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8讲 课型 高考命题与方法探究 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寇准,北宋政治家。1004年辽军南下入侵,北宋大多数官员主张妥协避战,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直言:“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为消除妥协派对真宗的影响,寇准将妥协派调到前线作战。为击退辽军,寇准派人前往前线侦察情况,并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准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在寇准的
2、督促和陪同下,真宗前往澶州视察军情,鼓舞了军民士气。然宋真宗始终有议和之心,寇准虽始终反对,但最终被迫放弃主战的主张。后来宋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据郭玮寇准与澶渊之役等 (1)根据材料,简述寇准在澶州之战中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澶渊之盟的影响。答案:(1)贡献:积极主战并抵制妥协派;力促真宗前往前线鼓舞军心;制定合理有效的抗敌方略;出资慰问驻军,充实军资。(2)影响:使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和平导致宋、辽兵备松弛。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船山(王夫之16191
3、692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自强的典范性人物。他毕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精神自许,希望通过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来成就自己的学术志业和实现人生价值。 船山颇具自白心迹的诗广传有言:有谁在生居迷乱之世,上不遇明君,下不得民望的情境下还能够不改救国之志,仍然栖栖惶惶地关心天下的文明建构,心系天下的安危或民众的安乐呢?而且唯恐谋求得不够精深远大而高明悠久呢?只有那些真正关心国家、关心民众、关心文明建构的君子才能有如此的胸怀和志向。君子视镜高远,胸怀博大,有一种“不因贫穷而怠乎道”的伦理自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其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君子不同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从来不从个人私利来谋划人生,而是
4、始终将整个天下、将文明建构和价值拱立装在心头。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精神论 (1)根据材料,概括船山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船山的思想。答案:(1)思想:文化自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重构中华文明。背景:明清易代,中华文化遭遇危机;理学思想日趋僵化;文化专制、高压等;政治经济的影响(如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的空前强化等)。(2)简评: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精神,有利于中华文化的革故鼎新(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船山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从事着中华文明承亡继绝的志业,激励
5、着不少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之士,成为其奋勇前行的力量源泉。(或船山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成为激励国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力量)。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浓重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国际秩序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
6、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2)据材料并
7、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答案:(1)变化:由种族(或地域)转变为阶级(公理与强权)。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等。(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等。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876年,何如璋出使日本,成为我国第一任驻日公使。日本自明治天皇亲政后,即阻止琉球向清廷纳贡,企图并吞琉球。何如璋屡屡向清廷建议以斗争求得和平,及时阻止日本侵略扩张计划的实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亦欲步西方列强后尘,向我国市场大量倾销其东洋货。对此,何如璋向清廷上奏内地通商
8、利害议,指出当时中外通商存在的症结问题,竭力反对违背互利原则损害我国利益的不平等贸易。在驻日期间,何如璋为国家争公理,抗强权,按条约在日本增设了横滨、神户、长崎三处领事馆,完成了艰巨的外交使命,并收回领事裁判权,被誉为“不辱使命的何如璋”。 据李锦让历史所不能忘却的何如璋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如璋成为驻日公使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何如璋的历史功绩。答案:(1)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抢占更多的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寻求强国御辱之道。(2)在中外争端问题方面积极上奏,为朝廷提供了建设
9、性的意见;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化化进程;收回领事裁判权,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1910年11月,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瘟疫的原因。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年,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
10、医学会。1930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 摘编自黄增章中国流行病学的开拓者伍连德 (1)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取得上述历史贡献的原因。答案:(1)扑灭东北鼠疫,挽救人民生命;成立防疫机构,培训防疫队伍;创立专业医学机构,创办医学刊物,提高医学水平;收回海关检疫权利,维护国家主权;著书立说,学术成就突出。(2)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观念的更新,采取科学的方法;爱国心的驱使。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