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高一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据此可知A.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B. 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社会矛盾C. 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D. 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答案】C【解析】 【详解】 根据“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可得出不能损坏他人私有的土地,体现出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业,排除A;“有效解决”从材料中看不
2、出,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维护哪个阶级,排除D。 2. 据哈蒙德的希腊史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的全部人口约40万,按法律规定,有公民权并能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公民约4万人。这说明A. 雅典公民素质超群B. 雅典民主具有广泛性C. 雅典民主具有理性D. 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看出,雅典的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0%,这说明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大量的雅典人被排除在民主政治的范围之外,D正确;AB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
3、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A. 是自给自足经济体B. 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 摆脱了封建专制统治D. 市民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市民拥有自由流动的权利、司法自由和私有财产受到保护的权利,说明市民享有一定的自由,D正确;A是对庄园的描述,排除;中世纪的西欧属于封建社会,B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 路德即使在被罗马教廷斥为“异端”的情况下,也认为其新教在教义和宗教仪式上“没有违反圣经或大公教会的地方”,甚至强调新教与旧教的本质一致性。这反映出路德改革的目的是A. 发扬基督教基本精神B. 扫除封建主义
4、障碍C. 恢复圣经权威D. 重现德意志的辉煌【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没有违反”“本质一致性”可知,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没有违背基督教基本精神,所谓的新教也是旧教的革新,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D不符合题意; 在宗教改革前,圣经同样具有权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5. 右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A. 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B. 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C. 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D. 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图中看出是畸形人、怪物,结合所学分析,AB不对,这是主
5、观原因,与题干不符;C不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人们的视野开阔,不可能还有这种认识,因此D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6. 孟德尔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从事研究工作,在培育豌豆时偶然发现了遗传定律,他以此否定进化论,认为基因特征从其亲代就有而非后天获得,进而提出,包括人类在内的世界万物都是上帝一次性创造的,并且永恒不变。这说明A. 实验方法成为神学研究的一般方法B. 神学研究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C. 科学发展中存在着和宗教神学的斗争D. 神学成果可
6、以弥补自然科学的缺陷【答案】C【解析】仅孟德尔通过实验验证上帝存在个例,不能说明实验方法成为神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故A项错误;神学与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科学是在不断否定神学中前进,而不是动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孟德尔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从事研究工作他以此否定进化论,包括人类在内的世界万物都是上帝一次性创造的”可知, 神学与自然科学间存在着相互的斗争,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在培育豌豆时偶然发现了遗传定律”可知,是神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科学成果,非神学成果,故D项错误。7. 英国的议会最迟在13世纪早期就已经形成,在都铎王朝时期议会成为专制君主的统治机构,光荣革命后议会迫使国王接受权利法案,
7、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土地贵族对议会席位的垄断。这表明A. 议会制度是英国历史上民主制度的象征B. 议会英国不同发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C. 议会政治成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核心D. 议会政治成为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动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英国议会由为国王服务的专制机构转变为限制王权的机构到后来适应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机构,说明议会在英国不同发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A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发展是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D排除。故选B。8. 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书中全面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端,认为私有财产是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他在书中描绘了理想的
8、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一切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这一设想A. 具备了付诸实践的阶级力量B. 抨击了工业革命造成的不公C. 调动了广大民众劳动积极性D. 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答案】D【解析】【详解】空想共产主义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其中莫尔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D正确;A说法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排除;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B排除;C与材
9、料无关,排除。故选D。9. 下表为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据此可知,世界航运业A. 发展出现不平衡B. 航运费用大幅下降C. 逐步实现机械化D. 呈现多种新的格局【答案】C【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汽船的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帆船的在不断减少,这反映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海上交通工具逐步实现了机械化,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个国家间的比较,不能得出不均衡,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费用的问题,排除B;材料与“新格局”无关,排除D。 10. 1907年,德国使用电动机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材料可用来说明德国A. 两次工业革命同时
10、进行B. 政府注重机器制造C. 进入了电气时代D. 企业管理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到20世纪初,德国电力应用十分广泛,说明德国已经进入了电气时代,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11.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指出:“(协会)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工人运动走向高潮B. 组建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C. 加强对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D. 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与合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联络和合作”可以排除B、C两项,依据国际工人协会
11、的性质可确定D项为正确答案。12. 如图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其中,对应正确的是A. 英国B. 德国C. 美国D. 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并在18世纪中叶成为“日不落帝国”,因此B是英国;中国在康雍乾时期进入盛世,当时中国的GDP比整个欧洲还多,此后走向下坡的方向,因此A是中国;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但是美国的综合实力比德国要强,因此C是美国,D是德国。故选C。13. 1920年冬,苏俄粮食人民委员会建议由国家直接组织农业生产。春天按照生产计划的规定向农民发放种子,让他们播种耕耘,秋天
12、,按政府的指标征收农产品,对违背者进行严厉制裁,同时取消商业,打击农村集市贸易。该建议A. 强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催发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 促进了苏俄农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18年到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而1920年冬苏俄人民委员会建议国家春天向农民发种子耕种,秋天按政府指标征收农产品,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余粮收集制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民的控制,并且打击农村集市贸易,从而强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农业集体化运动从1928年开始,B错误;新经济政策废除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与材料
