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黄金训练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立碑朱顺社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
2、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
3、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
4、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
5、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
6、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
7、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
8、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周局长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既能表现出她廉洁奉公的本色,也侧面表现了丈夫的一心为民,蕴含着对丈夫的一片深情。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经历有关;周局长忍痛拒绝则源于其以国计民生为重的党性原则。C.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
9、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告诉读者立碑不足为训,老百姓的口碑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D.小说时代色彩鲜明,驻村干部、扶贫护耕,奏出着时代的强音;小说传统气息浓郁,立碑颂德、感恩报恩,传达着百姓的心声;现代和传统相得益彰。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被拒绝,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普通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C.吴老汉的热心动情、快
10、言快语,吴亮亮的廉洁担当,无私奉献,周局长的朴素内敛、深明大义,三个人物互相映衬、虚实相生,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3.小说在结尾处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这样写却并不让人感到突兀,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总书记这一指示的。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
11、,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
12、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
13、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
14、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
15、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
16、非的人。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把屋门摔得山响”,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男人”对麻婶母女的不满情绪。B.女儿的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了“男人系
17、着围裙”高高兴兴做饭的原因,并将情节逐渐推向高潮。C.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D.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城里乡下刘平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
18、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咱努力。”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生活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每个月存5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
19、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棵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可好吃哩!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
20、,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隔三岔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
21、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老娘在厨房里正忙着做好吃的了。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翠玉应声道:“当然是城里人啦!”在城里安住下来后,焉瓜和翠玉打算要孩子了。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
22、门口那棵香椿树。(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瓜买房能跟妻子商量,卖老房子跟母亲商量。可见焉瓜做事能顾及家人意见,考虑家里感受,体贴又孝顺。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是因为他们向往城里的生活,而且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城里,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C.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吃”的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老娘做的家乡菜好吃,充满思乡情伓;第二次是指焉瓜一家成为城里人时老娘做的好吃的食物,渲染了喜庆气氛。D.“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翠玉的话里表明:她希望丈夫焉瓜少抽烟,以便早点攒够钱在城里买房子。2.下列对
