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614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三国代替东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的倒退。()提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2.东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使南方经济水平赶上北方。()提示: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3.“十六国”时期是指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

2、权。()提示:东晋时,“十六国”除包括北方最主要的15个政权,还包括西南地区的成汉。4.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5.魏晋时期政权频繁更替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衰弱。()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三国与西晋1.(2021泰安高一检测)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B.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C.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国当中魏国势力相对更强大一些

3、,B正确;蜀国与吴国加强了联合,而不是魏国,A错误;蜀国没有控制吴国,两者是结盟关系,C错误;曹魏政权是曹丕建立的,D错误。2.下列朝代曾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的是()秦朝西汉西晋东晋隋朝A.B.C.D.【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争战局面,统一中国;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了统一,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拓展延伸】西晋短暂统一及快速灭亡的原因短暂统一的原因:(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

4、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快速灭亡的原因:(1)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奢侈之风盛行;(2)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内乱,耗竭西晋国力;(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题组二东晋与南朝3.(2021北京高一检测)公元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A. 实现了短暂的统一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南方经济超越北方D. 高门士族执掌朝政【解析】选D。东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垄断重要官职,执掌朝政,故D正确;东晋是南方的政权,北方还有与东晋并列的十六国,故A错误;清朝军机处

5、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B错误;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超越北方,C错误。4.江苏省文物局要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吴蜀东晋西晋南朝宋、齐、梁、陈A. B. C. D.【解析】选D。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故选D。题组三十六国与北朝5.“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B.奠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C.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D.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

6、统治【解析】选D。分析题文的“公元383年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打败了前秦,稳固了东晋统治。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与秦灭六国有关,垓下之战奠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D。6.(2021潍坊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代表的朝代是()A.北齐、隋朝B.北周、西晋C.北周、隋朝D.北齐、唐朝【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是北齐,是北周。南方的齐被梁取代,是梁朝。最终隋朝统一了全国,是隋朝。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7.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

7、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A.商鞅变法B.光武中兴C.孝文帝改革D.颁推恩令【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打下基础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C正确;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创造了条件,光武中兴、颁推恩令都是在国家统一状态下的史实,A、B、D不符合题意。三、非选择题(共11分)题组四北魏孝文帝改革8.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问题。材料一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贺赖贺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

8、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1)材料一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7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学汉语两项措施。第(2)题依据材料二信息“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答案:(1)改汉姓;学汉语。(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一、选

9、择题(共13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解析】选D。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选D。2.(2021年广东适应性测试)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10、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解析】选D。据材料“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知,中原王朝政策的改变,使得少数民族得以内迁、聚居,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与中原人民的交融,促进北方民族的交融,故D正确;这种做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患危机,从而有利于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故A、B错误;这一做法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故C错误。3.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分别代表的朝代是()A.西晋、北周、北魏B.西晋、北魏、北周C.北魏、西晋、北周D.北魏、北周、西晋【解析

11、】选B。结合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完成统一,是西晋,北魏结束了北方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是北魏,北周灭了北齐,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统一了全国,是北周,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4.魏晋时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解析】选A。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上崇尚奢华,故A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B、C、D不符合题意。【拓展延伸】门阀政治魏晋时期实

12、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方面,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5.(2021天津高一检测)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

13、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上层士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世家大族等地方豪强掌控朝政对国家政治构成影响,形成门阀政治的代表,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仅是东晋门阀政治,不能推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故B错误;依所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才开始以考试为标准,而非魏晋时期,故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治,而不是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故D错误。6.(20

14、21潍坊高一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解析】选D。材料“大量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地方拥有私人武装,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重要因素,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7.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南方社会相

15、对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解析】选B。题干中的宋书和南朝说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覆衣天下”说明江南农耕经济发展,而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北民南迁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工具技术,导致南方生产力迅速提高,故选B;社会相对安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原因,排除A、C;政府重视是原因之一,排除D。8.(2021滨州高一检测)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孝文帝旨在说明()A.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B.徙居

16、平城的必要性C.移风易俗的必要性 D.文武兼治的必要性【解析】选A。材料“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体现的是孝文帝强调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主要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9.(2021大连高一检测)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解析】选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这一措施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故选A;鲜卑和汉族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不同,仅仅改

17、为汉姓并不能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不能改鲜卑人为汉人,更不能消灭鲜卑族的陋习,排除B、C、D。10.“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但考古发现,随着鲜卑族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D符合题意;A、B、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11.(20

18、21北京高一检测)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 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A. B. C. D.【解析】选B。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民族交融,正确,故选B;北魏实行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错误,排除A、C、D。12.(2021北京高一检测)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南北统一【解析】选B。

19、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交融。因此,本题中这组生动反映当时汉人胡食生活习俗的图片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B正确。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立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解析】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南下,出现民族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故D符合题意;繁荣开放、文化停滞和中外交流不符合此时期的时代主流特征,排除A、B、C。二、非选择题

20、(共2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摘

21、自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12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根据材料一“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第(2)题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

22、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第二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答案:(1)情形:北方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1.(3分)(学习情境)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

23、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洛阳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B.北魏严格控制商业发展C.北魏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D.国家统一促进商业繁荣【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北魏洛阳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说明北魏对外贸易获得发展,C正确;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洛阳城以经济功能为主,A错误;材料体现了北魏对商业进行管理,但无法得出北魏严格控制商业发展,B错误;北魏不是大一统的王朝,并未实现国家统一,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2.(12分)(开放式命题)“宾阳中洞” 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

24、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思考:结合所学知识,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解析】本题要为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写解说词,就必须把其来龙去脉说清楚。因此在写解说词时,可以从建设的时间、原因、过程、体现的特点、产生的影响、

25、包含的文化信息等角度进行概括整理。其中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则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答案: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的洛阳,是宣武帝为其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衣袖宽大,面目表情慈祥。宾阳中洞造像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旧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宾阳中洞造像即是当时北魏改变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宾阳中洞的开凿,有利于洛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当时的文化认同和北魏统治的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及北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微点拨(1)素养考查:体现史料实证。(2)关键信息:洛阳城设市情况、市的开闭、对市的管理、城内各地商人云集。其中题干关键句是“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这句话折射出北魏对外贸易的发展。微点拨解说词类开放性试题(1)选材特点:解说对象涵盖会议、参观、旅游景观、绘画或照片、博物馆、建筑物、出土文物等,主要是对解说对象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2)解题思路:可从被解说对象的时间、原因、过程、体现的特点、历史地位、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解说。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