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代表人物(1)旧势力:以为首。(2)新势力:以为首。慈禧太后光绪帝2交锋举措(1)旧势力:慈禧太后解除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大部分官员对新政抵制。荣禄等人密谋由训政,以达到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的目的。翁同龢荣禄慈禧太后(2)新势力: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人为。拉拢,却不识其真面目。争取支持落空。光绪帝军机章京袁世凯列强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授以密谕。(2)谭嗣同带密谕夜访。(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
2、首相。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囚禁光绪帝。(2)捕杀“”。(3)除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光绪帝袁世凯伊藤博文临朝听政戊戌六君子京师大学堂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势力过于弱小,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_。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_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封建顽固人民群众光绪帝帝国主义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的初步尝
3、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良主义政治改革社会制度君主立宪(3)是近代中国一次的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思想解放中华文明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下至经济基础,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百日维新的特点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派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
4、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首要目的。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不分轻重缓急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特别提醒】百日维新的特点要从维新变法的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典例1】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 BC D解析:项虽然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但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之间的斗争贯穿了变法的始终。项正确。答案:D1.失败原因(1)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
5、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中国有着近2 000年的封建统治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统治机制,封建势力十分强大。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的改革,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3历史意义(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所以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
6、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从变法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特别提醒】戊戌变法尝试了一条通过资产阶级改革来实现救亡图存的新道路。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为以后的探索提供了借鉴。这场政治运动暴露了顽固派极端反动和凶残的本质,促使更多的人抛弃幻想,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典例2】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解析:四个选项都是维
7、新派变法失败的原因。其中A、B、C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在具体问题上的反映,而此题要求回答根本原因。答案:D探究主题戊戌变法探究目的(1)知识层面: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
8、,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次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
9、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没有看到。以上均引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英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探究问题(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存在着怎样的缺陷?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探究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依据材料一中的“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和材料二中的“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等归纳概括;第二小问
10、要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综合考虑。第(2)问,第一小问应从两本著作的“作者就是当事者”分析存在的缺陷;第二小问史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史料的搜集甄别等问题。探究结论(1)看法:材料一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发动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的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实力对比悬殊。(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注意的问题:关注、搜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点击进入WORD链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