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素养检测(第一至第五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21浙江联考)2019年7月10日晚,土星运行到一年中的最佳观测位置,当天土星入夜即可见,日出前落下。下图1为当晚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位置示意图,图2为某学生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记录。完成1、2题。1.该日土星所处的轨道位置是()A.1处B.2处C.3处D.4处2.当晚,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组织的观测活动中,观察到的土星升起方位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大致经度分别是()A.东北升116EB.东南升118EC.东北升120ED.东南升122E【解析】1选A,2选B。第1题,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离太阳
2、近的是火星,从图中可以判断离太阳最近的是地球,依次是火星、土星、木星,图二显示晚上木星和土星同时出现在天空,木星和土星应同时位于地球的一侧,且是晚上零点左右,1处最可能。第2题,7月10日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当天土星入夜即可见,日出前落下,故土星升起方位与太阳落下方位相反,为东南方向。北京时间00:08土星位于正南方向,当地时间为0时,比北京时间晚8分钟,相差1地方时差4分钟,故为118E。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下列纬度中,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的是()A.40NB.50SC.40SD.60N4.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
3、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洋流性质D.地势高低5.冬季,北半球温带大陆东岸的西风较西岸()A.寒冷干燥B.温暖干燥C.寒冷湿润D.温暖湿润【解析】3选B,4选B,5选A。第3题,根据图例,实线表示南半球,虚线表示北半球。根据图中曲线及纬度,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是50S。第4题,根据所学的海陆分布知识,在50纬线附近,南北半球最明显的差异是海陆面积,海陆摩擦力大小不同,北半球陆地面积广摩擦力较大,风速较小,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摩擦力较小,风速较大。北半球高纬地区是海洋,西风分速较大,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为主,西风分速小。所以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纬度位
4、置、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影响小,不是主要因素。第5题,冬季,北半球温带大陆东岸的西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西岸的西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且有暖流影响,所以东岸的西风比西岸西风寒冷干燥。(2021安徽联考)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68题。1月4月7月10月全年甲地均温/13.211.36.38.110.2甲地降水/mm1613395092323 860乙地均温/4.89.216.112.211.1乙地降水/mm16484951401 2606.甲地降水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C.沿岸暖流增
5、温增湿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7.乙地7月气温高于甲地1月气温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B.甲地白昼时间长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8.乙地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B.暖流影响C.地形阻挡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解析】6选D,7选C,8选D。第6题,读表可知,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故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根据甲、乙两地纬度位置可知,两地均位于西风带,靠近海洋。乙地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甲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
6、。第7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和甲地1月都为所在半球的夏季,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差异不大;乙地主要受西风带影响,D项错误;乙地西部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西部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第8题,乙地的降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地形没有季节变化;中纬度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季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冬季大于夏季,冬季西风强盛,水汽更多,所以冬季降水多于夏季;冬季和夏季均受暖流影响,且暖流强弱受盛行西风强弱的影响。下图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A.西南季风B.中纬西风C.东北信风D.东南信风1
7、0.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域是()A.B.C.D.11.洋流对流经地区沿岸有()A.增温增湿作用B.降温减湿作用C.增温减湿作用D.降温增湿作用【解析】9选B,10选D,11选A。第9题,根据海陆轮廓,图示位于大西洋,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该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中纬西风。洋流形成与西南季风、东北信风、东南信风无关。第10题,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域是,是墨西哥湾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是单一暖流影响,没有世界大渔场。第11题,洋流是墨西哥湾暖流,对流经地区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下图示意某地质勘探队在局部区域实施钻探作业获得的资料。图中阴影部分是露天煤矿区。据此完成
