人;顺乎自己好的天性,不随波逐流。3抓住“老僧救蝎子的结果”的文字切入,结合路人的问话,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行善也要看对象,讲方法,行善要理性。不适当的善行,不仅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甚至有可能是养懒与纵恶。二、从蝎子的角度来立意抓住“蝎子被救却反刺老僧,结果受到路人指责”这一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做人要知恩图报,决不

5、能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三、从路人的角度来立意抓住“路人的言行”的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莫作袖手旁观者,更不要对那些见义勇为者加以阻挠或讽刺。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每个人必经历免疫预防接种和伴随而来的短痛,有些人还因此在身体留下疤痕。这疤痕看起来并不美丽,但却是身体健康和具有免疫功能的证明。不少人缺乏预防和预警意识,往往在身体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疤痕。有些人往往采取整容的办法祛除疤痕,证明健康、美丽和没有受伤。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导引】本次材料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理论观点型的材料。

6、材料由两段话构成,分别就“预防意识”、“疤痕”和“健康”三者的关系展开阐述,为考生留下辩证思考的空间。(一)关于材料的范围材料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材料中的“疤痕”,两个“基本点”即材料中的“预防”和“健康(或美丽)”。考生需围绕“疤痕”与“预防”或“健康”的关系展开。(二)关于材料的内容“内容”指材料的表层信息,主要是针对三个关键词语的表层理解。(1)关于“疤痕”:主要指疮口或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即人在经历某种创伤后留下的痕迹。考生也可将“疤痕”转义为“伤痕”、“伤疤”等,但应注意将“疤痕”与“足迹”、“痕迹”区别开来,如考生将其理解为成长路上走过的痕迹(

7、无经历痛苦失败),则应视为对关键词的理解不正确。对于“疤痕”这一关键词,必须在文中予以明扣。(2)关于“健康(美丽)”:主要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此处的“健康(美丽)”在文中既可明扣,也可暗扣。(3)关于“预防”,指事先防备,在材料中指为了健康(美丽)而提前做出的防备措施。若考生将“预防意识”理解为“防患意识”,也属于对材料关键词的正确理解。(三)关于材料的含意“含意”指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在这里主要是针对“疤痕”和“健康”做出的深层理解。(1)关于“疤痕”的含意和范围:材料中的“疤痕”可从比喻义和象征义两个方面进行外延,如将“疤痕”理解为精神上的“疤痕”,心灵的创伤

8、,历史的疤痕、国家的疤痕,民族的疤痕等等。(2)关于“健康(美丽)”的含意和范围:材料中的“健康”既指人的一切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或缺陷,它也可以因“疤痕”含意的延伸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如教训、启发等,它还可以指事物的正常情况,如国家、民族的正常发展等。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放任它生长的怕。”“为什么?”作家问。“因为叶子长

9、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地说。作家陷入沉思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导引】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这则材料可以抓住老藤“扎根”行为,立意为:想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夯实基础;需要沉潜下去,在“钻、精、深”上下功夫;从新藤角度,可以抓住“修剪”一词,谈成长需要去除缺点;也可以抓住“放任它生长的怕”谈必要的约束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抓

10、住“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来谈“戒除贪欲”的问题。如果从综合角度来看,既谈“基础”,也谈“约束”亦可。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导引】本次考试是“新材料”作

11、文,审题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企业高管们为什么要逃离城市?为什么选择攀登雪峰这一形式?一路攀登一路直播的原因有哪些?登顶之后为什么放不下手机?“城市”和“雪峰”是否有象征意义?审题时的“追问”有助于深入领悟材料内涵。本则材料的叙述对象都是“一群企业高管”,难以从多个人物的角度立意。我们可以从材料的自然语意层次角度立意。本段材料可以划分为四个语意段,分别对应的立意可以是:1攀登雪峰,逃离城市。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栖居地。“逃离”只是一个借口。2一路攀登,一路直播。分享美,是一种快乐。审美不只是一种形式,更要全身心地融入。一旦沦为喧嚣生活的奴隶,心灵便难以得到安宁。3置身山顶,风光无限。美常存于“高处”

12、。登高方能见美。4不去赏景,低头看手机。精神不解放,灵魂难自由。没有获得宁静的能力,也会错失宁静的生活。还可以从整则材料角度立意:“杂念”不除,天地虽大,无可遁逃。或被喧嚣的世界裹挟,心灵难以真正宁静。或更重要的是宁静内心的回归,而非仅仅外部环境的回归。自然不是逃避心灵喧嚣的圣地,心远地自偏。或自然不是治疗心灵狂躁的万能药。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或过程(结果)与初衷的背离。科技(现代文明)已经对人类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或如何既充分利用其进步,又保持一种警惕和审视。考生能紧扣上述角度,联系社会、人生展开议论或叙述,便视为符合