13、无关,C错误;材料内容对农民要求更严格,并且按照政府指标来执行,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不能起到促进作用,D错误。14. 冷战期间,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陆续签订了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中程导弹条约等协议。材料表明A. 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共赢B. 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C. 小国必须抱团应对大国威胁D. 意识形态分歧加剧了冷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对军控领域的谈判,主要是为了防止大规模冲突的爆发,说明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美苏在冷战期间以对抗为主,排除;C与材
14、料无关,排除;材料与意识形态对抗无关,D排除。故选B。15.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A. 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B. 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C. 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D.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是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马歇尔计划造成了欧洲事实上分裂,所以说“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D正确;A未能充
15、分说明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的分裂,排除;B项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排除;C侧重的是马歇尔计划的政治意图,并未阐明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分裂,排除。16. 二战后,美、中等23国签署了一份协定书,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经济组织,其宗旨有“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该组织是A.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 世界银行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 亚太经合组织【答案】A【解析】材料“二战后,美、中等23国” “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可以看出,这是1947年形成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A项正确;BC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排除;D项是经济区域集区。17. 20世纪前半叶,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
16、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相继获得了选举权。1920年,美国议会通过了给妇女选举权的法案,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法国妇女在1944年获得了选举权。上述国家妇女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由此可知A. 政治上的平等不意味着社会利益上的平等B. 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国家妇女获得平等C. 美国妇女获得的政治权力是各国中最多的D. 西方男女平等的观念是天赋人权自古就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妇女获得选举权意味着其在政治上的平等,而政治上的平等并不等同于在社会利益分配上的平等,选项A正确;材料指的是政治平等,而非“平等”,排除B;材料并未对各国妇女权利进行比
17、较,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18. 如图所示事件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A. 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B. 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C. 促进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 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欧洲一体化的加强,有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一定程度冲击美苏两极格局,D正确;欧共体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A排除;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尚在形成之中,B排除;多极化是一种趋势,C排除。故选D。19. 下表反映了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局面出现说明A. 经济理论需要适时调整B.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下降C. 美国经济发展趋于
18、理性D. 国家宏观调控需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说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理论需要调整,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并非是趋于理性,C排除;面对经济“滞胀”的问题,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应运而生,强调的是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D排除。故选A。20. 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在致国会的一份咨文中说,“在过去30年里,美国经济的增长30%至40%是技术革新的结果”。据此可知,美国的技术革新A. 源于美国经济的发展B. 促进了政治的民主化C. 深刻影响了美
19、国经济D. 推动北美区域集团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卡特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C正确;A属于颠倒因果关系,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发展和经济之间的关系,B排除;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D排除。故选C。21.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 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 摆脱了斯
20、大林模式的框架D. 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的信息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择B项。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2.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A. 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B. 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C. 世贸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D. 经济区域化
21、加快经济全球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是指在两极格局下,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而八九十年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接触,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故A正确。题目未体现自由贸易,故B错误。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时间不符,故C错误。题目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错误。23.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
22、。”这直接说明A. 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 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D. 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收音机减少了埃及“政治上的文盲人数”“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据此可知收音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收音机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埃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埃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因为人民大多数还都是文盲,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可知人民的政治自觉性是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非
23、是自觉提高,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政治文明和文化水平发展的先后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24. 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A. 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B.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 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D. 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答案】C【解析】从“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可以看出虽然发达国家的援助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地域分配
24、上有明显的偏颇,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25. 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A.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两极格局发展需要B.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D. 二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中国话语权持久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
25、命运共同体”可知我国顺应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联合各主权国家结成战略互信,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勇敢承担起大国责任,故选C;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A错误;中国提出建立命运共同体,并不能说明是其他世界大国的愿望,B错误;二战后国际关系是美苏主导世界,中国话语权持久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史”和“全球史”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两种不同视角。严格意义的“世界史”在人们具备全球性地理知识后就出现了。它以政治、军事和外交为框架,把各区域、国家、民族的历史简单拼凑在一起,近
