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 通史冲关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篇专题微练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多姿多彩、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园地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2019黄冈市高三二模)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解析“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表明孔子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故 A 项正
2、确;根据“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强调人的自身实践,无法体现强调理性思考,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维护等级秩序,排除 C项;材料没有涉及贵族的信息,排除 D 项。答案 A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2019榆林市高三二模)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解析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各个流派都是从当时的社
3、会实际出发,阐发各自的社会理想,从根本上讲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故 B 项正确;各流派并不都是争夺国家统治权,故 A 项排除;并不是所有流派都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故 C项排除;百家争鸣的焦点是社会的理想与规划,而不是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故 D 项排除。答案 B3(2019赣州市高三二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解析 根据材料“治
4、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可知曹操主张不同情形应该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说明曹操对礼法并施的思想有所发展,D 项符合题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关于礼和法之间的关系,与以人为本无关,B 项排除;材料与儒学的哲学化无关,C 项排除。答案 D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曹操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体现的是对礼法关系的深入发展。4(2019青岛市高三一模)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
5、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理学()A强化了周孔之道 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C削弱了孔子地位 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解析 根据材料“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可知宋代理学对孔子形象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故 D 项正确;根据材料“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改变为”可知宋代理学弱化了周孔之道,而不是强化,故 A 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传统价值观的前后对比,不能得出理学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的结论,故 B
6、 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强化了孔子地位,而不是削弱,故 C 项排除。答案 D5(2019淄博市高三二模)冯友兰先生说:“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的讲认知和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所讲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致良知”。由此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A强调向外求真知 B重视道德的实践C肯定求知的意义 D主张先知而后行解析 A 项是程朱理学的特点,排除;“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地讲认知和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所讲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致良知”表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重视道德的实践,故 B 项正确;C 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 项材料未体现知
7、和行的先后关系,排除。答案 B6(2019大连市高三二模)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统治地位丧失B彻底否定传统儒学C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解析 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宋明理学的思想。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也未动摇儒学的
8、正统地位,C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排除;明清时期出现的黄宗羲等人并不是彻底否定传统儒学,而是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排除 B 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正统地位被动摇,排除D 项。答案 C7(2019咸阳市高三一模)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A造纸术的革新B雕版印刷术的普及C活字印刷术的推广 D科举取士的需要解析 从材料中的“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
9、”来看,“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应当是活字印刷的推广,C 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与造纸术的革新无关,排除 A 项;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术,并开始科举取士,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 B、D 两项。故选C。答案 C8(2019广安市高三一模)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 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A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B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C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D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解析 题目中“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 多次”“离骚中历述尧舜禹汤
10、、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等信息体现了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A 项正确;屈原生活于诸侯争霸频繁的战国时期,故 B、C 两项的说法均与此不符;题目中未提及楚国艺术的夸张性,故无法得出 D 项的结论。答案 A9(2019玉溪市高三一模)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解析 根据材料“不是汉朝的正统”可知,在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评价的时候用了“奸雄”一词是受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故
11、D 项正确;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为“奸雄”,主要是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与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不符,排除 A 项;三国演义中以儒家正统思想的角度评价曹操,这不是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体现,排除 B 项;材料主旨强调三国演义中以儒家正统思想的角度评价曹操,与是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无关,排除 C 项。答案 D10(2019佛山市高三三模)郑板桥,泰州兴化人,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画家。下图为其代表作墨兰图,该作品不能体现的是()A表现个性B以形写神C色彩绚丽D借物抒情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郑板桥的墨兰图属于文人画,其特点是将诗、书、画、印艺术融为一体;墨兰图兰花二丛,有叶有根,用墨
12、浓淡兼之,纵画兰叶,浓淡墨点花心,淡墨画兰根,透露出兰叶、兰花、兰根的幽香和无限生机,表现个性、以形写神、借物抒情,故A、B、D 三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墨兰图用墨浓淡兼之,而不是色彩绚丽,故 C 项错误,所以选 C。答案 C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需要掌握文人画以及郑板桥的墨兰图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郑板桥的墨兰图的解读,结合文人画以及郑板桥的墨兰图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11(2019桂林市高三二模)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A小篆
