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2019届高三语文 古诗文默写 师说、劝学(无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6376 上传时间:2025-10-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9届高三语文 古诗文默写 师说、劝学(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省2019届高三语文 古诗文默写 师说、劝学(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北省2019届高三语文 古诗文默写 师说、劝学(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北省2019届高三语文 古诗文默写 师说、劝学(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必背课文 师说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_,_”。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4.韩愈师说中的“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_,_”。7.韩愈的师说中,作

2、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_,_”。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_,_”。11.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_,_”。1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这

3、样反差极大的结果:“_,_”。1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_,_”。1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高中必背课文14篇之劝学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

4、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4.荀子的劝学中,“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5.荀子的劝学中,“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6.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7.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这一做人的道理。8.荀子的劝学中,“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9.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10.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11.荀子的劝学中,“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12.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这一例作了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