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9 赤壁赋 第一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174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9 赤壁赋 第一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9 赤壁赋 第一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9 赤壁赋 第一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9 赤壁赋 第一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9 赤壁赋 第一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 赤壁赋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二、背景介绍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

2、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美文赏析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四、相关链接1 念奴娇赤壁怀

3、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故国(12)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

4、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3有关 “赋”的文体简介: 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 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9 赤壁赋第一课时一、 学习目标1了

5、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2熟读课文,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重点难点: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2熟读课文,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二、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诵读方法指导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

6、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三、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壬戌( ) 桂棹( ) 余音袅袅( ) 幽壑( ) 嫠妇( ) 愀然( ) 山川相缪( ) 旌旗( )酾酒( ) 横槊( )舳舻千里( ) 扁舟( ) 匏樽( ) 无尽藏( ) 狼籍( ) 枕藉( )2填空(1)寄蜉蝣于天地, 。 (2) ,抱明月而长终。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

7、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整体感知 赤壁赋是享有盛誉的传世佳作,古人曾称颂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其意境高远,灵气飞动,才思横溢,文采斐然,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作品在艺术上的高品位,主要体现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是它成为传世名篇的原因之一。 课文展示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风格,又体现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精神和浪漫主义色调。它“以文为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它摆脱了堆砌典故、拘守声律的束缚,行文时句法自由,结构自由,韵律

8、也自由。句式上骈散兼行,用韵对偶,都在若有若无似与不似之间,于参差之中见整饬,且又选字精当,取譬贴切,文情并茂。学习本文,于体悟诗情哲理时,亦应花较多气力,用于品味揣摩语言。四、佳句摘抄五、课内探究1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内容结构表: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六、拓展迁移阅读迁移读背下面两首诗歌: 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七、作业 熟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