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626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水平1、2限时15分钟分值 30分战报得分_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是唯物主义思想。 ()提示:明夷待访录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著作,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著作批判君主专制,这也是梁启超受益最深的思想,而非唯物主义思想,因此本题题干表述错误。3.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体现了鲜明的反帝爱国性质。 ()4.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涉及割地、赔款等条款,严重侵犯中国主权。 ()提

2、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都涉及割地、赔款等条款,但是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故错误。5.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辛丑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提示: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题干表述错误。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戊戌维新运动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此事发生的最主要的历史背景是()A.日本逼签马关条约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解析】

3、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故选A;B、C都发生在“公车上书”后,D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2.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A.促进了国民觉醒 B.推翻了专制制度C.挽救了民族危亡 D.实现了主权在民【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国民的觉醒,A正确;B是辛亥革命的成就,排除;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排除C;百日维新并未实现主权在民,真正实现主权在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

4、拓展延伸】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题组二义和团运动3.下面是晚清周振汉(周汉)刊印的一幅反“洋教”的漫画,这一漫画反映了 ()A.漫画是反侵略宣传的主要形式B.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矛盾尖锐C.佛道团体成为反帝运动主力D.知识阶层对西学的理性认识【解析】选B。漫画中的“释”指的是佛教,“道”指的是道教,漫画信息体现了近代道教、佛教反“洋教”的斗争。这说明在民族危机下,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极为尖锐,故B正确;

5、材料体现不出漫画是反侵略宣传的主要形式,故A错误;一幅漫画不能说明佛道团体成为反帝运动主力,故C错误;由漫画信息“释道治鬼图”可知,这不是对西学的理性认识,故D错误。4.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和外来文明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目的和结果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朽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扶清灭洋”既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也是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更体现了农民阶级较低的认识水平与斗争水平,不能正确区别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因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故A正确。5.中国没有完

6、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B.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D.列强侵华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解析】选B。近代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使得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B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C不是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原因,排除;D歪曲了列强侵华的本质,排除。题组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B.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C.拆毁京津沿线炮台D.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

7、线驻兵【解析】选B。由关键信息“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可知,B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7.(2021滨州高一检测)标志着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工具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故D正确。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A

8、、B、C错误。三、非选择题(共11分)题组四民族危机的加深8.材料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选材料中的任意两个史实加以简要说明。 (要求:主题鲜明,逻辑正确,史论结合,11分)【解析】观察材料可知是近代四次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确定主题: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过程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设问要求,回顾所学知识,任意写出两次侵略战争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影响即可。答案: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过程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

9、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水平2、3限时30分钟分值 50分战报得分_一、选择题(共13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2021遂宁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出版了许多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书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大力推动这类书籍在中国的发行。康、梁等人的主要意图在于 ()A.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 B.反思军事战略的失误C.学习日本的建军策略 D.构建维新变法的理论【解析】选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在救亡图存这一主题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大力推动日本研究甲午中日战争

10、的书籍在中国发行,其主要意图是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以实现救亡图存,A正确;反思军事战略的失误、学习日本的建军策略并非康、梁等人的主要意图,排除B、C;维新变法的理论应该体现在维新人士的著作中,而题干中涉及的著作是日本出版,显然不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著,排除D。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康有为此举意在()A.树立孔子的权威 B.塑造孔子为改革先师C.利用宗教反封建 D.借传统权威宣扬变法【解析】选D。康有为说孔子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扬自己的变法主张,D

11、正确;孔子的权威一直都在,排除A;B只是借口而非主观意图,排除;康有为并未借用宗教力量,排除C。【深化点拨】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利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解析】选B。戊戌变法触及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派的利

12、益,所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故B正确;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A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排除。4.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这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 ()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解析】选D。根据“点燃了”“召唤着”可知,这里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D正确;维新变法的背景指的是民族危机加重、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与题干无关,排除A;维新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题干中未提及,排除B;题干中没有具体的举措,说明描述的不是内容,排除C。5.(2021沈阳

13、高一检测)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的社论中指出:“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这里的“中国人民运动”是指 ()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1900年6月”“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中国人民运动”是指1899年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故D正确;禁烟运动是在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在1851年,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90年代,故A、B、C错误。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国侵略者B.向西方学习C.反抗封建压迫D.维护清朝统治【解析】选A。