8、12、13题。12.该区域的构造地貌是()A.背斜谷B.向斜谷C.背斜山D.向斜山13.图中开采露天煤矿的最佳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12选D,13选C。第12题,根据图中三处取样点钻孔海拔以及煤层距地表深度可分别求出三地的煤层海拔高度,得出结论为中部煤层海拔较低,两侧煤层海拔较高。该区域煤层的形成时间应大致相同,故该区域中部岩层年龄较新,两翼岩层年龄较老,地质构造为向斜。由等高线可知,该区域外部地貌为山地,因此构造地貌为向斜山。第13题,甲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露天采煤易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乙处位于山谷,若遇暴雨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丙处等高线稀疏,地势较缓,便于交通建
9、设,适合露天采煤;丁处无煤层分布。葫芦沟位于发源于祁连山脉的黑河上游,流域内海拔在2 9604 800 m之间,海拔跨度达1 840 m,自然带种类多样(由下至上依次为高寒草原带、高寒草甸带、河谷灌丛带、高寒灌丛带、沼泽草甸带、稀疏林地带、高山寒漠带、冰川带)。受全球变暖影响,葫芦沟流域冰川带退化严重。据此完成14、15题。14.葫芦沟流域自然带种类多样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垂直高差大B.降水量充沛C.纬度跨度大D.河谷热量充足15.葫芦沟流域冰川带退化,从长期分析可能会引发()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更大B.沼泽草甸积水严重C.稀疏林树木长势旺盛D.高寒荒漠面积扩大【解析】14选A,15选D。
10、第14题,“流域内海拔在2 9604 800 m,海拔跨度达1 840 m”“由下至上依次为高寒草原带、高寒草甸带、河谷灌丛带、高寒灌丛带、沼泽草甸带、稀疏林地带、高山寒漠带、冰川带”,表明葫芦沟流域地形垂直高差大,水热条件变化大,所以自然带种类多样。祁连山地处我国西北,为非季风区,降水量少。根据已知材料,无法判断纬度跨度的大小。该地的基带为“高寒草原带”,表明河谷热量不充足。第15题,随着冰川带的退化,夏季冰雪融水量会越来越少,河流的最高水位会越来越低,导致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更小。由于当地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随着冰雪融水量越来越少,会导致沼泽草甸积水也越来越少,稀疏林树木也会因为水分的减
11、少,长势变差,而高寒荒漠面积却可能扩大。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下图是沿北回归线所作的台湾地形剖面图。台湾山脉受板块挤压而形成,这里植被覆盖率高,树种丰富多样。(1)指出A处海底地形类型并说明其成因。(2)简述台湾岛河流水文特征。(3)说明台湾山脉东部多雨的原因。(4)分析台湾山脉树种丰富多样的原因。【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地位于海平面以下3 000多米,且起伏较大,判断为海沟,是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底部而成的沟状地貌。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从水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和流速等角度分析,台湾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有明显的季节
12、变化,故河流水量大,有明显的夏汛;纬度低,无结冰期;由材料可知台湾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地形以山地为主,流速快。第(3)题,台湾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来自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并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气温较高易引起气流上升形成对流雨;位于中低纬度西太平洋,夏末秋初多台风,形成台风雨。第(4)题,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是纬度和相对高度,台湾纬度较低,且台湾山脉海拔高,随海拔增高热量和湿度变化大,且台湾山脉东西两侧水分差异明显使自然带种类丰富多样。答案:(1)地形类型:海沟。成因: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俯冲。(2)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流速快(流
13、量东部大于西部)。(3)临海受海风影响(夏季风来自海洋),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温高气流上升(多对流雨,多台风雨)。(4)纬度低,相对高度大,垂直分异明显,水分充足(山脉东西方向存在水分差异,山脉南北方向存在热量差异)。17.(2021北京高二检测)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1)说出利马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原因。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017年3月,秘鲁受沿海“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遭受 20 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国多个省遭受暴雨袭击,造成许多地方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泥石流成灾。(2)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秘鲁连降暴雨的原因。(3)
14、简述秘鲁政府为减轻上述灾害可采取的应对措施。【解析】第(1)题,降水特征从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两方面描述,原因从影响降水的大气环流因素、地形及洋流因素分析;图示该地全年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100 mm;从其所处纬度可知,该地是东南信风带影响,利马地处安第斯山西侧,是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秘鲁寒流流经,有减湿作用。第(2)题,暴雨的形成是对流旺盛的结果;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西岸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海水蒸发旺盛,气流上升强烈,水汽凝结,导致连降暴雨。第(3)题,暴雨洪涝是气象灾害,减少暴雨洪涝从加强气象预报、工程措