13、B楷书C草书D行书解析 根据“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结合所学,材料描述符合草书线条流畅和任情纵性的特点,C 项正确;小篆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 C12(2019焦作市高三二模)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文化
14、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解析 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城外看戏”说明艺术魅力巨大。材料无关矛盾缓和,A 项错误;戏剧不等于启蒙思想,当时文化专制仍旧盛行,B、D 两项有违史实,只有 C 项符合题意。答案 C点睛 利用明清时代特征,分析社会生活变化与中国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12 分,共40 分)13(2019芜湖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涵极其丰富,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
15、人们互尊、互助、互爱的意思,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讲“和”、讲“礼”,仍以“仁义”为本。守“礼”的实质,乃在于归“仁”。只要人们按照“和”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就能造就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相亲,社会和谐,中庸称之为“天下达道也”。摘自季明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材料二 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革,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的批判;另一方面表现为新价值观的建构。不过,此批判与建构经过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对此过程进行回顾,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启示:其一,中国近代价值观的确立是继发性的,而继发性说明“自由”“平等”“民权”等观念的普世意义。其二,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变革与法国大革命前的思想一样,是
16、一种启蒙性质的思潮。其三,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是一种“救亡型启蒙”,即它深深打上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烙印。程志华批判与建构价值观在近代中国的嬗变材料三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2014 年 10 月、2016 年 5 月,总书记分别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两次重要讲话都已成经典文献。2018 年 8 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也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 年 3 月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再次彰显了对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在这次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17、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说出了关键。“四个坚持”反映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人民日报“四个坚持”,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价值观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原因。(12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主要意义。(8 分)解析 第(1)问考查古代儒家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基本可以找出答案要点,但概括难度较大;第(2)问考查近代中国价值观变化及其原因,根据材料可以
18、找出变化内容,但变化原因应当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回答;第(3)问考查构建当代价值观的意义,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当下热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经济建设、文化自信等角度回答。(1)特点:“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讲和、讲礼,仍以仁义为本”。“守礼的实质,乃在于归仁”。“人们按照和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要点。(2)变化:“继发性说明自由平等民权等观念的普世意义”可以概括出以追求人的自由、平等代替了封建等级性;材料中“深深打上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烙印”可得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成为近代社会价值观的主题。原因:根据所学,近代中国的思想
19、变化与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思想的影响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有关,再加上近代不同社会阶层推动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也促使价值观的变化。(3)“四个坚持”反映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属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从当下热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经济建设、文化自信等角度回答。答案(1)主要特点:以“仁”为最高道德价值标准;追求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强调社会各阶层的等级秩序。(2)变化:以追求人的自由、平等代替了封建等级性;追求民族独立富强成为近代社会价值观的主题。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影响;知识分子的探索;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推动。(3)意
20、义:有利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强。14(2019泉州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 17 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 年)中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
21、、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 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摘编自张恒涛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个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
22、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12 分)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作答本题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论点,如根据“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影响深远,结合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又如根据“1942 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历史概念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结合三大发明和四大发明说法的提出进行论证即可。答案 示例一:四大发明影响深远
23、。(就四大发明本身发表看法并说明)说明:在古代,造纸术、印刷术为古代中国文化传播和繁荣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指南针与火药为古代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华传统文明的繁荣发展。在近代西欧,指南针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火药利于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抗战以来,四大发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鼓舞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战争,投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结:四大发明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示例二:历史概念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就史学方法发表看法并说明)说明:造纸术经东汉蔡伦改进,火药从炼丹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火器,指南针从司南发展而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先后出现,都是我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果,并逐渐传播至世界。近代早期,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欧兴起,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被培根总结为“三大发明”。抗战时期,面对相持阶段的艰苦战局,中国坚持“文化抗战”,由李约瑟提出了“四大发明”概念,并伴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传播世界。小结:历史概念包含了不同时代对历史事实的主观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