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1890 年,清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这样感慨道:“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该官吏感叹的交通运输方式是()A火车B轮船C汽车D飞机A解析:“1890 年”“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等信息反映了该官吏对火车运输带来便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感叹,A 项正确;轮船与“各处仿行”不符,B 项错误;汽车是 20 世纪初才进入上海等大城市的,C 项错误;飞机在 20 世纪初才发明出来,D 项错误。2下图是吴
2、淞铁路公司于 1876 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C解析: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 C 项正确;A、B 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3李鸿章 1872 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 10 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
3、起步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A解析: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 C 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但是其管理方式还是封建式的,创办者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故 D 项错误。4某清朝小吏曾说:“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上述材料()A说明封建思想阻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B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C不赞成在中国发展交通事业D看到了发展交通事业的益处D解析:材料
4、反映出这位小吏已经看到了火车“利于民生”,故本题选择 D 项。A、B 两项与材料无关;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5“铁路经过的地方,洋货倾销,旧式交通运输骤被弃置,失业农民和游民数目剧增。运河运输被沿海轮船代替,运河河道成为废物,沿河城市衰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在华修筑铁路B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C运河河道年久失修D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B解析:材料反映了铁路运输和轮船运输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旧的交通运输工具被废弃,失业农民大量出现,沿河城市衰落。这些本质上是工业革命冲击的结果。6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5、”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D解析: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上海“初试人都怕”也不能说明深深融入,故 A 项错误;“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的事例,不能说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影响了中国,但不是“相互”,故 C 项错误;从“初试人都怕”到“人坐车中称稳便”表明市
6、民逐步接受,故 D 项正确。7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C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新的交通工具和红绿灯出现,说明中国的交通观念发生了转变,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中的“发展迅速”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与题干不符;D 项材料没有体现。8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C解析:由材料信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7、“江苏到上海”,可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 C 项。汽车在中国开始出现的时间是 20 世纪初,排除 A 项;铁路在 19 世纪 70 年代才在中国出现,排除 B 项;军舰是军事专用,不可能用于商业运营,普通人更不可能乘坐,排除 D 项。9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 世纪 80 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19 世纪中期B19 世纪末期C20 世纪初期D20 世纪中期C解析:19 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 A 项
8、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 19 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 B项错误;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出现于 1906 年,故 C 项正确;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初期,不是在 20 世纪中期,故 D 项错误。1020 世纪初某竹枝词描述了当时出现在上海的一种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该新鲜事物应是()A电话B有线电报C互联网D有轨电车A解析:依据材料“20 世纪初”以及“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可知强调此工具在通讯联系上的传播是“语言传顷刻”,故 A 项正确;电报不能做到“两地语言传顷刻”
9、,故 B 项错误;互联网在 20 世纪初还没有诞生,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两地语言传顷刻”强调的是通讯不是交通,故 D 项错误。111883 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称:“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材料中空格处应为()A电报B电话C轮船D飞机A解析:“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西方各国的军事信息传递远胜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时传递信息的应该是电报,故 A 项正确;电话在 1876
10、年由美国人贝尔发明,1882 年传入中国,并没有运用于军事,故 B 项错误;1883 年在洋务运动推动下中国已经有轮船,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飞机在 20 世纪才出现,故 D 项错误。12“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 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解析:国文教科书的课文已有电话的内容,说明当时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C 项正确。A、D 两
11、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B 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30 分,第 14 题 22分,共 52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
12、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成昆、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10分)(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
13、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10 分)(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0 分)答案:(1)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2)影响: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 1 639 个驿站
14、,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 6 驿即 180 里,再快要日行 300 里,最快要求日驰 500 里;步行人员日行 50 里;逆水行船时,河行 40 里,江行 50 里,其他60 里;顺水时一律规定 100 到 150 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材料二:由清政府投资,于 1907 年 2 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主办的电话局。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1902 年的商
15、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自 1882 年 2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讯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通讯手段变化的原因。(8 分)(3)材料三
16、与材料一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 分)答案:(1)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邮驿的种类较多;邮驿制度比较完善,组织和邮递速度达到很高的水平。(2)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政府(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均可)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3)变化: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第(1)问抓住“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等信息归纳。第(2)问结合信息“清政府投资”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