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市30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276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30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省长春市30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省长春市30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吉林省长春市30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吉林省长春市30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吉林省长春市30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吉林省长春市30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历 史 (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2、合题目要求的。1(2018新安一中月考)无论是国内制度还是国际制度,评价它的首要标准就是能否实现普遍的有序状态,并在此前提下促进人的安全和福利。从这个角度讲,秦的制度是一个伟大创新,它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一个普遍秩序的先例,为后世垂范。据此可知,秦朝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A郡县制B中央集权制C官僚制D三公九卿制2(2018唐县三中月考)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

3、弟3(2018唐县三中月考)“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A中朝制度B郡国并行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4(2018临沂十九中月考)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安:“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5(2018辛集中学月考)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

4、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6(2018福清中学月考)下图是李阳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在福州市西南郊的盖山阳歧村严复故居参观访问时拍到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7(提分一本通专题)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8(2018中山一中月考)西周孝的对象为祖先考妣(不包括健在的人),孝的形式是

5、祭祀,以不断强化祖先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至春秋,孔子倡导的孝的基本形式是侍奉父母,将孝下移至庶人,为人子者都是孝的主体。这种变化反映出A父权挣脱宗权B宗法观念淡漠C礼乐制度瓦解D小农经济确立9(2018齐齐哈尔八中月考)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A强化了海禁政策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C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

6、海发展自我的机会10(2018南州中学月考)东晋的孙盛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三国志写到:“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曹操根据地)许。”世语则记载:“袁绍仅有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指出:“根据曹操曾对崔琰说,冀州户籍曾有人口三十万,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绍用兵,必然大举出动,所以他出兵十万攻打曹操应属可信。”上述孙盛所说的内容,在历史学中称为A叙事 B考证 C褒贬 D史论11(2018辛集中学月考)清朝名臣张廷玉居官五十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深受器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期间,他

7、可以A监察地方各级官员B协助皇帝上传下达C独立处理军国大事D直接掌管中央六部12(2018中山一中月考)唐太宗曾命人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并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这表明唐太宗A注重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B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及作用C加大选派京官外任地方的力度D收归人事权强化君主权力13(2018芜湖一中月考)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A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B受西方近代民

8、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C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14(2018襄阳四中月考)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反映了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C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D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15(2018三台中学月考)在古代中国,刑事审判权的行使是确保社会安定和统治秩序建构与维护的重要手段,事关国家运兴衰与百姓生活苦乐。在宋代,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宋代统治者的做法有助于A保障审判权依法行使B消灭官员的腐败问题C审判中实现人人平等D缓解君臣之间的关

9、系16(2018江津中学月考)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类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A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B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D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17(2018田家炳中学月考)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设“三衙”,收精兵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

10、派文臣做知州18(2018田家炳中学月考)北京晨报: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A井田制影响B禅让制影响C八股取士影响D宗法制、分封制影响19(2018齐齐哈尔六中月考)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A加强中央政府权威B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C增强区域文化认同D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20(2018大庆一中月考)中国古语云“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种思想的源头是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C宗法制

11、度D家天下观念21(2018遵义航天中学月考)“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D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22(2018齐齐哈尔附中月考)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僵化限制

12、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23(2018三明九中月考)“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C宗法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行省制24(2018武邑中学月考)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A B C D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28四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

13、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5(2018双鸭山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三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四

14、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9分)(2)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

15、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9分)26(2018如东中学月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材料二 和明朝“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谕,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的情形不同,“世祖章皇帝(顺治)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摘编自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一八职官四材料三 在军机处产生以后,清朝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化,内阁行政职能更加明确,在为政方式上,朝廷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即所谓“本

16、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这可以说是军机处对清朝行政体制的一大完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军机处和内阁在权力分配上并不对立,它的出现并不影响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政务的职能,内阁仍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在军机处设立以后,需要票拟的题本一度大量增加),而这是军机处所不能也无法取代的。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内阁大臣的职责,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内阁的性质。(4分)(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两朝内阁处理政事的不同之处。(6分)(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分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述军机处设置的意义。(8分)27(2018江门礼乐中学月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 察举制与科举制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8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历 史(B)答 案第卷1【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一个普遍秩序的先例,为后世垂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故B项正确;ACD项包含在B项之中。【答案】B2【解

18、析】血缘分封是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大封刘姓诸王”在本质上是汉高祖巩固皇权的表现形式,故A正确;相比于分封制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故B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经瓦解,后世基本不沿用分封制,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分封的对象,而是说明汉高祖为巩固皇权而分封刘姓诸王,故D错误。故选A。【答案】A3【解析】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是同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之处,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中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刺史制度是西汉的的地方监察制度,故C错误;察举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

19、故D错误。故选B。【答案】B4【解析】材料信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说明唐代通过程序性分权削弱了相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防范宰相的擅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三省地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省的职能,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不是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官吏报酬以土地形式是古代分封制下的产物,而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实行地方行政改革,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符合;A项中的“迅猛”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说“有一定的发展”,且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排除;C项是干扰项,材料只是谈到官吏待遇的变化,没有谈郡县

