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康三高2022-2023学年上期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西周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井田制中公田面积最大B.私田归劳动者所有C.土地不能随意买卖D.劳动者要无偿耕种公田2、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时代部落语言方言黄帝万国万语夏代诸侯三千地域性方言西周诸侯八百若干方言区域形成春秋战国列国几十秦代“书同文”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华
2、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C.铁犁牛耕的使用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3、魏晋南北朝时期,畜牧业经济一度在北方的主要农区大肆扩张,但在经历一段时期的繁荣之后,继而重新衰退,到北魏中期中原地区一度变为牧场的土地又恢复了农业生产。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B.各族统治者推行不同的经济政策C.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D.北方统一后汉族地主把持了政权4、关于唐代河西走廊,初唐重臣褚遂良指出:“河西者,中国之心腹”。资治通鉴描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材料表明,唐代这一区域( )A.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B.政治、军事战略
3、地位日益显现C.沟通中原与西域的联系D.纳入中央政府管理的时机成熟5、唐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位在中书、门下两省之上,唐太宗时一方面有意减轻、以致架空尚书仆射的职掌,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工作,更设立政事堂议政制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审核职能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B.提高门下省地位防止宰相专权C.整合尚书门下两省以提高行政效率D.尚书门下相互制约以维护皇权6、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4、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7、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8、元世祖时,派姚天福为山北辽东道按察使,姚天福组织人兴修水利和教授农田种植方法。元仁宗时,派徐善卿为沙井路(在新疆天山北)总管府判官,徐善卿劝教
5、居民力田耕稼,又设学校加以教育。这些举措( )A.平衡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利益B.有助于增强边疆与中央的联系C.增强了地方上行省的经济实力D.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9、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关于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C.科举制受现实的制约D.封建统治基础受动摇10、南宋画家李唐绘制了村医图,如图所示。画面中,医生在众人帮助下用艾草熏灼的方法为患者医治创伤。据此可知,该画作( )A.以都市生活为绘画题材B.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经济诉求C.反映医术在民间的推广
6、D.凸显艺术与人文关怀的统一11、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读下图:“明朝疆域”,下列说法正确是( )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机构进行管理救封“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大规模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流官A.B.C.D.12、该表最适合用来说明,清朝前期( )地区统治者稳固边疆西藏顺治帝五世达赖赴北京,清政府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台湾康熙帝施琅率清军进驻台湾,清延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东北康熙帝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东北边疆。新疆乾隆啼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路的统治。
7、A.采用军事手段有效稳固边疆统治B.奠定了国家疆域的基础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D.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13、1863 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14、瀛寰志略介绍欧洲人“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公,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
8、。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造舟尤极奥妙,篷索器具,无一不精,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于中土,非偶然也。”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作者( )A.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认为欧洲的航海技术源自中国C.明确主张向西方学习D.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强国的差距15、“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引起晚清中央权力下移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16、康有为认为,“
9、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唔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是观之,他们意在( )A.维护儒学地位B.调和中西文化C.倡导变法图强D.抵制共和革命17、因为辛亥革命最终收官于议和,后来有人认为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低烈度不一定是不彻底,更不能以此否定革命。对此,曾有亲历者批评道:“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时代相距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亲历者的解释最具说服力B.对历史的认识需要设身处地C.“烈度”是对“革命”认定的重要标准D.
10、评价的客观性与距事件的时间远近直接相关18、下图为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 )A.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B.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C.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D.南京临时政府提倡国货19、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 )A.寻求共产国际帮助B.发动护法运动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D.创立黄埔军校20、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
1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2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摘编自
1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隋文帝杨坚废去九品中正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但不是经常举行,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摘
13、编周晓光、裘士京中国传统文化史(第2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2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4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伊犁地区1883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越南条款签订,清政府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
14、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8951898年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国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这众多的矛盾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单一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转化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
15、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危机和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深重灾难和贫穷落后。因此,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它决不能容忍外来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底蕴,曾经创造过灿烂的东方文明的民族。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加深
16、,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家状况越来越糟。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选择三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2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变化,不仅由中国革命本身的条件而且是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
17、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这是因为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1919年6月3日以后,广大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罢工,这就使五四运动转入一个新阶段,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感到恐惧,“恐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亲日派)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摘编自陈慧道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二 1921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指出它“是由上海中国产业的中心的一些劳动团体所发起的,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
18、起来的总机关”。书记部成立后,分别又成立了北方、山东、武汉、湖南、广东分部,并由中共中央直接委派负责人。1922年,书记部发起和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1日,来自全国110个工会的173名代表出席,“有共产党派,有国民党派,有无政府派”等。南方分部在组织会议期间,打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各派没有对此提出异议。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摘编自王永玺新编中国工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参