23、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同时也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B.小说中围绕买房子卖房子使用了很多明确具体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又表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十分不易的生存处境。C.小说通过对老家“牵牛花、香椿树”等花草树木的描写,既表现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又反映出乡村的生活之趣。D.小说描写焉瓜两口子的对话并不多,却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住进新房后,焉瓜的问话里有着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而翠玉的回答则流露出幸福与满足。3.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香椿树”在情节方面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小说围
24、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白四爷说小说冯骥才天津人好武侠小说,写武林的高手大多扎在天津。有一人名气特别大;别人都是写小说,他说小说。他是白云飞,排行老四,人称白四爷。白四爷长得怪,大身子,四肢短,肚子圆,屁股低,脑袋大如斗;但脑子比脑袋还怪,过目不忘,思路快得离谱。他书看得不多,写得比看得多。最初也用笔写,可是笔杆跟不上脑子,就放下笔,改用嘴说。那时天津卫时兴办刊办报。报刊为了吸引人,就请名家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刊物每期一段,报纸每天一段。小说名家成了香饽饽,天
25、天给编辑逼着趴在桌上从早写到晩第二天再接着干。唯有白云飞活得舒服,不写只说,只用嘴巴不费力,要说他活得舒服,还不止如此呢白四爷好泡澡。他说,一天不泡,浑身是土,两天不泡,浑身长毛。他在劝业场隔壁的大澡堂子华清池有个单间甲排四号。他一年四季,除了大年三十和八月十五,天天在此,每天整一下午。他先在热水池子里泡足,然后光着身子,腰上裹一条大白毛巾,一掀甲排四号的门帘,进去往小床上一躺。澡堂子里的单间都是左右两张小床,中间一个小方柜子。他躺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给找他的人当椅子坐。他一躺下,小伙计便过来,搓泥,修脚,一通忙跟着,伙计端来各样小吃;酱油瓜子、话梅、和切成片儿水灵灵的青萝卜这些吃喝有热有凉有
26、甜有咸有脆有黏有硬有软;这种活法,就是市井里的神仙。一天,门帘一撩进来一人,戴着眼镜,是报馆编辑。他往白四爷对面的小床上一坐,拿出纸笔说:“白四爷,明儿咱没稿子登了,您今儿得给我们说上一段,两段更好。”“你哪个报?”“庸报啊。我天天来,您怎么不记得?”“天天七八个报馆杂志找我,没前没后叫我说哪段我就说哪段,哪能都记得?我没把你们的故事说混了,就算不错。”“四爷,您是嘛脑子,同时说七八部小说。不仅天津没第二人,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人!”白四爷听了高兴,来了神儿,便说:“我在贵报连载是哪一部?把前边一段念给我听听。”戴眼镜编辑笑道:“四爷,您在我们报上连载的是武当争雄记。我给您带来今天的报了,您听着,
27、这段是人摸到窗前,伸出舌头一舔窗纸,悄无声息地把窗纸舔了个洞,一根细竹管子便伸了进来。这人用嘴一吹竹管外边那头,里边这头就冒出一缕青烟,这就是要人命的迷魂药鸡鸣五更返魂香!”编辑念到这里停住,说道,“您上一段就停在这里。”“好,咱说来就来了!你记”白四爷像抽一口大烟,来了精神。他一张嘴就把前边的故事接上,“窗外那人把迷魂香吹进屋内,半天没见动静。他凑上耳朵听,屋里只有鼾声,这便抽出腰刀轻轻撬开窗户,飞身落入屋中。”四爷说到这儿,眼睛四处溜溜地看了两眼,似乎在找下边的词儿。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接下来说,“这人手下极是利索,身子一翻,左右两刀,分别砍在左右两张床上,发出
28、啪啪清脆的两声,他忽觉声音不对,定睛一看,床上没人。人呢?他心想不好,未及再看,两条人影忽然由天而降原来谢虎和廖含英早就伏身在房梁之上。不容这贼人反应过来,他俩已飞落下来,三下两下用绳子捆了,点灯一瞧,同声惊呼:怎么是你?”四爷停住了。这戴眼镜编辑说:“我还没听够呢,四爷,您接着往下说呀!”“行了,够五百字了。扣子也留下来了,不是说好每天五百字吗?”白四爷笑着说道,你看,人家369画报的老秦已站这儿等半天了。”庸报编辑赶忙撤走。白四爷未等老秦开口,便笑道:“我在你们那里连载的是花面侠吧。我记得上次说到,花面侠正在山间野店要了一大盘子红烧豹肉,对吗?”老秦说:“四爷好记性!您兵分八路,竟然一路不
29、乱,您是奇人!”此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的开头说了出来:“忽然她手一抖,咔嚓一声,只见两根筷子中间不是那块豹肉,而是一柄六七寸、银光耀眼、两面开口的飞刀!”“好!”老秦大叫,“这开头太漂亮了!神来之笔!四爷说来就来,满脑袋奇思妙想啊!”老秦是报业老江湖,懂得给写东西的人煽风点火,撩动兴致。他这一捧,白四爷上了劲,大江决堤般说了下来。不知不觉间,老秦身边又坐了一高一矮两位,也是来要稿的编辑。真叫人不明白,他这些小说哪儿来的?没见过他苦思冥想,咬着笔杆,愁眉苦脸,也从不把自己关在书斋硬憋自己。泡澡、搓背、喝茶、嗑着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
30、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而且是几个不同故事的长篇同时干。他口才好,记下来便是文章,完全用不着编辑加工润色。编辑们你来我往,要哪段他说哪段。他脑袋里这些故事就像天津的电车,红黄蓝绿白花紫七个牌七条线,各走各的,绝不撞车,也没人上错车。白四爷红了三十年。所有连载的书都由有正书局印行,发行量津门第一,北边卖到黑龙江,南边远到香港。直到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一年后去了湖北老家养伤养老。于是,原先有一种说法重新冒了出来:他一离开澡堂小说就没了。不管闲话怎么说,打开他的小说一看,还得服人家。(选自俗世奇人,有删
31、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作者从知名度大和写作方式的奇特两个方面介绍了主人公白四爷,行文简洁,入题快。B白四爷说小说时,身边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如澡房内的两张床手指间夹着的萝卜片等。C从白四爷与两个编辑对话后的反应看,白四爷喜欢听奉承话,而且这些奉承能激发他说小说的兴致和灵感。D小说最后一句话说明,澡堂的独特环境对白四爷说小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澡堂成就了他高质量的创作。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白四爷的肖像描写,扣着“奇人”落笔,突出他的长相之“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B作品详略有致,戴眼镜的编辑、
