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二政治暑假作业: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735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二政治暑假作业: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二政治暑假作业: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二政治暑假作业: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二政治暑假作业: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二政治暑假作业: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高二政治暑假作业: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判断改错1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对待传统文化就是继承。( )3对待外来文化就是排斥。( )4传统文化是包袱而不是财富。( )5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 )二、选择题1(2010福建卷)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

2、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2(2010江苏卷)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是道德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 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2010江苏卷)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 B、 C、 D、4(2010北京卷)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

3、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A. B. C. D.5(2010山东卷)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6(2010江苏卷)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

4、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7羊是广州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仙羊赠穗的美丽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广州亚运会创作的吉祥物“满满”,便采用了“羊”和“穗”这个能给大家带来幸运的吉祥之物,羊手里握着谷穗将神话故事再次重现在人们面前。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继承性 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途径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A B C D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

5、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习俗 海峡两岸同根同种,血脉相通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同 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相同A B C D9福建省首个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于2010年1月24日起在武夷山上演。回答印象大红袍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象大红袍的成功主要在于A广泛运用了大众传媒手段 B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C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化资源 D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0(2009广东卷) “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

6、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1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2“清明祭祖”烧纸钱,是古人留下的方式,2009年清明节期间一些地区普遍鲜花祭祖、植树祭祖,为山野增添了一片新绿。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更应该: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13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

7、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14“端午节”这一天,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国外的华人家庭,都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C.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产生积极影响D.传统习俗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15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A B C D.文化

8、生活第四课一、判断改错1解析: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传统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要发扬。继承,并不是全盘接受。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因此,题目观点把继承与发展分为先后,是错误的。2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三点:继承(取其精华)、批判(去其糟粕)、创新(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3解析:对待外来文化

9、的正确态度是三点:吸收(取其精华)、批判(去其糟粕)、创新(洋为中用)。对待外来文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4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展。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而全盘速写、全部抛弃。5解析: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归结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取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二、选择题1【解析】D 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解读材料,抓住中心和关键词。题干关键词在于两句话:独树一帜和汲取

10、精华。综合之,说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AC二项本身都正确,但只说明第一层意思,B项则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涉及考点包括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作用。旨在通过一道典型的地方特色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解析】A 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B表达片面;C、D与题目无关。3【解析】D 本题考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4【解析】C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错误, 正确。技术是文化的具体内涵之一,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排除,答案选

11、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考查学生理解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调用相关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5【解析】A 抓题目要求中的“共同”, “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都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但前者不是传统文化,排除C,两者是文化传播的创新方式,但前者推动的不是经典文化,排除D;A与B比较,A更合适,体现出两种活动的共同性。6【解析】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题干表明了这一点。B说法片面;CD项与题意无关。7【解析】D 材料关键句“仙羊赠穗的美丽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说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入选;羊是广州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入选。与题干不符。8C 9D 10C 11D 12D 13B 14A 15【解析】B 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及教育对文化的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的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故的说法错误;排除含的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