19、考答案1、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根据“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劳动者义务耕种公田,劳动者要无偿耕种公田,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C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井田制中公田面积不是最大,A错误;私田、公田都是属于周王,B错误。2、答案:A解析:根据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从“万语”到最后秦朝统一文字,反映出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强调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华夏认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工具,排除C项;贵族等级
20、体系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末以来,分裂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导致畜牧经济向中原扩张,但随着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逐步转而从事农耕,即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北方自然条件没有重大变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各族统治者经济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而不是因为汉族地主把持了政权,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河西走廊在唐朝时期是“中国之心腹”,说明
21、其地位重要,河西走廊地区经济富庶,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沟通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纳入中央政府管理的时机成熟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顶。5、答案:D解析:题目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与君权的加强。委派重臣主持门下省目的是牵制最初地位高的尚书省,平衡三省权力,维护君主专制,所以A、C两项错误,D项正确;三省长官均为宰相,防止宰相专权是其意图,但不是主要目的,B项错误。6、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一僧一道一儒,不仅没有思想上的冲突,而且“语洽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又反映了彼此之间融合共存,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22、;佛教本身就追求离俗避世,不能说明吸收了道家的“避世”理念,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佛道的融合共存,而不是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C。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己;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宋代实行的分权措施导致行政、民政和军政互不统属,效率低下,C项正确;分割相权可以限制相权,但是无法解决宰相擅权的问题,这是封建集权政治导致的结果,排除A项;宋朝初年实行分化事权的做法主要以积极意义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效率的角度上分析分化事权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
23、项。8、答案:B解析:题干提到元代任职边疆地区的两位官员注重农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这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利于增强边疆与中央的联系,故选B项;题干提到的边疆官员致力于边疆地区社会进步,这并没有涉及到边疆与内地经济利益的平衡,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官员并不是地方的行省官员,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边疆地区的官员致力于采取措施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而没有提到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问题,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从东晋到北宋,寒门学子入仕的比例不断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说明随着科举制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考试入仕做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材料数据不能说明重
24、文轻武风气,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而不是受到制约,故排除C;科举制巩固封建统治基础,而不是动摇,故排除D。10、答案:D解析:画作描绘了乡村医者为患者疗治创伤的场景,体现了绘画艺术与人文关怀相统一,D项正确;画作描绘的是乡村的生活情境,没有体现普通市民的经济诉求,排除AB两项;作品反映了中医治疗场景,并未反映医术在民间推广,排除C项。故选:D。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学东渐。材料“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说明该学者认为因为该书对我国筹划边疆事宜有帮助,所以需要学习,即强调有选择地学习吸收国
25、际法的相关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传统宗藩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要学习国际法,并未涉及融入国际社会的相关内容,也无法看出该学者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外交制度,故B、C两项错误。14、答案:D解析:材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造舟尤极奥妙,篷索器具,无一不精,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于中土,非偶然也”体现了作者认为西方在火器、测量等优于中国,说明徐继畲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强国的差距,D正确;林则徐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排除A;BC均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15、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这场革命促使清廷开始向西方学习,涌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
26、李鸿章等大批官僚,所以这场革命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汉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最终引起了晚清中央权力下移,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尚未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更没有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ABD项。16、答案:C解析:康有为、严复都把西方学术(强国之道)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等同视之,实际上为接纳和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制造历史依据。17、答案:B18、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军阀政府均实行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故C项正确;民国建立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A项错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没有加大对中国的
27、投资,日本、美国的投资也主要不是棉纺织业,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时间不符,D项错误。19、答案:C20、答案:C21、(1)答案:特点:在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背景下形成;受到曹魏统治阶层重视;由中央派出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第;体现了中央加强对选官权的控制;突出对品行的考核;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解析:特点:据材料一“曹丕制定九品官人法”“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答案:发展:增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
28、制举两种模式;放宽应试对象。积极意义:扩大了官吏来源;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助学风气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提供了借鉴。解析:发展:据材料二“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可知,增设考试科目;据材料二“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可知,放宽应试对象;据材料二“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可知,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意义:结合所学多角度分析,可以从官吏来源、官员素质、社会风气、对后世影响等角度说明。22、(1)答案: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参与侵略的
29、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地区多在边疆及沿海地区。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列强侵华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谋求利益;侵略国家从英国扩展到英、美等八国,参与侵略的国家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略地区大多在边疆及沿海地区。(2)答案:使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华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社会性质上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23、答案:示例地主阶级: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
30、地主阶级抵抗派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农民阶级: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解析:抓住关键词“中国社会各阶级”,根据所学可知,1840-1912年,中国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都纷纷进行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选择三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可从各阶级派别、探索方案及其历史意义等方面组织答案。24、答案:(1)概括说明: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是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际条件;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重要成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部分亲日官僚(或:罢免部分亲日派及保护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历史条件: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共产国际的帮助。影响:实现了工人运动的联合(或:推动工人运动);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