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349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作业(八)一、选择题1相传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的牟子理惑论序称:“厌世之前,牟子以儒学而非道教;速及厌世,又合佛道而抗儒学。至于魏晋,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玄学名士每与名僧高道抗论寺中。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据此可以推知,魏晋时期()A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斗争激烈C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正统地位解析依据材料“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来看,魏晋时期儒佛道三教形成了合流的局面,故答案为A项。B项依据材料“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魏晋时期既

2、与中国本土文化激烈斗争又相互融合,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汉时期已经完成构建,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答案A2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皇室与其同姓,故从李渊始,皇帝便以老子后裔自居。武德八年(625年),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崇道政策。其目的是()A促使儒释道三教合一 B引导人们安于现状C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 D借助神权巩固皇权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治国思想。从材料信息看,唐朝之所以尊崇老子,是因为唐朝皇室和老子同姓,由此唐朝皇室借助老子崇道政策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即借助神权巩固皇权,故选D项。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不能促使三教合一,排除A项;唐朝

3、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不是引导人们安于现状,也不是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排除B、C两项。答案D3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解析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政策,排除;C项,儒学自汉朝确立为正统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与“隋代”不符,排除;D项,“开始”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排除。答

4、案B4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A印刷术的普及 B市民文化的兴起C道教的正统化 D书法艺术的发展解析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答案D5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所示字帖的解读错误的是()王羲之书丧乱帖A该字体开始盛行于晋代,既

5、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B作者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C问世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D创作背景为儒学独尊确立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王羲之的行书,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魏晋时期,儒学独尊确立是在西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丧乱帖属于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A正确,不符合题意;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B正确,不符合题意;丧乱帖出现于晋朝,此时“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D6某学者描述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时代变迁时以佛教雕塑艺术为例,“秀骨清像、飘逸绝尘的形态被健康丰满、慈祥和蔼的形态所替代;对悲惨现

6、实、痛苦牺牲的描绘倾诉被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所替代;雕塑与壁画强烈对比的矛盾美被相互补充的和谐美所替代。”这位学者描述的时代变迁是()A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 B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C从隋唐到宋元 D从宋元到明清解析由“秀骨清像、飘逸绝尘”;“悲惨现实、痛苦牺牲”、“矛盾”等特点可知,前一个时代社会黑暗,国家分裂,政治动荡,新旧交替;而后一个时期“健康丰满”、“欢乐和幸福”、“和谐”具备了富足、稳定、自信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A、C项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材料描绘的正相反。D项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无法满足“健康丰满”、“和谐”的概念。答案B7中国的绘画艺术独具魅力、异彩纷呈。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7、A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B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女史箴图C隋唐时期吴道子送子天王图D北宋时期张择端人物龙凤图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物龙凤图是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珍贵资料,与张择端无关,表述错误,故D符合题意。A项,鹳鱼石斧纹彩陶缸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表述正确,排除。B项,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为顾恺之,表述正确,排除。C项,送子天王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一幅作品,表述正确,排除。答案D8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A中外文化的融合 B天人合一的意境C画风的神秘和浪漫 D世俗化的审美情趣解析送子天王图是中国古代画家以

8、中国绘画技法和佛教内容相结合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故选A项;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在该画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该画的画风并不属于神秘和浪漫,也没有体现世俗化的审美情趣,故排除C、D项。答案A9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材料中“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

9、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D项。A项,朝贡贸易体制虽然在当时盛行,但是材料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排除;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C项,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而且材料强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排除。答案D10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

10、,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解析材料主旨为齐民要术创作资料来源以及验证,该书是对农业技术的总结,选项D正确;材料未强调农业技术重要与否,选项A排除;齐民要术的产生非政府行为,选项B排除;材料强调农书创作过程中将先前农业经验进行验证,并非农书与农业关系,选项C排除。答案D11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即印刷的历书)。”这可以说明唐朝时()A纸已成为主要书写工具B技术进步已影响政府管理C政府对印刷业控制严格D活字印刷术已应用于民间解析根据材料“不得私置历日

11、版(即印刷的历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唐朝民间雕版刻印的历法书,唐代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间私自印刷历书,这体现出技术进步已影响政府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刷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发明的,故D项错误。答案B12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狄安娜,与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同时出现;印度的金刚力士(药叉)与中国的大力士乌获,聚于一窟。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汉式风格并存。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从材料可知敦煌文化()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C使中外文化趋于

12、一致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解析题干中提及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中中国、西方、西域、印度等风格的壁画同时出现,故选A项;题干提及的是莫高窟第285窟壁画有多种风格的壁画,而非历经时间洗礼,排除B项;题干中壁画中有多地风格,排除C项;题干中提及的是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多地风格集于一窟,排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

13、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摘编自张岱年等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教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

14、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摘编自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并简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的相似之处,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佛教和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历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可以根

15、据材料中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文化、政治、人们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来回答。(2)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的相似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

16、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和“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的君主专制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来回答。答案(1)历程: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隋唐时期逐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三教合流局面。影响: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或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2)相似之处:通过吸收儒家思想,借助

17、传统儒学在华传教。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天主教与儒学的文化冲突;罗马教廷传教策略的失误;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14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凝聚着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也深刻影响着后来的民族文化心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依据材料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简述“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解析演变:根据材料“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可知体现的是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需要从统治者的政策、科举制、社会环境、民族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思考。答案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原因:统治者调整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让更多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吸收前代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