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82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阅读延伸题,在古诗文阅读或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一道分值12分的题,一般要求用200字左右回答。具有四个特点: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表述性。“课标”卷的阅读延伸题,突出特征是对同学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同学们的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对事情、事理、人情、文理更通透。在回答问题时,要遵循“提取-转化”重要信息的途径,依据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无一处遗漏,答案中无一词无根据的基本原则。向外延伸时,力求有理、有据、有节。在要点完备、确切的基础上,连缀要点要做到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备考中,在强调“思路步骤”的同时,尤其应发

2、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延伸题目调动、充实同学的文化与人文积淀,从而对其他题目的解答发挥积极影响,并辐射到写作领域。【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要点】延伸的基础是读懂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关键是读懂文言实词;在充分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认识和判断;考试中,按题目要求方向,做清晰适度、表达流畅的延伸;备考时,可沿题目要求的方向再延伸,从而辐射写作领域。【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

3、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

4、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参考译文】孔子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出兵讨

5、伐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驻兵在城父。楚王听说孔子就在陈、蔡两国之间,于是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拜见,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商量:“孔子是个贤达的人,他的批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端。近来他住在我们陈、蔡两国之间,我们这些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孔子的思想。楚国是个大国,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这些主事人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串通起来征发下属把孔子包围在荒郊野地里,孔子一行走不了,粮食都吃完了。随从的弟子们饿坏了,躺在地上站不起来。而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子路心里很恼怒地晋见孔子说:“君子难道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境中能够坚守节

6、操,而小人在困境中就会不择手段胡作非为了。”子贡怒形于色。孔子说:“赐,你认为我是博学并牢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您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只是能用一种基本思想把学到东西贯串起来。”孔子知道弟子们都有怨气,于是把子路叫来问他:“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步呢?”子路说:“或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仁人的境界,所以人们还不够信任我们。或许是我们还不够聪慧明智,所以人们才同我们为难。”孔子说:“有你说的这种道理吗?由,设若凡是仁人就一定能让别人相信,那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设若明智的人就一定能通行无阻,那怎么会有王子比干

7、?”子路出去后,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说:“赐,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这是由于先生的理想太高尚了,因此天下才不能容纳您。先生您难道就不能把标准降低点吗?”孔子说:“赐,优秀的农民能种好庄稼,但不能保证就丰收;优秀的工匠能保证巧夺天工,但不能保证得到的人一定满意;君子能尽力使自己的追求趋于完善,能让它有条有理,一以贯之,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让世人接受。现在你不是千方百计地去修养提升自己的志向而只想获取世人的接纳,赐啊,你的志向可不够远大哟!”子贡出去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

8、,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步呢?”颜回说:“先生的理想太伟大了,因此天下才不能容纳您。尽管如此,先生您还是坚持推行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才更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一个人的理想学说不完美,是自己的耻辱;如果理想学说完美无缺而只是不能被人容纳,那就是当权者的羞耻了。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孔子一听称心地笑着说:“颜家的小子,可真有你的!假如你是个富翁,我情愿去给你当管家。”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报告情况,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这之后,孔子一行才摆脱了困境。【题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孔子的弟子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9、对他们的回答,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不少于200字)【答案示例】孔子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境界。子路认为困境是自身不足造成的,这不符合客观情况,表现出在认识真理方面的欠缺,也多少有些不自信。子贡能认识孔子学说的价值,却希望降低标准以适应客观环境,表现出在坚持真理方面的优柔。颜回则表现出认识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和昂扬的自豪感。子路浅,子贡懦,从不同方面为我提供了镜鉴,而颜回的睿智和人格令我敬佩,值得学习。孔子和弟子们面对的困窘,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语文“新课标”推行,也面对相当困难的状况。教学、备考和阅卷中的陈旧观念,利用手中的权力层层阻扰。

10、是“新课标”还不完善吗?那就应该改进;不然的话,我们就不应怀疑和妥协。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标”被陈旧观念阻挠,正体现着它的先进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新课标”被阻挠更能见出陈旧观念的偏狭和顽固,也更应坚定我们落实推进它的决心。借用颜回的话说: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阻挠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新课标”!【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用事,道周拂

11、衣归。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

12、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注】关:指山海关。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参考译文】黄

13、道周,福建人。家里贫困,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闻名。天启年间进入翰林院。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

14、,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

15、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黄道周上书说:“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十七年,

16、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兵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题目】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不少于200字)【答案再延伸示例】由黄道周的悲剧和坚持,我想到了“理智”和“理性”的分野。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说得对,他用的是“理智”的标准。的确,黄道周不识时务。你看,“魏忠贤用事”,多少人阿附,黄道周竟然“拂衣归”,权臣能不怀恨吗?皇帝要杀钱龙锡,他反对;皇帝信

