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小传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商鞅被诬陷谋反,尸体处以车裂后示众。商鞅:谁的成败鲍鹏山(一)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
2、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为裁判,不能帮着他辩论,一对二,商鞅应该还是有些吃力。但没想到,这次辩论近乎一边倒,商鞅面对的这两位秦国贵族理论家,看起来阵营豪华,最终却被证明,他们不过是鱼腩队,在商鞅面前,他们溃不成军,被打得满地找牙。根据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和刘向新序善谋上的记载,在秦孝公致开幕词后,个性躁急而胸有成竹的商鞅首先发言:犹犹豫豫的行为不会成名,犹犹豫豫的事业不会成功。您此前定下的变法理念,施行它,不要怀疑,不要顾忌天下人的议论。何况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就像俗语说的:“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郭偃
3、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什么是法?对人民有利的就叫法;什么叫礼?有利于事业的就叫礼。所以,对于圣人来说,只要可以治国,不法其故;只要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看商鞅的这番演讲,圣贤语录、民间俗语、名言警句喷涌而出,平心而论,他还真是一个大演说家,颇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风采。我们稍微把他的这番演讲做一番整理,你会觉得他说的真是有理有据:第一,做事不能犹豫不决,做人不能优柔寡断。第二,智慧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注定要被人非议和污蔑,不必在意。第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人多不是力量,真理才是力量。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第四,大多数人资质平平,德行一般,智不能料
4、事,德不能担事;眼光不能看得远,胸襟不能容得多。所以,这些人不是我们事业依靠的力量,恰恰是我们需要抵制的阻力。第五,做小事,可以和众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决断。第六,法也好,礼也好,其本质不在于一些条文和制度,而在于这些条文和制度背后的价值治国和利民。价值永恒,条文和制度随时可变。看了他这六层道理,我们还不得不佩服:说得真好。并且,正如商鞅所说,它们来自于“俗话所说”或古人的名言也就是说,它们是社会事实的总结,是古老智慧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因此,他不仅说得有理,还说得有据,并且他这六层道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说得慷慨激昂,富有激情。在这样的一番裹挟着名言警句的集束轰炸面前,本来就没有道德优势
5、和知识优势的甘龙、杜挚一下子就被炸得晕头转向,只能被动挨打,最后丢盔卸甲,一败涂地。我们也一样,看到这一番宏论,立即佩服得五体投地,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商鞅赢了。一场由他设计、由他主导的改革在秦国拉开了序幕。(二)但是,十九年后,商鞅输了,输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但是又一个“但是”我们今天的历史教材和一些学者常常这样告诉我们:虽然商鞅本人失败了,他的政策却在秦国取得了成功,秦国终于灭尽六国,一统天下。那么,秦国灭了六国,到底是谁“成功”了呢?六国当然失败了,六国的老百姓从此必须忍受更加残暴的政权,也失败了。但是,秦国人民赢了吗?他们赢了什么?结论是:只有嬴氏一姓赢了。(三)不。我们再稍微耐心一
6、点,只要再等十六年这点时间对于一个朝代来说一点都不长,对于一个已有五百多年立国历史的秦国来说,更是一点都不长。十六年后,嬴氏也输了。秦,从秦非子算起,近七百年;从秦襄公算起,有五百多年几百年的兢兢而强,几百年的发愤图强,几百年的不息自强,几百年的好胜争强,拿强用强强到最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天下,唯我独尊,谁知道最后,竟是瞬间崩溃一败涂地?这是一个从来不问人民幸福,只追求国家强大能攻,以满足贵族集团无厌贪欲的国家。在他们单一目标追求“强大”的历程中,他们应该听听一个思想家冷峻的声音: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七十六)。可惜的是,这样的功利第一工具第
7、一的国家,是不需要思想家的。一个有数百年历史,有一百多万军队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输给了草根陈胜吴广,输给了半文盲项羽刘邦。还输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朝灭亡之后,自汉至清,从陆贾贾谊开始,没有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同情歌颂秦朝,没有一个朝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肯定秦朝,甚至,没有一个野心家、暴君敢于公开声明自己效仿秦朝。是的,秦朝,几乎在所有的时间里,被所有的人,毫不留情地抛弃。结论:商鞅变法,结果是所有的人都输了。(四)为什么?为什么?这是为什么?我们还是回到原点,来看看,在商鞅振振有词的演说中,在他这满是格言警句的“道理”中,有一个东西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对一般人智力、德行的蔑视,对他们存在的忽视
8、,对他们意见的藐视,对他们权利的漠视,对他们力量的轻视。也许,商鞅对一般人德行和智力的这些观察和结论,符合某些事实甚至基本符合事实,社会现实在某些程度上也可以印证他所说的话,人类历史的实践和经验也能佐证他的观点,甚至一个从政者按他所说去做,还真的就能“成功”,但是,他忘了一点:对于政治来说,光有事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价值;对于一个人来说,光有“成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仁义。人类世界,不仅仅是事物的总和,也不仅仅是事实的总和,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价值。事实,再加上价值,才构成人类世界。否则,就是动物世界。价值,才决定人类世界的性质。在人类世界的构成中,抽掉了价值,就没用了意义。这样的世界,不值
9、得我们维护,它也必然崩溃。是的,我们可以在事实上证明人与人有着地位和相应的影响力、智力和相应的能力、德行和相应的感召力等等上的千差万别,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在价值上贬低他们,轻忽他们,歧视甚至剥夺他们。地位、智力和德行上的差异不应该也不能导出权利的差异。何况地位、智力和德行的差异往往恰恰是由于权利不同造成的,是结果不是原因。所有人都有诉求利益的权力,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关心,这才是政治的价值,才是政治家的仁义。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在于:有无价值优先之坚持,有无公平正义之理念,有无一视同仁之关心。政治家必须是思想家。思想家的价值就在于他比一般人更为突出和坚持价值。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思考真相,更在于判断
10、是非。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首先考虑价值问题,否则就是小人。小人喻于利小人只讲得失、成败、利害。商鞅就是小人。孔孟老庄这样的人,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中脱颖而出,超越商鞅这些“事功”突出的人,获得了后世更多的推崇和关注?在商鞅对普通民众的藐视、漠视、歧视里,暗含着他自己未来的命运,暗含着在他的理念下成长壮大的秦国、秦王朝的命运。是的,他从来不在乎人民的幸福,他只追求国家的强大。抹杀个体以统一意志,残害百姓以成就一姓,他成功了,在他的理念指引之下的秦国,果然强大到灭了六国,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但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商鞅真该听听这样的声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
11、经三十)!而那最初揭竿而起者,正是陈胜吴广及其手下的戍卒,一群被商鞅蔑视、漠视、歧视、无视,看起来任人虐使的小民!有功利而无道这样的大国,真的大吗?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有幸的是,作为后来人,这些,我们都看到了。但是,我们真的明白了吗?(有删改)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史实我们知道,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商鞅变法的成败论述我们却鲜有所闻,所幸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的这篇文章让我们耳聪目明。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们不能不深刻地思考、反思。“对于政治来说,光有事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价值;对于一个人来说,光有成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仁义。”“而那最初揭竿而起者,正是陈胜吴广及其手下的戍卒,一群被商鞅蔑视、漠视、歧视、无视,看起来任人虐使的小民!”“我们都看到了。但是,我们真的明白了吗?”句句如当头棒喝,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