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召周襄王与各诸侯会盟于河阳。春秋将这一历史事件记为“天王狩于河阳”(“狩”意为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据此可知A. 晋文公恪守礼乐制度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C. 诸侯间兼并战争频繁D. 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文公召周襄王与各诸侯会盟于河阳,晋文公成为霸主,表明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处于春秋争霸混战时期,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D项正确;晋文公作为诸侯国他的义务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并
2、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材料无法体现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而是对周王权威提出挑战,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不是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项错误;诸侯间兼并战争频繁从材料中无法明确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2.有学者评论:他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强有力地附会在一起,把自然的天赋予了人格,其基本精神是为了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重要性。这里的“他”是A. 老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黄宗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强有力地附会在一起”“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重要性”结合
3、所学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老子的观点是无为而治,朱熹的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黄宗羲是工商皆本观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合,排除ACD。3.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这反映了当时A. 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 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C. 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 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四面各有2 个门,城门定时开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市管理的严格,反映唐朝市
4、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B项正确。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在宋朝出现,排除A。题干涉及对市的管理,而不是对商人的户籍管理,排除C。题干无法得出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唐朝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理解题干:围墙四面各有2 个门,城门定时开闭等信息即可知道答案。4.清朝打破了传统回避制度按政区划分的做法,改以百里为限,即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其目的在于A.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C. 防止地方势力做大D. 瓦解地方宗法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
5、区任职”可知,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通过异地为官可以避免为官者在乡土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防止官员偏袒徇情结党弄权在原地“坐大”并导致尾大不掉的后果,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地方监察制度、人才选拔机制无关,排除AB;D不是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的主要目的,起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分析解答。5.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
6、变化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6.明中叶以后,浙
7、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A. 租佃关系普遍化B. 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C.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D. 长途贩运贸易较活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的农民大量去做雇农,“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或“佣之四方”,表明这些地区的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租佃关系普遍化,A项错误;农民出卖劳动力、从事工商业,不能说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也不是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的表现,故C、D两项错误。故选B。7.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
8、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市民阶层价值追求B. 艺术的教化功能C. 雕版印刷术发展D. 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徽州的版画大多以宣传忠孝节义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作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B项正确;宣传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A项错误,以图画宣传封建道德,体现的不是技术的进步,C项不符合题意;采用某一艺术形式宣传封建伦理,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8.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
9、,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这反映了明代A. 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B. 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C. 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 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志不在君父志不在民生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可见明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强烈,体现了士大夫济世安民的情怀,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压迫,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选官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排除。9.宋代文化特征认为:“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
10、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据此可知,这种文学形式A. 采用楚国方言,表现手法夸张B. 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C. 句式工整对仗,讲究平仄押韵D. 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宋代”、“娱乐艺术”、“弥补了诗的不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词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更能表达个人情感,又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楚辞的特征,不
11、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文学形式具有娱乐艺术性,较少拘谨,并非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C选项是唐诗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 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 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表明元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即加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为C;积贫积弱为
12、宋朝的情况,不是元朝,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割据,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根据当地的风俗来治理)的治国理念,排除D。【点睛】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和意义。11.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 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 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宦官权势上升及相互抗衡的局面,反映了掌握这两者的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D项正确;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势,最终操控在皇帝手中
13、,A项不符合题意;中央内阁和司礼监的制衡,不能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是皇权,它们权力的扩大,说明了皇帝权柄的强化,C项错误。12.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A. 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B. 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C. 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D. 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可以看出,论者是在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一点上认
14、为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做法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A;太平天国的“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不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B;“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并非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联系所学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分析解答。13.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主义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
15、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严复此举意在A. 警醒国民变革图强B. 抨击列强弱肉强食C. 宣传科学开启民智D. 倡导革命救亡图存【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联系严复的思想是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了中国人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改变弱国被人宰割的状况,即警醒国民变革图强,故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出BCD内容,排除。【点睛】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14.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劳动界周刊。陈独秀、
16、陈望道等人经常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谋求解放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等观点。这反映出,劳动界周刊的创办旨在A. 宣传俄国十月革命B. 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C. 传播民主科学思想D. 唤醒工人的斗争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劳动界周刊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经常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谋求解放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等观点,这些观点旨在指导工人阶级起来进行斗争,以此来唤醒工人的斗争意识,故D项符合题意;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不是此刊物的创办宗旨,A项错误;材料信息同教育无关,B项错误;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观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5.“人们首先必须
17、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答案为C选项。材料未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A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
18、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非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选项排除。16.193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机械、化学、燃料、电力等工矿项目。它以国家政权力量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各部门和各产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该措施A. 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B. 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D. 结束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西部大后方进行有计划的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这是官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并未改变原有的经济