17、任温体仁,他反对;皇帝启用杨嗣昌,他还反对:皇帝能不震怒吗?崇祯帝没有杀他已经是奇迹了,黄道周最终还是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黄道周的悲剧应验了崇祯皇帝“性偏执”的评价这是“不识时务”的悲剧,是不“理智”的悲剧。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说得也对,他用的是“理性”的标准。确实,黄道周坚持用客观实际评判政府行为,在他的心里,“理”大于“天”。能坚持这种操守,堪称“完人”黄道周“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坚持,正是孔孟倡导的“舍生取义”,是“理性”的坚持。崇祯皇帝要求臣民“理智”的标准,众多臣民“理智”的选择,带来了大明这汉民族最后一个王朝的覆灭;乾隆皇帝以“理性”评价臣民的标准,将

18、清王朝推向了鼎盛。这种“理性”与“理智”的抗争,持续古今。它既是忠义与奸佞的分野,也是烈士与叛徒的分野。1956年,马寅初校长在北京大学提出“新人口论”,1959年,彭德怀元帅在庐山质疑“三面红旗”,都是“理性”思考的成果,也都引起领袖震怒。在“顾全大局”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彭德怀元帅违心认错,向“理智”缴械;马寅初校长苦思一夜,决定坚守“理性”的阵地,不认错、不检讨。我们理解彭德怀元帅的苦衷,却更赞佩马寅初校长的坚守。“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离不开这种“理性”的启蒙;人类世界的和谐,也离不开这种“理性”的坚守。今天我们思考黄道周,意义也就在此。黄道周的悲剧,是中

19、华的耻辱;黄道周的坚持,是民族的骄傲。【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

20、,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

21、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参考译文】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他的祖先从晋昌迁到这里。唐邕从小聪明敏慧,有才干。起初任神武帝外兵曹直长,因为干练的办事才能受到赏识,被擢拔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帝去世时,事出仓猝,文宣帝指挥分派将士,以强力威势慑服四方,夜里把唐邕召去调配各方面事宜,片刻之间就已安排停当。文宣帝很倚重他。文宣帝连年出征塞外,唐邕必定陪同前往,专门掌管用兵机宜,接受事务敏捷快速。从军卒以上,他们的功绩缘由,无不熟悉,(文宣帝每一次询问),都能立即回答。有时在皇帝面前考察官员情况,唐邕也多不用拿名册,(凭记忆)唱名从来也没

22、出过差错。太昌七年,文宣帝在羊汾堤讲习武事,命唐邕为诸军总节度,又命他做了饮宴习射的监礼官。(这一天)文宣帝亲自拉着唐邕的手,带他来到太后跟前,坐在丞相斛律金的上位,对太后说:“唐邕(精明强干),一人可以抵得上一千人。”又另外赐给他彩缎钱帛。唐邕不仅办事干练明辨事理,而且善于揣摩皇上的心思,因此被委任的职权越来越大。文宣帝曾经对太后说:“唐邕(头脑清楚记忆力强),手上一面写着文书,嘴里处理着事务,耳朵还听着别人的报告,实在是奇才。”一天之中,赏赐给他六次东西。又曾解下自己穿的青鼠裘皮大衣赐给唐邕,说:“我的意思是与卿共御寒冷。”后来皇上又对他说:“高德正对你妄加非议,并且推荐主书郭敬(替代你)

23、,朕已经杀了他。你为国家操劳很多年了,本来想任命你做州牧,也曾经多次命杨遵彦另外找可以代替你的人,(但)像你这样的人实在找不到,所以就打消了(这念头)。”文宣帝有时斥责那些侍臣,说:“看你们的所作所为,连给唐邕做奴才都不合格。”唐邕就是如此受宠爱礼遇。唐邕后来被拜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晋阳。武成帝到武军驿时,因醉酒责怪虞候都督范洪,想要杀他。唐邕劝谏,认为如果不是饮酒施行死刑,就是诛杀全族别人也无所怨恨;假如实在有大罪,因酒后杀人,恐招来非议。范洪因此得免死罪。唐邕又因为士兵教练打猎,按照过去的惯例,每年十二个月,每月围猎三次,唐邕认为这样搞得人马疲困,就(奏明皇上)请求改为每月两次。皇帝听

24、从了他的建议。唐邕为政很严酷,但能压抑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不久被任命为中书监,仍旧任侍中,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武平初年,唐邕因判决案件徇私偏袒,被御史所弹劾,而被免官。很久以后,因为旧恩,又被任命为将军、开府,多次升迁至尚书令,封晋昌王。隋朝开皇初年去世。【题目】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答案示例】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一次是武成帝因醉要杀虞候都督范洪,唐邕谏言“因酒杀人,恐招横议”,范洪得以免死。另一次是认为军人田猎过于频繁,造成“疲弊”,请求减少,皇帝也听从了。这种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

25、方面是唐邕的进谏是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并且前一次通过对比,把道理说得透彻;后一次提出具体改进办法。皇帝能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是,唐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在皇帝那里平素就受信任,得宠爱,被重用。所以皇帝才会听信他的直言。这使我也有了两点认识。一点是“出以公心,胆气自豪”。例如,2000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支部书记的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另一点是“要求秋雨,先行春风”。例如,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灾害面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亲临一线指挥,排忧解难,获得了普遍的赞誉。这样取信于民,才能更好地执政治

26、国。两点合一,自会有为。【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疕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

27、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注】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雠:这里指售出、成交。直:价值,

