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单元评估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他们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B)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解析:根据“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结合所学,古代君主为了加强专制重用身边侍从人员和亲信,削弱相权,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君主专制的结果,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士人道德沦丧”,
2、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忠君爱国”无关,排除D项。2下表说明(D)时代政区名称北方数量南方数量秦末郡3413西汉元始二年(2年)郡、国7132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州11.57.5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道78唐元和八年(813年)路815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地方最高层级行政单位的南北方数量,秦汉至西晋时期北多南少,唐朝后期逐渐北少南多,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正在逐步南移,从而在南方设立的最高层级行政单位不断增加,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不能反映中央对地方的
3、控制加强,排除A项;从行政单位的数量来看,没有体现“南北平衡”,排除B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3南朝道士张融遗命,入殓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说明了(B)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儒、释、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C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D南北朝时期出现崇佛抑儒现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从材料中“南朝道士张融遗命,入殓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可以看出,当时儒、释、道三教呈现出融合趋势,所以B项正确;A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是突出表现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冲击,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反映。4韦伯说中国在
4、“长达12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决定,而不是由其财富决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形成这种局面的制度保障是(D)A宗法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之科举制。材料中“社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决定”“获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说明是科举制度实施导致的,D项正确。A项属于西周政治制度,和选拔人才没有关系。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注重品德,而九品中正制则注重门第,由此可见,B、C两项选官依据都不是通过教育实行的。5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
5、犁(C)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解析:曲辕犁是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只”字绝对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6为酬劳谋臣武将以及优待皇室诸王,贞观十一年太宗定下制度:勋臣、诸王为世封刺史。当时,刺史是一州之长,唐初全国仅有州(府)158个。侍御史马周上书反对,他举史实为例陈述该制度的危害,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
6、了世袭。这则史事(D)A折射出唐初政治的民主性B蕴含了唐太宗施仁政的方略C凸显了三省六部制的优越性D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解析:从材料中的“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来看,唐太宗能够听取大臣的正确意见,因此这则史事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故答案为D项;唐初政治不存在“民主性”,排除A项;材料中唐太宗采取建议与“施仁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排除C项。7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C)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
7、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解析:材料信息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实质上反映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权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对此有警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利用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8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C)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B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灵活性特点C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D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解析:由董仲舒将“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
8、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儒学理念出现法制化现象,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故C项正确;A项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灵活性和地位,故B、D项排除。9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A)A重视法度 B尚意C追求神韵 D重情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
9、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由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排除B、C、D三项。10唐后期著名诗人元稹在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言中说,白诗被“缮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卖於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由此可见(A)A白诗关注民生最为流行B民众商品意识普遍增强C政局变动刺激文学繁荣D技术进步无益文化传播解析:根据“卖於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可知,白居易非常重视诗歌的平易通俗,广受民众欢迎,故A正确;材料反映白居易的诗歌很受欢迎,与商品意识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文学繁荣”,排除C;
10、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技术进步”,排除D。11下表所示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B)遗产项目名称批准时间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年10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10月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10月中国针灸2010年11月中国珠算2013年12月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 C体系完整 D注重实验解析:从表格科技项目可知都与现实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注重实用,故B项正确;A项不适合二十四节气、珠算,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也不符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故排除;D项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薄弱点,故排除。12唐
11、代官员冯宿上奏:“(剑南、两川等地)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每岁司天台(天文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奏折的根本意图是(D)A主张推广雕版印刷术B抑制佛教在民间的传播C遏制商业活动的发展D维护思想文化的大一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剑南、两川这些地方都用雕版翻印日历在市场上卖,每年司天台(掌管天象、历法的官员)还没有奏请皇帝颁布新的历法,那里印刷的日历已经满世界卖了,这个不符合历法颁布的规矩,故此奏折的根本意图是维护思想文化的大一统,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主张推广雕版印刷术”,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抑制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遏制商业活动的
12、发展”,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
13、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13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13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14、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
15、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
16、有何不同。(9分)(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8分)答案:(1)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2)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不同: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3)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中外朝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2)第一问,由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第二问,科举制和以往选官制度的不同:由“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知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由“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知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由“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可知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3)科举制的合理性:“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机会均等”,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激励个人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