13、题意。其他立意角度,考生能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

14、,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写作导引】这是一道典范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五段,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旨在启发学生展开辩证思考。首先,从材料的理解来看:这段材料的关键词语是障碍(恶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这是材料的核心内容。其次,从立意角度来看: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而非一个“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

15、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反而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所以学生围绕“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来谈都是很好的立意角度。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明显应该侧重于“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毕竟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总是绕道而行,必须要有战胜它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所以学生围绕“战胜障碍,勇往直前”、“逃避永远不能成功”等观点来展开也是很不错的立意角度。最后,从行文来看:鼓励学生辩证性地看问题,即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身的智慧,但是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避免观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2阅读下面的文

16、字,根据要求作文。五年级的学生小婧把自己画的一幅画交给老师看,画上有蓝天、白云、宽阔的草坪。草坪上,有的小朋友拉着家长的手在漫步,有的小朋友坐着躺着;晒太阳看卡通的都有。老师说:“画得很有意思。不过,应该爱护花草,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应该进入草坪。”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写作导引】思考角度与立意示例:小婧画画,拿给老师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角度反映出来。人们要勇于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即使这种愿望突破了现实的框框。有憧憬,就有行动;有理想,就有目标。老师借评画对小婧进行教育:教育不只在课堂

17、。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更能渗透人心。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技能,还在于育人。教育应该放飞心灵,而不是束缚思想。对学生不要吹毛求疵。绘画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不能脱离现实,想象不能随心所欲。文艺作品也要维护公序良俗。梦想是改变现实的先导。当僵化刻板撞上自由创新,谁该避让?关于不得践踏草地的显性或隐性规定:公共环境应该人人爱护。珍惜生命,从爱护花草做起。科技改变世界,让公园种满不怕踩的草,让环境与人更亲近。允许与禁止进入草地:那种规定更文明?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鲁国国君孟孙进山打猎,活捉了只小鹿,让臣子秦西巴先送回宫中,供日后玩赏。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发现一只大鹿

18、紧跟其后哀号,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心中不忍,便放了小鹿,自己也因此被赶出宫门。一年后,孟孙要为太子找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孟孙却单单请回了秦西巴。一个人能挺多直站多高,取决于品性的底色。使国君放心托付太子的,不正是秦西巴的慈悲之心?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导引】分析这则材料可用找关键句法。“一个人能挺多直站多高,取决于品性的底色”,这则材料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或对生活的联想想象,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文化、历史、人生,积极表述、阐发他们的见解,展示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境界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则材

19、料告诉我们要发扬善良、宽容、坚忍等美好品质,也可比喻为理想追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操。由此,可立意为“慎选人生底色”,“保持真正的自己”,“寻找底色,释放本真”,“打上坚毅的底色”,“生命因坚韧而精彩”,“奋斗不止,为底色添彩”,“守住人生的底色”,“描绘底色,张扬个性”,“鲜花献给甘作底色的人”等等。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妈妈带着小儿子散步,她把兜儿里唯一的青橄榄递给小儿子,小儿子放在嘴里一咬,满嘴苦涩,马上把那青果儿吐掉了。一会儿那苦涩竟渐渐化做一股幽香,可惜小儿子再也寻不回那青果儿了。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

20、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导引】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喻体青橄榄“苦涩”和“幽香”的比喻义。这里的“青橄榄”可以指“奋斗”“苦难”“挫折”“教诲”“磨砺”“求学”“失败”“勤奋”等可以给我们带来苦涩的经历,而“幽香”指的是经历苦涩后带给我们的成功和收获。材料中的“小儿子”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小儿子对待青橄榄的态度是先抛弃后后悔。与上一段的分析结合起来,材料的比喻义我们不妨这样来表述: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痛苦”,苦尽才能甘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痛苦”面前选择了逃避,等到我们后悔时,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经历痛苦的时间和机遇。结合上述分析,本次作文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1、苦尽甘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2、面对蕴含着成功的“苦涩”,我们要勇于品尝,不要轻易放弃。3、珍惜“苦涩”、坚持、珍惜、母爱、机遇等立意必须要和“苦涩”建立起联系才可以,比如:在“苦涩”中坚持;珍惜“苦涩”;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或许让我们感到痛苦,但这却是我们成长的必需;不要放弃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机遇。总之,“苦涩”是立意的核心元素。没有这个核心元素,就可能是偏题或离题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