15、施等方面提建议;工程措施:加固堤坝,加强植被保护,护坡固土,以减少暴雨的冲刷和洪涝的危害;该气象灾害与海水水温的变化关系大,一定要加强海水温度监测,做好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进行防灾宣传教育,完善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人口,积极开展灾后救援重建工作。答案:(1)全年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100 mm。利马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流经,有减湿作用。(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西岸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海水蒸发旺盛,气流上升强烈,水汽凝结,导致连降暴雨。(3)工程措施:加固堤坝,加强植被保护,护坡固土。非工程措施:加强海水温度监测,做好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进行防灾宣传教育,完善应急预案,及时
16、疏散人口,积极开展灾后救援重建工作。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速生杨树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根深叶茂,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种速生杨树,为我国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提供制作家具木材、建房材料、燃料和造纸原料等,对我国北方人们生产、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通常,每年4-5月份正是北方各地速生杨树开花时节,雌性杨树释放白絮,造成杨树花絮漫天飞舞,导致空气污染,并传播疾病,引起人们皮肤过敏,并诱发火灾,给人们的出行和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下图为速生杨树幼苗和成年杨树对比图片。(1)分析速生杨树生长对小区域内气候、土壤的影响。(2)分析20世纪60年代华北平原广泛引种速生杨树的原因。(
17、3)每年的4-5月份我国南方杨树花絮污染很轻,试分析原因。(4)面对杨树花絮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请从地方政府角度考虑可采取的可行性措施。【解析】第(1)题,森林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分析;对土壤的影响则应从对土壤表层和土壤较深层的对比来说明。第(2)题,20世纪60年代,华北平原广泛引种速生杨树的原因主要结合杨树生长习性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分析。第(3)题,春季我国南方地区杨絮污染较轻的主要原因应从树种数量和气候两个方面来分析。第(4)题,治理杨絮空气污染问题应从更换树种、选择性栽种、生物改良、增加洒水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对气候: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湿度;使气温日
18、较差、年较差变小。对土壤:杨树根系发达,吸收较深土壤中的养分;每年大量的枯枝落叶进入地表,增加了土壤表层的有机质。(2)杨树易成活,生长速度快,成材时间短,可满足生产、生活对木材的迫切需求;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3)南方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树种繁多,速生杨树较少;南方地区降水多,湿度大,杨絮难以浮起。(4)砍伐病残危杨树,原地补种当地其他树种;只栽种雄性杨树,不栽雌性杨树;采用生物措施,修剪生长茂盛的雌性杨树,降低飞絮总量;增加洒水次数,用水沾湿花絮,降低污染;加强林业科技投入,加快对杨树树种的改良等。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远古时代,
19、长江流域绝大部分被古地中海所覆盖,随着地壳不断运动,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陆地,古长江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约1.4亿年前,长江中游巫山山脉形成,古长江在其西侧流入四川盆地,在其东侧流入江汉盆地。后来,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距今300万年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巫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进一步加剧,东侧河流成功袭夺(分水岭两侧,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西侧,古长江东流而去,形成长江三峡雏形。第四纪,巫山山脉继续抬升,长江三峡峡谷(如图)最终形成。(1)指出古长江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自然条件。(2)从地貌、气候、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起对
20、古长江的影响。(3)说明巫山山脉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袭夺的过程。(4)推测长江三峡峡谷未来变宽的必要条件。【解析】第(1)题,古长江要注入古地中海,首先需要东高西低的地势条件;其次从材料信息“长江流域绝大部分被古地中海所覆盖”可知古地中海范围大,古长江距离古地中海较近;古长江能流入古地中海还需要有足够的水量条件。第(2)题,地形抬升与古长江的关系,一方面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格局,从而影响古长江流向发生变化,逐渐自西向东流;另一方面地形起伏加剧为峡谷地貌形成提供了条件,地形隆起导致落差加大,河流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地貌;由于抬升幅度较大,可能还会阻挡水汽形成地形雨,降水
21、增加,从而使古长江流量增加。第(3)题,巫山山脉相当于古长江东西两侧河流的分水岭,河流袭夺的起因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使两侧河流流向发生变化,巫山西侧古长江开始折向东流,随着地势抬升,东西两侧河流向源头侵蚀加强,最终东侧河流切穿了巫山山脉,成功袭夺西侧河流。第(4)题,峡谷是一种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在巫山山脉较大的落差条件下,流水向下侵蚀形成。长江三峡要在未来变宽,河流应该是以侧蚀为主。首先要保证巫山山脉地质条件相对稳定,无沧海桑田巨大变化,下切侵蚀减弱;其次,长江水量要比较稳定,保证营造峡谷地貌的流水侵蚀作用力不减弱,流水向河流两岸侵蚀作用保持或增强。答案:(1)地势东高西低;古地中海范围大,靠海近;水量条件能满足流程需要。(2)地形隆起使古长江落差加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峡谷地貌发育;隆起地形阻挡大洋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量;改变了区域东高西低的地形地势特征,使古长江流向发生改变,逐渐自西向东流。(3)青藏高原隆起,巫山西侧古长江水系开始折向东流,巫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强烈隆起,巫山西侧古长江流域地势整体抬升,两侧河流溯源侵蚀进一步加剧,最终东侧河流切穿山脉,成功袭夺西侧河流。(4)地质条件稳定,峡谷地貌基本格局不变;长江水量稳定,流水向河流两岸侵蚀作用保持或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