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241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2届高考复习历史课件(山西用)必修2第4单元_考点8_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未改善。(2)标志:1978 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 阶级斗争 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我国 改革开放 从此拉开序幕。(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和开辟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道路的起点。【疑点1】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2、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指点迷津: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农村 展开;普遍实行以 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 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城市改革: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 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 商品 生产者和经营者;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

3、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以 按劳分配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疑点2】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指点迷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在农村中进行改革。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

4、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 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期。(2)建立过程: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 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体制。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 十四届三中 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理论。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 商品市场 体系基本建立。(3)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总体上

5、达到 小康 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海南岛 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2)特点: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 公有制 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市场 调节为主。(3)作用:特区在发展 外向型 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 外向型 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决

6、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加快利用外资、引进 技术 的步伐。(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 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 沿海经济开放 地带。(3)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 外资,生产 高新技术 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开发、开放:1990 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目标: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 长江三角洲 和整个 长江流域 经济的新飞跃。条件:长期积聚的经济和 社会文化 的

7、基础,独特的 地理优势。(3)影响: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开放体系形成及特点:【疑点3】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什么地方?指点迷津: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各有何具体表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1)在农村改革

8、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在城市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改革分配制度等,增强了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例1】(2010四川高考)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

9、企业经营模式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BCD解析: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答案:C变式训练1: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D广东省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析: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四川和安徽。答案:D2近代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近代中国现代

10、中国背景国际:两次工业革命先后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中国: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封建中国;开放:满清被资本主义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国际: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进一步发展;开放: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对外开放2近代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强迫中国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便利列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殖民侵略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2近代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影响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

11、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近代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被迫开放;主要为列强的殖民掠夺服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社会主义中国主动开放;主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平等互利,中外实现双赢【例2】(2009江苏卷)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BCD解析: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答案选B。变式训练2:(2009四川卷)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析:B、C、D三项都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应排除。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