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提升练(三十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解析】20世纪50、60年代,面对美苏的“核讹诈”,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党和政府把研制“两弹一星”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答案】C2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2、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解析】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答案】D32011年9月19日,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千克,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A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C2001年,
3、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D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解析】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是在1973年,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时期,而“左”倾错误结束的标志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故B项不正确。【答案】B4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时期取得的C“文化大革命”使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快速恢复了国民经
4、济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卫星上天是在1970年,故B项错误;“文革”期间科技的发展停滞不前,但仍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1970年卫星升空,C项说法错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1973年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南优2号”,故D项错误。【答案】A5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C“文革”期间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解析】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4月28日,因此符合条件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选A项。【答案】A6(2015武汉高三调研)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瓥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瓥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学术问题上的分歧应该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平心静
6、气地讨论,不给对方扣政治帽子,体现了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A项与题意相反;C、D两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答案为B项。【答案】B7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A“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文艺凋零,服务工农兵,故选D项。【答案】D8(2015武昌模拟)历史上邓小平曾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
7、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次讲话的历史背景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胜利完成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C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开始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邓小平提倡继续坚持“双百”方针应该是在“文革”以后。三大改造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是在“文革”后期,故排除A、B两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此时邓小平已经逝世,故排除D项。【答案】C9(2015成都高三摸底)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
8、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A提出“双百”方针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析】“文革”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复出后,果断恢复被停止的高考,故选C项。【答案】C10近年来,山东的教育改革风暴引起全国关注。齐涛指出:山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而是一种“回归”。历史上,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或做法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有()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取消高考,直接推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9、面向未来ABC D【解析】题干中教育的“回归”是指由应试教育回到原来就提倡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文革”期间的做法,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答案】B11(2015永州一模)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是()A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D提出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掌握,解题关键是明确“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指的是1977年“文革”后,
10、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开始整顿教育,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是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故选择C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故A项不正确;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是在“文革”期间,故B项不正确;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1994年开始实施,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不正确。【答案】C12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事业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D“863
11、”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解析】注意关键词“教科文”,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这一事业的名词只有B项。A项中的“和平”赎买、C项中的“和平共处”、D项中的“三个世界”均不属于教科文事业。【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江泽
12、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9分)(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9分)(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
13、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1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8分)【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把握不同时期的国内、国际局势: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中美关系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0世纪90年代,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答案】(1)战略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速度。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2)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14、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激烈。(3)新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成绩:“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成功。14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多年来社会发展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
15、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材料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材料三1958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2003年小学语文教材封面材料四2004年
16、,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以上材料均摘自中
17、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50年代后期的语文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6分)(3)通过材料三中两张图片可看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的思想有何进步?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8分)(4)根据材料,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4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热衷于宣传革命家的活动、党的活动,这体现了革命史教育;同时选用了苏联文学,这体现了向苏联学习的特点。回忆新
18、中国诞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特点回答“原因”。第(2)题由材料二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和“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可知当时文章以政治时文宣传经济建设为主。结合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回答“原因”。第(3)题1958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2003年小学语文教材封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重视重工业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变化。第(4)题材料信息反映了语文教材内容对人文、情感的关注。从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内容选材、内容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特点: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2)变化:政治时文和工业建设文章大量取代原先的优秀文学作品。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3)进步:环保意识增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变化: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综合发展。(4)增加经济、人文、励志类型的文学作品;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