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二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建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A)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粮仓的遗迹,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如判断无误,这一发现可以实证原始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仅凭一个无法区别是公还是私的粮仓遗迹,得不出B、C、D三项,排除。2(2021丹东)说文
2、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书中,“兄”字意为祭祀时排在前面且能开口向祖先说话的人;弟通“第”,即除兄之外的依次排列次序。下列制度中,与这两个字内涵相关的是(B)A分封制 B宗法制C礼乐制 D井田制解析根据材料说文解字对“兄”“弟”二字的解释可知,在祭祀时,兄的地位和权力要大于其他人。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材料中“兄”的内涵一致,故选B项;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项;礼乐制是用来维护西周统治需要的文化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3(2021长郡中学)春秋时期,孔子周
3、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徙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D)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解析据题干可知,孔子宣扬德治;孟子宣扬仁政;墨子抨击暴政;韩非开创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孙武在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说明这些思想家共同的出发点是恢复社会秩序,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的思想都是立足现实并提出改造现实的主张,而不是“厚古薄今”,A项错误;“铲除周制”与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不符,B项错误;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是法家的主张,不属
4、于儒、墨、法、兵四家学派共同的出发点,C项错误。4“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解析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成为中原的霸主,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说明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夷夏”观念的变化,C、D两项与材料无关
5、。5(2021唐山)先秦时期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对于射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只有符合全部条件的射手,才能成为获胜者。据此可知,“乡射礼”(C)A保证了人才的全面发展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演变C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D契合了战乱频繁的时代解析从材料中的“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来看,说明“乡射礼”注重礼仪和以礼待人,蕴含了中华文化公正谦逊的精神,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全面发展”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变化,排除B项;“乡射礼”作为体育运动,与战乱频繁没有关系,排除D项。6(2021宁波)如图为今湘西出土
6、的里耶秦简户籍簿残片,上面的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作为史料,它直接说明了(D)A郡县制已经被推广到了全国B横征暴敛是秦朝灭亡的主因C字体为秦代开始使用的楷书D商鞅变法的政策被长期执行解析材料信息“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作为户籍记录,体现了秦朝征发赋役的情况。这能够直接说明商鞅变法的政策被长期执行,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郡县制已经被推广到了全国,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秦朝灭亡的主因,故B项错误;秦简字体为隶书,故C项错误。7(2021安徽高一期末)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
7、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D)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B经济发展水平倒退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D休养生息的必要性解析材料说明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汉初全国人口大为减少,因此,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刑罚,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D项,排除A、B两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2021汕头)司马迁著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B)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
8、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焚毁“非秦记”史书,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B项正确,A、C、D三项排除。9(2021汕头)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A)A阻滞了铁农具的推广运用B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D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解析根据“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可知,盐铁官营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导致“贫民或木耕手耨”,这不利于
9、铁农具的推广运用,故选A项;根据题意可知,盐铁官营不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盐铁官营加强了官府对经济的管理,排除C项;盐铁官营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但不能体现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排除D项。10(2021邯郸)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C)A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B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C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D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解析题干说明北魏鲜卑贵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深
10、入发展,故C项正确。汉族士大夫只是作为参照对象,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科举考试尚未确立,B项排除;世卿世禄制度确立于先秦时期,故排除D项。11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B)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不断发展完善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的弊端解析从材料中看不出官吏来源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对科举制不停地进行规范,内容扩大了,说明科举制得到不断地完善,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选拔出来的人才素质是否提高了,排除C项;
11、科举制是不断走向完善,说“解决了考试的弊端”太绝对,排除D项。12(2021河南高一月考)唐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数目多而辖地较小,小的州辖县仅二三个,人口仅几万至十几万。史载,唐太宗曾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经常检查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升降。材料表明唐初(B)A地方政治自主性得到增强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皇权与相权矛盾日趋激化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解析由材料“唐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数目多而辖地较小”“唐太宗曾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经常检査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升降”可知,唐初对各州事务的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唐初地方行政制度
12、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人事任免权归于中央,削弱了地方自主权,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C项;州的数量过多,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13(2021重庆高一期末)元代文学家辛文房编撰的评传唐才子传中共收录诗人278人,其中,中进士者171人,落第31人,共计202人,占七成有余。这说明唐代(B)A文人趋炎附势之风盛行B科举推动了文学发展C科举成为主要选官方式D官员队伍以诗人为主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中有科举功名的比例很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科举制有利于文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
13、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1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C)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
14、B项。15(2021舒城中学)下表为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现象一元(稹)白(居易)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现象二散文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现象三大量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现象四骈文俗讲、绝句和词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据表可知,唐代(D)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B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C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D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解析根据“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接近口语,易懂实用”“迎合市民心理”“广泛演唱”等信息可知,唐朝的文学出现通俗易懂、迎合市民需要的特点,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故选D项;材料反映唐代的文艺是通俗,而非低俗,排除A项;“分野消失”的说法过于夸张
15、,排除B项;是文艺的世俗化程度提高,而非佛教的世俗化程度提高,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12分)(2021江苏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
16、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6分)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6分)(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
17、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6分)解析(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据“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可得出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据“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可得出规模大,数量多;据“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可得出墓葬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内涵丰富;据“良渚文
18、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影响深远。(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据“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
19、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材料二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
20、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8分)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6分,任答3点即可)(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8分)解析(1)综合材料信息“管理不同地方设置不同机构”可得出“因地
21、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据“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得出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据“对强大的匈奴对西域诸国对南方诸族”可得出“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据“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 可得出“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据职能一栏可得出“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2)可结合所学从边疆开发与治理、民族关系、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的发展等角度概括。18(14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
22、、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后汉书左黄周传论材料二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官制度的中心环节。阎步克自选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北朝选官制度
23、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答案(1)问题: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选官不实、弄虚作假。(4分)目的: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 (2分)(2)变化: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 (4分)原因: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分)解析(1)问题:根据材料一信息“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弄虚作假等角度分析。目的:依据材料一信息“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开始启
24、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官制度的中心环节”得出: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等角度分析。19(15分)(2021潍坊)“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
25、观念。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15分)答案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
26、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7分)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8分)解析解释: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关于多元特征的出现,可从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民族交融及艺术家们的创作等角度进行分析。史料价值:从艺术本身的史料价值及艺术的时代价值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