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五次周练化学试题1在图甲中的A、B两容器里,分别收集着两种互不作用的理想气体。若将中间活塞打开(如图乙所示),两种气体分子逐渐都扩散到两个容器中。这是一个不伴随能量变化的自发过程。关于此过程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甲乙A此过程为混乱程度小的向混乱程度大的方向的变化过程,即熵增大的过程B此过程为自发过程,而且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C此过程从有序到无序,混乱度增大D此过程是自发可逆的2能用焓判据判断下列过程的方向的是()A水总是自发地由高处往低处流B放热反应容易自发进行,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C有序排列的火柴散落时成为无序排列D多次洗牌以后,扑克
2、牌的毫无规律的混乱排列的几率大3在298 K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6 g。如将1 mol NaCl溶解在1 L水中,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HTS和熵如何变化()AHTS0,S0BHTS0,S0CHTS0,S0DHTS0,S04水的三态的熵值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Sm表示1 mol物质的熵值)()ASm(s)Sm(l)Sm(g) BSm(l)Sm(s)Sm(g) CSm(g)Sm(l)Sm(s) DSm(s)Sm(l)Sm(g)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熵增大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B焓增大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C熵、焓都为正值的反应是自发反应DHTS0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6下列过程属于熵增加的是()
3、A一定条件下水由气态变为液态BH2燃烧生成水C散落的火柴的无序排列D溶解少量食盐于水中7以下自发过程可用焓判据来解释的是()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B2N2O5(g)=4NO2(g)O2(g)H56.7 kJ/molC(NH4)2CO3(s)=NH4HCO3(s)NH3(g)H74.9 kJ/molD2H2(g)O2(g)=2H2O(l)H285.8 kJ/mol825、1.01105 Pa时,反应:2N2O5(g)=4NO2(g)O2(g)H56.7 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该反应() A是吸热反应B是放热反应C是熵减反应 D熵增效应大于能量效应9有关化学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发反应
4、都是放热反应B自发反应都是熵增加反应C自发反应一定能实现D非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10下列反应:(1)C(s)O2(g)=CO2(g)(2) 2CO(g)O2(g)=2CO2(g) (3)NH4Cl(s)=NH3(g)HCl(g)(4)CaCO3(s)=CaO(s)CO2(g)按S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11估计下列各变化过程是熵增加还是熵减小。(1)NH4NO3爆炸:2NH4NO3(s)=2N2(g)4H2O(g)O2(g)()(2)水煤气转化:CO(g)H2O(g)=CO2(g)H2(g)()(3)臭氧的生成:3O2(g)=2O3(g)()A熵增大 B熵减小C不变 D熵变很小12某化学
5、兴趣小组专门研究了氧族元素及其某些化合物的部分性质。反查资料信息如下:酸性:H2SO4H2SeO4H2TeO4氧、硫、硒与氢气化合越来越难,碲与氢气不能直接化合由元素的单质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氢化物的焓变情况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1)H2与硫化合的反应_热量(填“放出”或“吸收”)。(2)已知H2Te分解反应的S0,请解释为什么Te和H2不能直接化合。_。(3)上述资料信息中能够说明硫元素非金属性强于硒元素的是_(填序号)。13已知2CO(g)CO2(g)C(s),T980K时,HTS0。当体系温度低于980 K时,估计HTS的正负符号为_;当体系温度高于980K时,HTS的正负符号为_。在
6、冶金工业中,以C作为还原剂,温度高于980 K时的氧化产物是以_为主,低于980 K时以_为主。14由焓判据(以焓变为基础)(H)和熵判据(S)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适合于所有过程的自发性判断。公式为HTS。若HTS0,反应自发进行(T指热力学温度)。电子工业中清洗硅片上的SiO2(s)的反应是: SiO2(s)4HF(g)=SiF4(g)2H2O(g)H(298.15 K)94.0 kJ/molS(298. 15 K)75.8 J/molK1设H和S不随温度而变化,试求此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条件。15对于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可用HTS来判断,若HTS0,反应能自发进行;若HT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氮以及燃料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它们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大气污染物。为了减轻大气污染,人们提出用以下反应来治理汽车尾气:2NO(g)2CO(g)=N2(g)2CO2(g),你能否判断这一方案是否可行?理论根据是什么?(已知在298K、101kPa下,该反应的H113.0 kJ/mol,S145.3 J/molK1)答案:1. D 2. A 3. B 4. C 5. D 6. CD 7. D 8. D 9. D10. (3)(4)(1)(2)11. (1)A(2)D(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