32、老秦是详写,其他编辑则一笔带过,这都从侧面烘托了白四爷说小说的功夫。C戴眼镜的编辑和老秦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这样写使小说情节跌宕多姿,内涵更加丰富。D小说语言幽默诙谐通俗,又有一点江湖气市井气,读来像听评书、听相声,这与说武侠的白四爷形象是相吻合的。3.“白四爷”的“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4.闲笔,是指文学作品中非主线情节的文字。本文有关白四爷“泡澡”的描写也是闲笔,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B3.女人的年龄和装扮和吴亮亮的年龄、品格相符;对王家滩的熟悉和对王家滩人的关心与丈夫工作经历相符;由“一声叹息”到“眼含泪水”“话语哽
33、咽”“泣不成声”和丈夫牺牲相符。4.通过塑造干群形象为时代画像。小说塑造了以吴亮亮、周局长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形象;塑造了以王老汉为代表新时期村民形象,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人物思想品质为时代明德。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解析:1.主人公和主旨理解均有偏差。2.暗示情节属于过度解读景物作用。“苍凉”底色理解不当。3.依据原文“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女人的年龄和装扮和吴亮亮的年龄、
34、品格相符;依据原文“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对王家滩的熟悉和对王家滩人的关心与丈夫工作经历相符;依据原文“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女人话语哽咽”“女人泣不成声”,由“一声叹息”到“眼含泪水”“话语哽咽”“泣不成声”和丈夫牺牲相符。4.“为时代画像”:本篇文章围绕王老汉为吴亮亮立碑,却遭到了吴亮亮的妻子周局长的反对展开来写,因此该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吴亮亮和周局长所代表的的干部群体和王老汉代表的新时代村民。吴亮亮和周局长是新时代
35、的基层干部,王老汉是新时代的村民代表,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为时代立传”:文章中“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知,文章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时代明德”:从文章中吴亮亮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来让村民致富,奔小康:周局长“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可知,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而通过王老汉“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
36、”可知,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2.答案:1.D2.A3.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4.具体分析: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
37、释然。解析:1.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的说法不妥。B项“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说法不妥。C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的说法不妥。2.“表现了男人对麻婶母女的不满情绪”的说法不妥。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时,根据重点语句分析即可。根据原文第段“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第段“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可知,马兰花知道麻婶生病之后,对麻婶非常挂念,还主动买水果去医院看望体现出她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根据原文第段可知,马兰花体谅麻婶女儿伤心,没有提钱的事情,之后面对丈夫的多次埋怨,她也只是
38、忍受。体现出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根据原文第段、第段和第段可知,马兰花面对丈夫的一再埋怨常常会据理力争,她虽然生活艰苦,但绝不会因为钱伤害和麻婶之间的情义,体现出她做人很有原则。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对重点故事情节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第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可知,这是小说第一次写马兰花流泪,但她是强忍着泪水,她的做法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反而遭受了丈夫的指责,这是马兰花受到委屈之后的隐忍;根据原文第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可知
39、,这是小说第二次写马兰花流泪,丈夫对于六百块钱的事耿耿于怀,总拿这件事说事,马兰花终于受不了丈夫的斤斤计较和不明事理,含着眼泪愤怒地反驳了丈夫;根据原文第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可知,马兰花的第三次流泪是读完麻婶女儿寄给自己的信以后,知道麻婶始终记得六百块钱的事,勾起了她对麻婶的回忆,对麻婶的过世感到惋惜。她还体会到了麻婶女儿的通情达理,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马兰花的丈夫读过信后也用自己的方式反思了错误,马兰花的泪水里还包含着对丈夫终于不再埋怨的释然。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3.答案:1.A2.D3.推动情节发展。写“香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为后文买房人喜欢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了伏