14、图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图二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图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义和团运动。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反抗外国侵略者,故A正确。7.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制华”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西方列强的矛盾激化【解析】选B。由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制华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

15、计划,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故选B。8.(2021石家庄高一检测)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甲乙A鸦片战争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B第二次鸦片战争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为通商口岸,A正确;革命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在20世纪初,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D错误。9.在老百姓眼里,“康党”

16、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直接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故选B。10.(金榜原创题)有学者认为,“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实则是那些曾在清廷与太平天国之间选择了前者的疆臣这次却在清廷与列强之间选择了中立所致。“中立”表明 ()A.外来侵略威胁清朝统治B.清朝

17、君主专制面临着危机C.清政府统治力严重下降D.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解析】选C。东南地方大员在中央和列强之间保持中立,说明清朝中央权威下降,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不属于君主专制范畴,排除B;“中立”不等于“对立”,排除D。【拓展延伸】东南互保是指东南地方督抚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达成的协议,体现了清政府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和地方割据化倾向。11.某同学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归纳为图中所示的三个特点,该条约是()1.勒索巨额赔款2.取缔反帝组织3.列强获得在华驻兵权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

18、“勒索巨额赔款”“取缔反帝组织”“列强获得在华驻兵权”等信息可知,该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故D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均没有使列强获得在华驻兵权,故A、B、C错误。12.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B.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C.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D.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 ,故C正确;A属于“赔偿性”措

19、施,错误;B、D属于“惩罚性”措施,错误。 13.1901年5月7日,赫德在给英国政府电报中说参加讨论的十几位代表们各有一套赔款方案,这就使谈判工作拖延不决了。材料反映当时列强 ()A.将开始对华资本输出B.已签订辛丑条约C.力图使本国利益最大化D.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选C。1901年正是签订辛丑条约时期,十几位代表关于赔款意见不一,说明当时列强力图使本国利益最大化,故C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材料中提及谈判工作拖延不决,说明当时尚未签订条约,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2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10分

21、)(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列强侵华的进程,并分析其呈现的趋势。(14分)【解析】第(1)题同:由材料“贸易通商无碍”“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可知,二者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由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可知,二者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由材料“贸易通商无碍”“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二者在经济侵略方式上存在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第(2)题进程:结合所学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不断深化方面进行归纳说明。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

22、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趋势:从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说明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是逐步扩大的;其次,对比材料一、二的经济侵略方式和材料三“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必须立即弹压惩办”的描述可知,列强侵华逐步从以经济侵略为主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制华”。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在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进程: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

23、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制华”。水平1至4限时10分钟分值 15分战报得分_1.(3分)(社会情境)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以一批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在战争状态尚未结束的时候,就自行设法深入华北战区,以救助战争难民,特别是流落在当地的南方人士。这表明 ()A.清政府注重难民救助问题 B.跨区域救济具有自发性的特点C.清末的社会救济趋于完善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日益发展【解析】选B。根据材料“以一批江南绅商

24、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就自行设法深入华北战区,以救助战争难民”体现的是地方精英跨区域救济的自发性,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自发救助,而非政府行为,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救济制度,C排除;D与题目无关,排除。2.(12分)(开放式命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有沉沦有上升,即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深渊也应该有一个谷底,从而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谷底说”。我认为这个“谷底”应该移至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到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失败,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摘编自张华腾关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及其发展轨迹的认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的观点。(

25、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提出了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谷底”的观点,张华腾认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谷底,原因可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另外学生也可以不同意材料的观点,另外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认为是抗战时期,加以分析论证即可。答案:示例:近代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谷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说明“中

26、体西用”思想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战后列强大量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此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维新变法”被镇压,说明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独立的希望破灭;义和团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目标,表明清政府已经无力领导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统治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陷入“谷底”。微点拨(1)素养考查:体现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江南绅商深入华北战区,体现自发地跨区域救助灾民。(2)关键信息:“以一批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自行设法深入华北战区,以救助战争难民”,体现自发性。微点拨(1)非选择性试题选材特点:呈现小型化倾向。(2)设问方式:体现新高考开放式命题特点。(3)解题思路:发现问题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分析问题提出明确观点,并运用史实论证观点。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