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中综合测评限时90分钟分值100分战报得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读以下图表,回答1、2题。项目距日距离/104千米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自转周期/小时卫星数地球149.61123.91火星227.90.110.1524.521.图中四颗行星对应正确的是()A.金星B.火星C.土星D.水星2.科学家认为火星是太阳系内除
2、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原因是火星与地球相比()A.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B.有相近的大气成分和卫星数C.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D.有岩石、土壤和大量液态水【解析】1选B,2选C。第1题,据图可知,小行星带内侧是是火星,外侧是木星。为地球,为金星。第2题,参照表格数据可知,火星与地球相比,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比较接近。2020年10月14日国家天文台通报:在过去24小时中太阳活动很低,该期间无明显耀斑发生,日面上无可视黑子,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下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代表太阳大气层的三个圈层。据此完成3、4题。3.在过去24小时中()A.层的耀斑不明显B
3、.层的太阳风剧烈C.层的日珥活动较弱D.层的太阳黑子较少4.“白太阳”现象持续发生期间()A.极地地区均可观测到极光现象 B.地球发生磁暴的频率较高C.太阳活动对海底光缆通信干扰较小D.全球的旱涝灾害更加频繁【解析】3选C,4选C。第3题,过去24小时太阳活动很低。耀斑发生于层色球层。太阳风发生于层,且此时较弱。日珥发生于层色球层。太阳黑子发生于层光球层。第4题,极光主要发生于两极地区的夜间。太阳活动强烈时更为多见。“白太阳”期间,太阳活动很弱,不易出现极光,而且“均可观测”说法也不妥。“白太阳”表示太阳活动弱,磁暴发生频率低。太阳活动会对海底光缆通信产生影响,此时太阳活动弱,海底光缆受干扰较
4、少。旱灾是渐发性自然灾害,洪涝的过程也需要一定时间。24小时时间尺度内太阳活动对该类灾害几乎无影响。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5、6题。5.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两栖类D.鱼类6.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中生代C.元古代D.新生代【解析】5选D,6选B。第5题,从纵向上看由下而上时代越来越近,图中生物出现的顺序应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第6题,生物物种的多少则需要关注图中阴影部分的横向宽度,如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中后期最宽,表明物种种类最多。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
5、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7、8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是地壳,是地幔,是地核B.在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层进入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8.上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面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外核交界【解析】7选B,8选B。第7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为地壳和地幔,为外核,为内核;甲波由层进入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第8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橘子洲位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之中,绵延5 km,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在橘子洲上,有一座巨大的人物雕像32 m高的青年毛泽东头像(如图),其
6、外表材料为材质坚硬的花岗岩。据此完成9、10题。 9.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堆积C.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10.橘子洲和以下哪一种地貌最相似()A.峡谷 B.三角洲C.雅丹地貌 D.海蚀柱【解析】9选B,10选B。第9题,从材料中“橘子洲位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之中,绵延5 km,是湘江下游众多河流冲积沙洲之一”可知,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第10题,读材料可知橘子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其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而三角洲也是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峡谷位于河流上游区域;雅丹地貌是由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是由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
7、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 m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回答1113题。11.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岩层断裂发育石灰岩层厚度小岩层层序平缓地下河水位浅A. B. C. D.12.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造,会促使流水对岩石()A.溶蚀、冲蚀增强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C.溶蚀、冲蚀减弱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13.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A.冲蚀作用B.溶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解析】11选A,12选A,13选C。第11题,读图可知,图中天坑发育的基础为裂隙发
8、育,然后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发生侵蚀作用,而天坑的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说明当地石灰岩厚度大。从图中看,岩层层序界面比较平缓,容易被侵蚀,地下河的深浅与天坑发育无关。第12题,巨量崩塌物的堵塞使得流水流速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第13题,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在断裂的岩层中,受流水溶蚀作用,然后大量崩塌物沉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于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该地形成天坑,所以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搬运作用。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
9、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据此完成1416题。14.图示地貌类型,连线正确的是()A.甲河流地貌B.乙风沙地貌C.丙海岸地貌D.丁冰川地貌15.乙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垄脊的高度大致相同垄脊的长短比较一致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A.B. C.D.16.与丁地貌特点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是()A.土壤、大气与水文B.植被、岩石与大气C.土壤、大气与植被 D.岩石、大气与水文【解析】14选B,15选C,16选D。第14题,读图可知,甲位于内蒙古中东部,是因风力作用形成,为风成地貌;乙为“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且我国的西北地区,风沙活动比较强烈,为风沙地貌;丙位于