28、价钱。【参考译文】宋清是长安西部药市上的药商,收购贮存上等药材。凡从山区水乡来就售药材的,都投奔他那里,宋清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付给优厚的报酬。长安的医生用宋清的药配上自己的药方,总能很快卖出去,大家都称赞宋清。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也都乐意去宋清那里求药,希望尽快治愈。宋清一律高兴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不带钱的人来了,也给好药。一年下来积累的欠账票据像山一样高,却从不上门去索取药钱。有些不认识的人从很远的地方送来赊购的票据,宋清也不拒绝,照样给好药。到了年终,估计有谁不能付药钱了,就把票据烧掉,不再提起这事。药市上的人认为他很怪,都讥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

29、德的人吧?”宋清听了这些议论后说:“我不过是为了追求利润用来养活老婆孩子罢了,并不是有什么道德,可是说我愚蠢荒唐也不对。”宋清经营药材四十年来,烧毁票据的有一百几十个人。(这些人后来有的富贵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当了连州跨郡的节度,他们俸禄多了,前来给宋清送礼的人,门前常络绎不绝。虽然欠账短期内不能偿还的人很多,并且背着药账死去的人有成百成千,也不影响宋清发财致富。宋清谋利的眼光放得远,放得远所以获利多,哪里像那些小商人呢?他们一次收不到现款,就变脸发怒,两次收不到现款,就咒骂你,仇恨你。那些人赚钱的方法,不也太小气了吗?我由此看到真正愚蠢荒唐的人是存在的。宋清确实是用这种经营方法赚了大钱,又

30、不随意而为,一贯坚持自己的做法,不半途而废,终于靠这发了财。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我观察现在与人交往的人,富贵了他就依附你,贫贱了他就弃你而去,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做的。唉!宋清,就是个商人,现在的社会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打算得到长远报答的人吗?如果幸而有近似宋清的人,那么普天下穷困无路,蒙受凌辱,而能够不至于死亡的人就很多了。柳先生说:“宋清身居闹市,却不搞小商人那

31、一套。然而在朝廷、在官府、在学校和乡里的那些自命为士大夫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搞小商人那一套而不罢休,真可悲呀!那么宋清就不仅仅是与一般商人不同了。”【题目】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答案再延伸示例】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在文章中有多处事例作佐证。例如,文中说宋清对那些没钱的购买者,也都给好药,欠条堆积如山,却始终不去

32、讨要。到年底,把那些无力还欠款的借条,干脆一把火烧掉。宋清经营药品四十年,欠条没有偿还的数以千计。可见他不计较眼前某一笔、几笔交易的亏损,是一种明确的理念,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药业不是经天纬地的大业,但也关系黎民健康,宋青如果不是目光远大,对从业责任有根本性的认识,无论如何不会在经商中不计小利。不计小利,正是宋清高远人生境界的反映。又例如,宋清只采购、经营品质上好的药材,对药农,给予特殊的尊重和优厚的回报。对长安的医生和病人,宋清从来有求必应,因此得到普遍信任与赞誉。宋清这种不计眼前小利的行为,带来了意想外的巨大收益。多年以来,被宋清焚烧掉欠条的受益者,有一百多人发达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管理

33、数州,收入优厚,他们纷纷报答馈赠宋清。宋清美名远扬,收益巨大。“吃小亏占大便宜”,不可以是人生的追求,却可以是不追求中顺理成章的果实。更重要的是,面对普遍赞誉和经济收益,宋清却没有半点狂妄。求助的人越多,他就做得越好。有的人遭遇困境,宋清对他们也绝不冷落,照样送给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重获重用,总会加倍地回报宋清。正因为宋清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变更,最终取得大富。宋清“取利远,远故大”的理念及其带来的结果,也促进了我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思考和领悟。例如与我们最切近的高考备考。如果我们把目标只放在眼前,就会盲目陷入题海,就会听信八卦传闻,就会热衷于投机押题。如果把目标放远,认识到高考不是人生的目标,只是

34、人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人生新的起点。我们就不会计较一次“模拟”考试的得失,不会追求左道旁门,就会把高考备考纳入自我素质提高的渠道,在素质提高的磨砺中,自然获得优秀成绩。把高考当作一次人生历练的挑战,一次自我充实的机遇,我们必然获得人生长远的收益。又例如,在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中,如果只追求眼前小利,可能就会忽略环保、安全;甚至制假贩假,危害社会和国家,甚或在时髦口号的掩护下,以售其奸。我们需要从全体人类、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坚持真正的低碳生产,才能在世界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蓝图上获得本企业的最大收益。在这方面,温家宝总理是我们的卓越榜样。在汶川、玉树地震、南方冰雪灾害、西南特大旱灾等等一系列严峻时刻,温总理总是脚踏实地,亲临一线,指挥抗灾。他努力做好每件具体事情,从不计较个人的劳累和名利。正因这种一贯坚持,温总理才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总理之所以能以一贯之,持之以恒,因为他心怀祖国和人民,从未让个人利益玷污心灵的圣殿。温总理赋诗明志:“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是啊,总理的高远追求,使国家民族长治久安,收益颇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