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288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4单元 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四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D)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解析根据材料中“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的信息可以看出,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方式,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D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信息可知,“创建了路制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

2、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宋朝疆域,A项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未体现宋代文武分权的特点以及市坊制度的信息,B、C两项排除。2(2021江门)北宋真宗时期的名臣寇准,被贬为道州司马时,没有官舍,“百姓闻之”,主动替他建造房屋。但地方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将寇准贬往雷州赴任。这表明(B)A地方官员开始参与决策B地方监管存在着过激倾向C中央政府忽视地方民意D道州官员与寇准矛盾较深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寇准深得民心,但是地方官员的行为却带有明显的小题大做,这说明当时地方监管存在着过激倾向,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而且地方官员并不能参与决策,排除;

3、C项不符合史实,中央政府是对寇准的防范而非对民众的忽视,排除;题干中并未体现出道州官员和寇准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项。3(2021汕尾)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B)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B“崇文抑武”国策C“冗官”现象严重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名将狄青因武将出身而备受歧视,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是宋代“崇文抑武”国策的具体表现,宋代在吸取唐代教训基础上,重视文官,抑制武将,文官地位较高,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现象,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故

4、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冗官”现象严重,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理学与政治生态的关系,故排除D项。4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C)A铁器牛耕出现 B隋唐大运河的开凿C经济重心南移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北宋以后,南方人才比重逐渐高于北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到人才比重的变化,故C项正确;铁器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人才比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和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5(2021镇江)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提供银

5、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D)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解析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这种和平有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是从澶渊之盟对民族政权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而非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6(2021济宁)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上述记载反映了(B)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B商品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

6、济走向解体D市民生活的富足解析材料中的描述说明南宋时期的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这突破了宋代以前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的规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B项;中国古代始终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小农经济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是市民生活,排除D项。7(2021威海)战国以来,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以下形势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A BC D解析为元朝行省制,为秦朝郡县制,为战国时期,为西汉郡国并行制,先后顺序应为,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D三项。8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出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

7、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A)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证明元政府重视天文学发展,但不能证明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劳动人民推动科技发展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专制统治的强化,D项错误。9(2021滨州)武溪集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由此可知,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A)A“因俗而治” B民族自治C胡汉交融 D“以文

8、治国”解析根据材料“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可知,辽朝在国家治理方式上实行“胡汉分治”,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A项正确;民族自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胡汉交融与题干中“胡汉分治”不符,排除C项;“以文治国”与题无关,排除D项。10明朝时期,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权势的膨胀C阳明心学的传播 D奏折制度的形成解析据材料“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

9、用变得更加重要”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的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权势的膨胀,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阳明心学”及“奏折制度”,C、D两项错误。11(2020湖州)据学者研究发现,16世纪明朝出现的所谓“嘉靖大倭寇”(15221566,明世宗年号)实则是“假寇”,确切说是“中国之害”。原因是“寇与商是同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这种“假寇”出现的原因是(B)A商人与倭寇勾结B严厉的“海禁”政策C商人的地位低下D日本海盗的骚扰解析根据“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

10、禁则商转为寇”,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海禁”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成海盗,“市禁则商转为寇”,使商人铤而走险,故选B项;A项不符合“寇与商同是人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强调“假寇”出现的原因,排除。12(2020安徽高一月考)明太祖时期,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下设行都司、卫所等机构,各级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直接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这些朝廷命官的升迁、任免和更替,均由中央政权直接决定。由此可知,明政府(C)A直接派遣流官管理西藏B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C注重对西藏的有效管辖D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解析由题意可知,明朝建立后,西藏地区各级机构的官员都由中央任

11、命,而且升迁、任免和更替也由中央政府决定,这说明中央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选C项;根据“均由中央直接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可知不是派遣流官,排除A项;材料无法表明西藏实行了政教合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藏和内地的交流,排除D项。13(2021苏州)下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D)地区措施东南地区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地区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蒙古和新疆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西藏地区1727年派驻藏大臣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B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解析材料涉及的地点多为边疆

12、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涉及的措施有设置机构、打击侵略者、平定叛乱等,由此可知,这一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台湾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是乾隆皇帝,排除B项;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排除C项。14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D)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 9024.00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 0712.661812年(嘉庆十七年)3.34约5 260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 0421.75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13、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解析根据材料,清朝中期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耕地日益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项错误;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C两项错误。15在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中,喻世明言11篇、警世通言13篇、醒世恒言9篇涉及市民;“二拍”中,初刻拍案惊奇16篇、二刻拍案惊奇18篇描写市民。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极其罕见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A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14、B政府的大力倡导支持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如材料中“三言两拍”较多的描写市民的现象。由此可知,D项是主要原因;明代主流社会价值观念没有发生动摇,故A项错误;政府大力倡导的是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是市民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原因,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

15、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史学集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6分)答案(1)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8分)(2)影响:巩固

16、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6分)解析(1)措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等方面回答。(2)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等方面回答。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

17、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2分)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9分)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1分)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2分)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

18、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9分)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1分)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2分)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9分)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不足。(1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

19、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该观点和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论题:由材料信息“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概括得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由材料信息“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得出“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则依据所学知识从“重文轻武”国策的消极作用的角度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则从“重文轻武”国策的

20、积极作用的角度论述。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黍、粟、稷、稻、粱、菽(大豆)等后世俗称的“五谷”都已种植。黄河流域地区主要种植水稻。 (粟、水稻和大豆的最早种植地) 北方地区小麦的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西瓜)、胡萝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形成南稻北麦种植格局;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茶树,西北地区种植棉花占城(越 南)稻的种植,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种植区域不断扩大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土豆和经济作物烟草、花生、茶叶、棉花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域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从表格中提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

21、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15分)(明确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论题示例:(1)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2)对外经济交流与农业发展。(3)中国农业文明对世界的贡献。(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商业、手工业关系。(5)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扩大。论述示例: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2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亚各国乃至欧洲的联系,从而促进中外的经济交流。西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原地区,并推广种植,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6分)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22、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6分)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1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据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材料二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

23、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10分)答案(1)从“和亲”(或:和)到反击战争(或:战;北击匈奴)。(4分)(2)举例: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改土归流。(任举其中2例即可,4分)意义:统一(或: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

24、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6分)解析(1)变化:据材料“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由于国力贫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据材料“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了反击战争。(2)举例:结合所学可知,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意义:结合所学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