10、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为冰川地貌;丁位于云贵高原地带,为石林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该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第15题,读图可知,乙地貌呈现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垄脊的高度和长度是不尽相同的。我国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盛行西北风,在风力侵蚀作用下,该土林地貌垄脊的走向和当地的主导风向一致。第16题,读图可知,丁为喀斯特地貌,该地貌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经流水溶蚀形成。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其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完成17、18题。17.终碛堤上的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有层理结构C
11、.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18.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解析】17选C,18选D。第17题,终碛堤是冰川挟带堆积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冰川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运动,当流到山下时,对沿途山体进行侵蚀,随着温度上升,前端冰川融化,其所挟带的物质在山下堆积下来,形成终碛堤,是杂乱无章、棱角分明的。第18题,据材料可知,先有冰川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终碛堤,然后冰川融化形成流水,流水侵蚀、搬运、堆积形成冰水扇,综上所述,选项中最合适的为冰川侵蚀、堆
12、积-流水侵蚀、堆积。探空气球是充入氨气等密度较小气体的特制气球,可以把无线电探空仪携带到3040千米的高空,探测温度、压力等气象要素。2020年1月某日,北京天气晴朗,气象员小明释放了探空气球(图1),并绘制了四条气温垂直变化曲线(图2)。据此完成19、20题。19.图2中,能正确反映当日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B. C.D.20.气球在上升过程中A.体积不断缩小B.体积不断膨胀C.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减小D.测定的水汽含量增多【解析】19选B,20选B。第19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40千米的高度已经超过了对流层的高度,且超过对流层已经进入了平流层,可知在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13、,在平流层中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高的,因此可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先递减后递增,据此判断曲线符合。第20题,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气压越小,则分子间隔越大,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气压减小,分子间隔变大,则气球的体积不断膨胀;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则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增加;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稀薄,空气中的水汽减少,因此测定的水汽含量减少。西藏军区海拔4 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阳光保暖房”采用强聚热复合材料、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轻钢结构等新工艺新材料建造,在高原恶劣环境中不易开裂、漏风。住上这种新式营
14、房,官兵再也不用“四季穿棉袄”了。回答21、22题。21.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A.海拔高,空气稀薄,较弱B.海拔高,到达的较弱C.海拔高,风力大,散热快D.多晴朗天气,作用较弱22.下列地理现象和“阳光保暖房”保温作用一致的是()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D.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解析】21选A,22选B。第21题,图中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太阳辐射,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大气逆辐射,是地面辐射。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海拔高
15、,到达的较弱;海拔高,风力大,散热快;多晴天天气,作用较弱。第22题,“阳光保暖房”保温作用是增加大气逆辐射,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不会有霜冻;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不能起保温作用;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是大气的削弱作用。近年来,滑翔伞运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图1示意了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图2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N,120E附近)地形图。读图文材料完成2325题。23.图2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因其()起飞场位于山谷,地
16、形较低平开阔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米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A.B.C.D.24.如图2所示,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A.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B.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C.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D.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25.壶源溪流域多个乡镇荣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下列措施和行为合理的是()A.村民在河流中采砂取石,创收致富B.在河流周边建立规模化牲畜养殖场C.大力开办冶金厂、电镀厂和造纸厂D.适度开发漂流、农家乐等旅游项目【解析】23选C,24选B,25选D。第23题,读图可知,图中滑翔
17、伞训练基地的起飞场位于山脊中,错。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对。起飞场海拔约410米,山麓海拔在050米,两地落差约370米,对。而该地位于北纬30附近,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错。第24题,读图可知,在甲地等高线稀疏为平地。由于白天山脊地区气温较夜晚高,上升气流强烈。甲地地势平坦,人类活动密集,可能有城市热岛效应。在乙地(为山脊部位)应借助山脊气流上升而不是借助热气流上升。第25题,在河流中采砂取石,会产生环境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河边建设牲畜养殖场会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大力开办冶金厂、电镀厂等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可以适度开发漂流及农家乐等项目,既能起到环境保护又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18、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面,其判断依据是;该面以上C代表,该面以下E代表。(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F面是面。【解析】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