40、笔。使小说结尾留有余味,充满想象的空间。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常常思念着“香椿树”,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4.人物塑造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便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勤劳、淳朴、向往城里生活的形象;易于反映焉瓜从“乡下人”到“城市人”身份转换过程的艰难和不易。主旨揭示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更自然地写出了“乡下人”对“城里人”取舍的不理解,突出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追求。解析:1.老娘其实舍不得卖掉老房子,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焉瓜去跟老娘商量时,已有卖掉老房子的决心,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娘的感受和需求。选项中的表述有违事实。2.“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理解错误。
41、3.依据原文“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棵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可好吃哩!”,展开故事情节。交代故事发生地,突出“香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依据原文“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推动情节发展。正是因为“对小院子很满意”,也正是因为“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为后文买房人喜欢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了伏笔。依据原文“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使小说结尾留有余味,充满想象的空
42、间。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城里人,但城里人却甘愿成为乡下人,就像常常思念着“香椿树”,焉瓜怎么也想不通这些问题,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4.在人物塑造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也就是焉瓜为故事主人公,这样叙述描写,便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形象,通过对焉瓜及家人的记叙刻画,能够突出他们的勤劳、淳朴,以及他们对城里生活的向往。在故事情节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整个故事以蔫瓜的梦想开篇,想买房成为城里人,以卖房买房为过程,只好把乡下的房子卖了来买城里的房,以他圆梦作结,就好像看到焉瓜一路艰辛,一路波折,易于反映焉瓜从“乡下人”到“城市人”身份转换的全过程,也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
43、艰难和不易,同样感受他们的不解和困惑。在思想主旨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能够很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乡下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为此所做出艰辛的努力和割舍,自然就能突出“乡下人”对“城里人”取舍的不理解,两种人身份的互换,他们的截然不同的选择,更加突出“乡下人”对“城里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追求。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作者以敏锐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现代生活画卷的同时,也暗含着对农民工的选择和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底层农民工境遇的深切思考。4.答案:1.D2.C3.长相“奇”,长得怪异;脑子“奇”,过目不忘,思路敏捷;作法“奇”,澡堂里泡澡、说小说。4.不能。澡堂是白四爷说小说的特定环境
44、,白四爷的小说都是在澡堂里泡出来的,只有“泡了澡”才能“说小说”,“泡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泡澡”有利于突显“白四爷”的“奇人”形象,不同于其他作家苦思冥想,关在书斋硬憋自己,“白四爷”泡澡便能出口成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澡堂的独特环境对白四爷说小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澡堂成就了他高质量的创作”错误。最后一句话的重点在“不管闲话怎么说,打开他的小说一看,还得服人家”,主要说明对白四爷的佩服。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C.“戴眼镜的编辑和老秦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这样写使小说情节跌
45、宕多姿”错误。文中并不能明显看出二者不同的性格特点,更谈不上有强烈对比,情节上比较舒缓,谈不上什么“跌宕多姿”,只能使文章情节内容更丰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3.文中“白四爷长得怪,大身子,四肢短,肚子圆,屁股低,脑袋大如斗”,这是他的长相,可以概括为:长相“奇”,长得怪异。文中说“但脑子比脑袋还怪,过目不忘,思路快得离谱”,可以概括为:脑子“奇”,过目不忘,思路敏捷。文中说“可是笔杆跟不上脑子,就放下笔,改用嘴说”,再根据后文他在澡堂子说小说的奇怪行为,可以概括为:作法“奇”,澡堂里泡澡、说小说。4.从环境角度来说,文中说“泡澡、搓背、喝茶、嗑着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直到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可见,澡堂是白四爷说小说的特定环境。如果没有“泡澡”的情节就无从有“澡堂”,也就不会有“说小说”的内容。从情节方面来说,“泡澡”之后才能“说小说”,有了“泡澡”才有“说小说”的情节,“这些吃喝有热有凉有甜有咸有脆有黏有硬有软;这种活法,就是市井里的神仙”,澡泡舒服了,小说才说得好,这样就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说,“泡澡”之后“说小说”是白四爷的奇特做法,与那些在书斋里硬憋自己的作家形成对比,突出了其“奇人”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