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2(人民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基础达标1(2014泉州毕业考)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解析:本题首先要通过两则材料搞清楚商人地位的变化趋势,从两则材料对比来看,前者不允许穿丝绸、坐车,并收取重税,对商人极尽压制性;后者允许有才能的商人参加科举,政策相对开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A、C两项和题干没有关系,D项是商人地位变化的表现,所以排除。答案:B2在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家常见一副对联:“读
2、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秦代 B唐代 C清代 D汉代解析:材料反映了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对经商亦很重视,“营商好”,故选C项。答案:C3(2014惠州市调研)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人获得巨大财富后,可以购买庄园等家产,被人羡慕赞扬。这反映了社会
3、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选C项。A项错误,清朝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摒弃,反而逐渐加强;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答案:C4(2014汕头市质检)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了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 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 D井田制得以恢复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就是为了限田,为什么要限田,就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所以选A项。答案:A5(2014肇庆市统一检测)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
4、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作用。土地兼并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不可能解决的,故排除A项,B项和C项不是材料内容的影响,材料强调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因为“奴婢和耕牛”是属于“贵族和官僚”的,所以选D项。答案:D6(2014深圳市调研)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
5、有松动倾向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变化。材料中反映商业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不再是末业,而是生活中重要的内容,说明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C7“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A B C D解析:清朝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主要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主观目的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初无倭寇骚扰,鸦片走私主要在鸦片战争前后。答案:B8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了晋商兴
6、衰的缩影。晋商以贩运供给边境驻军军粮起家,从中可反映明朝的哪一特征()A专业商业城市兴起B政治黑暗,统治腐朽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长途贩运D边境不宁,战争频繁答案:C9(2014南通市调研)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宋代政府()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摒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通过征税直接监管市场解析:从材料看唐代的“市”,设“市令”“丞”,到宋代“税务”来管理市场是间接管理,不是直接管理,所以D项排除,B项内容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所以排除B、C两项。故选
7、A项。答案:A10 (2014佛山市质检)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私有制 B经世致用C重本抑末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政策。本来“无尖不成商”是对商业的肯定,演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就变成否定商业,这是因为“重本抑末政策”的实行要贬低商人。答案:C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
8、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清圣祖实录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9、。结合所学如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以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广东居民带来灾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分析,是为了清除海贼。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从经济和社
10、会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清朝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存在的差距回答。第(4)问,根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回答。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3)积极: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4)维护封建统治。素能提升1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
11、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而低贱。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答案:D2(2014银川模拟)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明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海禁;说明是从维护统治的需要出发的,综合四个选项,D项中认为西方发展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外来侵略,符合题意。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