19、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性状的变化。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做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面。又根据在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面。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地幔(3)消失突然变小固液古登堡 27.(2021济南高一检
20、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云台山雄踞于太行山脉南端。其海拔1 381米的顶峰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溶洞; 但在山脚下,却分布着大规模的峡谷地貌。既有壮观的峡谷又有奇特的溶洞,峡谷和溶洞发育于同一座山上,这种地貌被科学家们称为云台地貌。从山脚到山顶,云台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特点,是云台地貌与众不同的特点。 材料二 我国部分区域的地貌景观图片(见下图)。 (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属于地貌。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地形区)是由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等形态。(2)材料二中的B、C图片分别属于、地貌,B 图片所属地貌是由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
21、然环境特征有哪些? (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对土壤或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解析】第(1)题,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溶洞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等形态。第(2)题,材料二中的B图片是风蚀地貌,C图片属于冰川(冰蚀)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第(3)题,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
22、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土壤侵蚀作用强,导致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地表裂隙多,多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答案:(1)喀斯特(岩溶)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2)风蚀(风沙、雅丹)地貌冰川(冰蚀)风力侵蚀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 (3)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水资源: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28.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1)图
23、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判断依据是。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层(填字母),原因是。(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原因是。(4)B层和C层D处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解析】据图可知,A、B、C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第(1)题,根据近地面的气温就可以做出判断:a曲线近地面气温在-50,b在20左右,c在50左右,d接近100。第(2)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是水汽凝结形成的,在对流层有丰富的水汽和杂质,这是成云致雨的
24、前提条件。其次,该层上冷下热,大气对流旺盛,水汽容易遇冷凝结。第(3)题,平流层由于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水汽、杂质少,故基本无云雨现象,大气的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第(4)题,在B层是臭氧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增温,在C层的D处,是氧原子等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增温。答案:(1)b近地面气温在20 左右地面(2)A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水汽和杂质多,容易成云致雨(3)航空飞行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4)相同点:都是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不同点:前者吸收的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后者是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29.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5、巢湖(32N,118E)位于安徽省中部,多条河流汇入湖内,湖水经裕溪河注入长江(如图所示)。巢湖与长江干流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盛夏时节,巢湖周边地区湖陆风尤其明显。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热力环流现象在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湖区,而在白天,风从湖面吹向陆地。(1)每年盛夏季节(7、8月),巢湖地区的湖陆风现象尤为明显,试推测原因。(2)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巢湖周边城市的规模在扩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在增强。在该背景下,说明巢湖沿岸城市地区湖风和陆风强度的各自变化特点。【解析】第(1)题,每年盛夏季节(7、8月),巢湖地区进入伏旱季节,此时巢湖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空气较为稳
26、定,季风干扰较小,当地风向主要受湖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夏季为雨季,降水多,湖泊水量大,湖面宽广,湖陆间热力性质差异显著。第(2)题,巢湖沿岸城市地区湖风和陆风强度的变化,主要从气压差异及其变化进行解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市区气温升高;白天,市区气温上升很快,巢湖上升较慢,城市与巢湖间的气温差增大,气压差加大,巢湖的气压明显高于城市,湖风强度增强;夜晚,巢湖气温下降,市区气温下降不明显,因此与巢湖间的气温差减小,城市的气压没有明显高于巢湖,陆风强度减弱。答案:(1)巢湖地区盛夏季节易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空气较为稳定,背景风(季风)干扰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夏季,湖泊水量大,湖面宽广,湖陆间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任答两点即可)(2)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市区气温升高;白天,城市与巢湖间的气温差增大,气压差加大,湖风强度增强;夜晚,城市与巢湖间的气温差减小,气压差减小,陆风强度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