19、结构,A选项错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并非快速发展,C选项错误;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只是得到缓解,但并未结束,D选项错误。故选B。17.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A. 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B. 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C. 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D. 轻视了中共的作战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说明国民党将领对于解放战争形势过于乐观,显然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能力,D正确;此时抗战已
20、经结束,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A错误;全面内战的爆发是1946年6月,B错误;解放战争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三年内打败了国民党,C错误。18.如图为全球部分区域占世界经济比重示意图。其中H曲线代表的是A. 亚洲B. 欧洲C. 北美洲D. 非洲【答案】A【解析】【详解】有图看出,19世纪初期以前该地区占世界经济比重一直在50%以上,以后比重不断下降,直到1950年后所占比重开始上升,结合所学可知,亚洲在19世纪初期以前经济比较繁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亚洲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下降,二战结束后,亚洲多数国家获得独立,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上升,故选A;欧洲、
21、北美洲、非洲19世纪以前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不可能长期达到50%以上,排除BCD。19.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这体现出罗马法A. 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B. 具备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C. 是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D.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体现了人人平等和公平正义的自然法精神,自然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故选A;自然法是一种理念
22、而不是法律,排除B;自然法倡导人人平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2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A.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走向现代文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映了欧洲中世纪项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故选A;材料反
23、映的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不是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二者的积极影响,不是局限性,排除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不属于不同领域,排除D。故选A。21.“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市民的整体素质D. 革命的彻底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选B;
24、A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2.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 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B. 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C. 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D. 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答案】A【解析】由材料“1504年”“葡萄牙”“威尼斯”“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等关键信息可知,世界开始了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答案选A;由材料并不能得出中东经济地位的提升,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价格革命,排除C;D与史实不符,排除。23.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一再声称:“
25、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这一观点的实质是A. 承担国际责任B. 推广美国制度C. 遏制社会主义D. 推行霸权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体现了美国企图领导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故选D;A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4. 有文章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划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均势因素主导”、“共同利益主导”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反映的国际背景是A 美苏冷战政策B.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 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案】
2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识形态主导”是指冷战时期;“均势因素主导”是指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ABC项排除;“共同利益主导”是指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25.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
27、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摘自张岱年、方克
28、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主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之处?(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1)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和卢梭批判儒学;目的:批判专制主义
29、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2)思想主张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3)提出工商皆本;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时代特征: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衰落。【解析】【详解】(1)态度:从材料一中“赞美孔丘”、“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等可知伏尔泰对儒学的态度是赞赏和推崇;从“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30、”可知孟德斯鸠等人对儒学的态度是批判。目的:结合所学相关启蒙运动的史实,可知他们三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儒家学说是他们宣传启蒙思想和理性的工具,其本质的目的在于借此达到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助推资本主义的发展。(2)思想主张不同:从材料二中“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可知中国明清之际的黄宗羲等人只是要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从“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知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们则描绘出了一幅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法治社会的蓝图。经济根源:由材料二中“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
31、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可知中国在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而18世纪的欧洲史实则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充分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较为强大。(3)内容:从材料三中“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知其主张工商皆本;从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等可知黄宗羲等反对君主专制;从“君主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等,可知顾炎武等人主张经世致用。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和相关原理,可知他们的时代是一个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的时代。【点睛】一定时期的思想建立在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之上。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
32、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选;所谓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整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
33、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答案示例:观点: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相互作用.评析: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确立,之后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并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广阔的市场,推动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带动君主立宪政体走向成熟;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直接刺激英国进一步向世界各地扩张,推动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同时工业革命向世界各地扩展,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结论: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错进行,将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
34、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人类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过程,解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相互作用的角度,可以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也可以选择人类历史纵向或横向发展的任一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7.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分析历来是多视角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戊戌变法这些有力的措施可以用除旧与布新两个词组来总结,这对古式的儒学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抨击。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
35、东西,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极大地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材料二 戊戌变法虽然最后被后党无情摧毁了,但是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提供了蓝本。措施可以被废除,可是新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用政治的手段来消弭的,戊戌新政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洪流之中,最终清王朝葬身于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革命之中。以上摘编自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文化方面“除旧”、“布新”的措施。上述“除旧”、“布新”的措施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2)据材
36、料二概括作者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核心观点(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在思想与政治方面的影响。【答案】(1)措施:“除旧”主要指废八股;“布新”主要是指在各地兴办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等。影响:废八股对传统的儒家教育形成有力冲击,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开眼看世界),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京师大学堂(新式学堂)的设立,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2)核心观点:戊戌变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思想影响: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政治影响
37、:为清末新政提供蓝本;后来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解析】【详解】(1)“措施”,据材料一信息“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废八股的角度说明“除旧”,从在各地兴办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等角度说明“布新”。“影响”,依据材料信息“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得出:废八股对传统的儒家教育形成有力冲击;由材料信息“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得出:开始向西方学习;由材料信息“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极大地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学术界
38、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的角度说明。(2)“核心观点”,据材料二信息“戊戌新政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洪流之中,最终清王朝葬身于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革命之中”概括得出:戊戌变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戊戌新政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洪流之中”从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等角度分析思想影响;由材料信息“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提供了蓝本最终清王朝葬身于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革命之中”和所学知识从为清末新政提供蓝本、影响到清王朝的命运等角度分析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