20、制的形成,且郡县制真正形成于秦朝时期,故排除;以粮食为标准不等于官吏待遇下降,故D项错误。【答案】B6【解析】“宗祠”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反映了宗法制的影响,故B正确;分封制是周王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图片无关,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代的中央官制,与图片无关,故C错误;内阁制是明代加强皇权的制度,故D错误。故选B。【答案】B7【解析】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表明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其主张被秦王采纳,在全国实行郡县制,B符合题意;郡县制在秦以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A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战国是

21、否实行郡县制的信息,D不正确。【答案】B8【解析】由材料“强化祖先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到“基本形式是侍奉父母,将孝下移至庶人”,说明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作用日益衰微,父权挣脱宗权,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CD与材料无关。【答案】A9【解析】题干中描述了明政府对王直等海商集团的打击是明代海禁政策的一种表现,解题时需要注意“最深远影响”这个关键点。AB是直接影响而不是深远的;C应该是明打击王直集团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明海禁政策的深远影响应该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而D是正确的。【答案】D10【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证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

22、明。材料体现了孙盛通过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来论证袁绍出兵十万攻打曹操是可信的,这是一种考证历史的研究方法,故选B;叙事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材料虽存在一定的叙事,但主要是为论证历史,故可排除A;材料中不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褒贬,故可排除C;材料中,孙盛主要是在考证历史的真假,故不属于史论,可排除D。【答案】B11【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故B项正确,C项错误;军机处没有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能直接掌管中央六部,故D项错误。【答案】B12【解析】材料“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

23、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反映出唐太宗比较重视对地方官员的选任,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故A项排除;材料“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无法体现出C项;材料“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说明D项错误。【答案】B13【解析】根据材料“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知言谏制度渐趋于消亡,主要是因为专制制度不断加强,言谏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与强化轨迹相反,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言谏制度消亡的史实,故错误。言谏制度随着皇权加强,而渐趋于消亡,不是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故C项错误。言谏属于谏议制度,与监

24、察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4【解析】材料“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现象,故A正确;“宰”和“相”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并不能说明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故B错误;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故D错误。故选A。【答案】A15【解析】宋代“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说明宋代非常重视刑事审判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依法审判案件,故A项正确;B项错在“消灭”,故错误;古代司法是服务于皇权的,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故C项

25、错误;司法审判涉及的是老百姓,和缓解君臣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6【解析】材料反映了赵宣在墓道中守丧20年被地方官举荐,但其在守墓期间生了五个孩子。这说明汉朝察举制并没有举荐真正的品德人才,存在消极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而是反映汉代的察举制以“孝”为选官依据存在局限性,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汉朝选官注重廉德,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汉朝对官员的监督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答案】D17【解析】“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指的是宋太祖选拔读书人治理地方,即派文臣做知州,故D项正确;设“三衙”,收精兵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军事措施

26、,故AB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是集中地方财政于中央,和“分治大藩”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D18【解析】“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指的是天下一家的文化观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宗法分封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故A项错误;禅让制和“一个祖先”无关,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和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D19【解析】材料中是把郡县制的设置分封制的设置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没有体现出延续汉初地方制度的特征,排除B;汉朝设置的州到汉朝末期形成了地方军阀,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威,排除A;州的设置最终导致了国家分裂,威胁中央集权,排除D。在地方设州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27、侯国管理地区相同,主要是为了加强地方的文化认同,排除C。【答案】C20【解析】材料“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体现出忠孝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忠孝观念与血缘宗族紧密相连,所以其源头是宗法制,故C项正确;AB项是两种统治方式,不符合题意;家天下的观念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答案】C21【解析】从材料中“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的信息可以看出宗法分封体系进一步走向瓦解,故A项正确;B项是指井田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制度,故排除;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时代,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天下公主的局面受到了冲击,故C

28、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作用,故D项排除。【答案】A22【解析】由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可以得出,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全面务实,在传统内容之外,加了一些实用之学,D符合题意;AB说法均比较片面;C与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不符。【答案】D2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在于分封制的弊端,而秦朝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故两个“制”分别指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故A项正确。宗法制不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且秦朝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故BC错误。行省制是元朝才开始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29、D项错误。【答案】A24【解析】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均可得出,说法正确但不符合表格信息。故选组合,选B。【答案】B第II卷25(18分)【解析】第(1)问,“措施”,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共同点”,依据所学知识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角度分析。第(2)问,“表现”,依据材料三、四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

30、,挑选亲信充任。“本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专制皇权加强并发展到顶峰。【答案】(1)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共同点:限制相权,加强皇权。(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26(1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从明朝内阁的职责及性质、清朝的军机处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以分析出明朝内阁大臣的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实质上是个内侍机构。(2)从材料“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

31、所谕,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和“大学士在御前票拟”中可以分析答案。(3)从材料“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政务的职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中可以分析出清朝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分工。从材料“清朝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化”“军机处对清朝行政体制的一大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答案】(1)职责:顾问;性质:内侍机构。(2)明朝:内阁相对独立,经由内监机构获得皇帝指令,有票拟权。清朝:内阁在皇帝御前起草谕旨。(3)内阁:处理日常政务军机处:处理机密重务意义: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化;是对行政体制的一大完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27(16分)【解析】

32、(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品德、学问、议政能力”“长官举荐”“人、门兼美”等信息,可从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等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表格“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等信息从取官方式、取官范围以及取官标准方面分析回答。(2)关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从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