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量评估(九)(第九单元) (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长春模拟)如图是一幅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A.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B.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C.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D.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解析】选D。1954年正值“一五”计划期间,“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反映了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故D正确;教育、环保、农田水利材料未涉及,故A、B、C错误。2.(2021潍坊模拟)自1950年到1952年底,我国农产品采购价格提高了21.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了9.7%。工农产品比价平均指数以
2、1950年为100,1952年则为90.3。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当时()A.土地改革推动了工业化B.农业生产有了快速发展C.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加强D.工农业产品价格差缩小【解析】选D。材料只是反映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无法体现工业化的发展情况,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农产品价格变动,不是由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决定的,故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城乡经济联系加强,排除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我国农产品采购价格提高了21.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了9.7%。工农产品比价平均指数以1950年为100,1952年则为90.3”可知工农业产品价格差缩小,故选D。3.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解释:放弃联邦制,除了
3、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A.计划经济体制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选B。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说明我国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并且材料内容体现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错误;根据材料“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
4、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故C错误;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不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错误。4.吉林省驻京办事处简志在阐述1955年吉林省驻京办事处设置的动因时指出:当时,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方面,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他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据此可知,吉林驻京办设立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吉林的管理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C.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D.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时
5、,我国地方的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需要向中央汇报,也需要通过与其他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并不是由市场进行调节,是由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调节,这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因此该机构的设立目的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故C正确。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吉林驻京办是设立在北京的机构,并非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政治管理在地方上设置的;B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1952年底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实行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该机构并非为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设立。【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1)19491956年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
6、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土地制度方面,从土地私有向社会主义公有过渡。(2)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合作社形式。(3)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经营方式的变革。5.(2020石家庄模拟)下图是 1953 年创作的宣传画农业机械化是我们的希望。据此可知,当时()A.传统耕作方式仍延续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C.农民支持家庭联产承包D.农业集体化出现“浮夸风”【解析】选A。由宣传画
7、“农业机械化是我们的希望”可知当时农业机械化尚未实现,即传统耕作方式仍在延续,故选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是在1956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农业集体化出现“浮夸风”是在1958年,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C、D。【加固训练】(2020湘潭模拟)1954 年 9 月,陈云指出:计划收购的政策今后要继续实行下去,但计划供应只能是一种暂时措施,只要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材料表明当时()A.农业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农业生产基本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中国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下 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解
8、析】选C。由“计划供应只能是一种暂时措施,只要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可知,只有在消费品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才实行计划经济,所以计划经济的实行依然是生产力落后的体现,消费品生产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故C正确,排除B。1954 年仍处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D。6.1952年,国家体委颁布了体育制度试行条例和试行项目标准,早期有劳卫操、爬绳、60米跑、400米跑、掷手榴弹等10项测试内容。这一制度迅速在学校、工矿企业、机关、部队、农村得到推广。这反映了当时()A.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B.社会主义建设热
9、情高涨C.全民健身理念得到推崇D.国防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体育制度试行条例和试行项目标准10项测试内容在学校、工矿企业、机关、部队、农村的推广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激发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故B正确;题干未涉及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排除A;题干不能体现全民健身理念,排除C;题干与国防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无关,排除D。【拔高训练】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大城市的许多医院、学校取消了原名,而代之以数字序号命名,如将“仁济”“培德”等名换成某某市第一中学、某某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这种做法意在()A.强调各类机构的平等地位B.塑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C.消除半殖民地社会的遗留D.继承优秀中华
10、传统文化【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初将公共文教和卫生事业名称中的传统用词去掉,改为 “数字”序号,意在适应新民主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塑造公共机构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价值观念,B正确;公共机关、事业单位中用数字序号命名,主要目的不是强调不同职业或机构间的平等性,A错误;消除因外国侵略造成的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均与去除机构名称中带有传统观念的字眼做法不符,C、D错误。7.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右面的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B.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美国仍坚
11、持敌视新中国政策【解析】选D。依据材料“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结合图示可以看出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不承认新中国,仍然敌视中国,故D正确。A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印度支那问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故C错误。8.(2020衡水模拟)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1955年对生猪实行派购,1959 年以后又扩大到棉、油、烤烟、茶叶、蚕茧、羊毛、牛皮等物品。统购统销()A
12、.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B.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资本积累C.进一步密切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D.一直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对物资进行统购统销,结合当时发展工业的时代背景可知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正确;材料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无关,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已经完成,A排除;材料未涉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C排除;当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制转型的说法错误,D排除。9.下图是19571960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图,据此分析促使其变化的因素是()A.经济恢复的结果B.“左”倾错误的影响C.“八字”方针调整的体现D.“一五”计划的
13、产物【解析】选B。依据图示的时间“19571960年”可知,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下降,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故选B;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就已经恢复,故A错误;“八字”方针调整是从1960年开始,故C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且“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是上升的,D错误。10.下表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年份中国出口中国进口19723260197515630419801 0593 75519853 8653 856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B.与苏争霸
14、处守势导致20世纪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解析】选C。“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根据表格可知1975年中美贸易中中国出口和进口的数量比1972年有所增加,A说法错误;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题干无法体现,B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C正确;当时世界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动,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D错误。11.(2020平顶山模拟)下表列举了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中信息折射出()
15、1950年1月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1950年6月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1963年12月12日中法双方在瑞士举行建交谈判1964年1月21日美国政府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签署建交公报A.北约组织逐渐解体B.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C.美国冷战政策破产D.西方集团内部发生分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因为美国的反对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动,终于在1964年取得突破,实现了中法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方集团内部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分化,D符合题意;北约组织至今仍然存在,A错误;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在材料里无从体现,B不符合题
16、意;美国冷战的主要对象是苏联,中法建交不能表明其冷战的破产,C错误。12.(2021恩施模拟)亚非会议掀起的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1955年到1964年,中国建交国增加了29个,除南斯拉夫和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这表明新中国() A.实行“求同存异”方针效果显著 B.外交处境有了较大改观 C.因参加亚非会议而国际地位巨变 D.外交政策有了根本改变【解析】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能引起广大亚非拉国家共鸣的国际关系准则,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是该原则的具体运用,意识形态的淡化导致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
17、建交高潮,故A正确;当时仍处在被美国封锁的状态,外交处境没有实质性改观,排除B;“巨变”夸大其词,排除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均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排除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2020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
18、“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
19、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可归纳为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由材料“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
20、,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归纳为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由材料“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归纳为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由材料“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可归纳为域外交通发达。第二问,可由特点推导而出,交通网络的发达离不开国内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繁荣;域外交通发达与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发达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关系;运河的使用则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可
21、知,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新式道路的建设。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主要体现在交通事业本身的发展及背后的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转型上;消极层面,则由材料二“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可知,交通的进步也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第(3)题,首先,由材料提到的时间再结合相关史实可知,新中国的交通建设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
22、设的要求;其次,由材料二“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可知,新中国特别注重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答案:(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2分)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分)(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建设;(2分)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
23、建化程度。(4分)(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2分)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多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图)。(12分)材料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及意义。【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次高峰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大批国家与中国建交;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并与中国
24、建立外交关系。根据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分别列出促进这三次高峰形成的因素即可。答案:选答一: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分)选答二:因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12分)选答三:因素: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壮大。意义: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