26、代欧洲的发展使得众多史学家把欧洲视为先进和文明的样板。“全球史”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是当代全球化趋势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它研究的重点是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的差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倡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肯定所有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材料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根据材料
27、一,比较“世界史”与“全球史”两种研究视角的不同点。(2)阅读材料二,选择其中一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答案】(1)世界史视角出现于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史视角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当代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世界史视角下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全球史视角突出人类历史发展空间上的整体性;世界史视角以欧洲为评价参照物,全球史视角全面客观地看待各民族的历史;世界史视角研究重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全球史视角研究重点是各区域文明之间互动。(2)示例: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论证: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英、法、美、
28、德等国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人类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当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基本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工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居于了主导地位,这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从而确立在全球的统治地位。【解析】【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二者的不同点可从出现的时间、各地区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研究的重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世界史视角出现于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史视角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当代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世界史视角下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全球史视角突出人类历史发展空间上的整体性;世界史视角以
29、欧洲为评价参照物,全球史视角全面客观地看待各民族的历史;世界史视角研究重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全球史视角研究重点是各区域文明之间互动。(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可提炼出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关于阐释可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
30、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摘编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二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材料三 19451949年,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90%以上的亚洲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19501959年,这一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19601975年,非洲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亚洲的独立国家体系进一步扩大。至20世纪末,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31、。【答案】(1)从美洲角度: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加剧了美洲的贫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从欧洲角度: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2)变化:由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到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对非洲侵略的国家增多。成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3)意义: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使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
32、比;推动了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成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解析】【详解】(1)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可从对欧洲、美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其中对欧洲主要体现在促进其社会转型一面,对美洲具有破坏性一面。(2)变化:从图1到图2的侵略范围和侵略国家来看,其变化主要体现为由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到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对非洲侵略的国家增多。原因:这种变化主要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密切相关。(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 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促使新兴的民族独
33、立国家体系形成;使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了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成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他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1
34、)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徳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这方面的内容规定比较笼统,是雅尔塔体系的薄弱环节。(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
35、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亚与世界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答案】(1)背景: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利益联盟内及联盟间的冲突;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愿望。(2)特点: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两分天下;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由于他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可归纳出海外殖民地的争夺;根据材料“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可归纳出利益
36、联盟内及联盟间的冲突;根据材料“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可归纳出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特点:根据材料“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可归纳出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根据材料“东亚雅尔塔体系”可归纳出大国主导,两分天下;根据材料“。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可归纳出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系也体现了和平、民主原则。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
37、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材料二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攻货币手段
38、刺激有效需求。何正斌经济学300年材料三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2)指出材料二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
39、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改革?【答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2)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践: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3)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干预;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削减政府开支,减税。【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
40、有两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的经济落后。让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其表现主要体现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2)定位:根据材料“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可归纳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主义的典型实践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3)改革:根据材料“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可归纳出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根据材料“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可归纳出减少国家干预和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根据材料“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可归纳出削减政府开支,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