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044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4章检测 (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章检测(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种内斗争导致最后阶段增长缓慢,A项错误。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可用Nt=N0t表示,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增长模型为“S”型曲线,不能用此公式表示,B项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K值为10

2、121 000=120 000个,D项正确。答案:D2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解析:同属于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构成一个种群,不能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不同的动物、植

3、物及微生物分布于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或不同种类的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答案:D3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由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弱的兔死亡,保留抗性较强

4、的个体,起到选择作用,A项正确。病毒毒性过强会导致被感染的兔很快死亡,病毒失去寄主,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难以维持,B项正确。因为强毒性病毒会导致兔很快死亡,而兔感染中毒性病毒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自然选择所致,在此过程中兔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增强,C项错误。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D项正确。答案:C4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

5、:由题干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与青蛙不能构成竞争关系,青蛙对害虫的捕食可以保护水稻,两者是种间互助关系,B项错误。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病毒V和水稻是寄生关系,C、D两项错误。答案:A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在一个自然区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构成种群,A项中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种群,A项正确。壁虎的移动速率很快,活动范围较大,适宜用标志

6、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而不宜用样方法,B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变化,C项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其他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D项正确。答案:C6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

7、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解析: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增加对黑线姬鼠的捕食,进而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D两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N=1002802=14 000(只),种群密度=14 000140=100(只/hm2),B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的多少,黑线姬鼠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不一定下降,C项错误。答案:C7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右上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

8、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1)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表中数据说明移栽植物后,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会增大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增多,小型土壤动物会增多;如果条件适宜,边坡甲上可能发生演替,自然长出乔木;边坡甲上的群落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稳定、成熟,群落演替不会逐渐加剧。答案:B8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

9、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B.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C.噬菌体侵染细菌和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都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研究过程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解析: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是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答案:B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蝗虫的捕食会改变水稻的物种丰富度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C.人类活动只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不会减缓群落演替的速度D.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解析:水稻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物种丰富度这一特征。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

10、数量呈“J”型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人类活动既有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有可能减缓群落演替的速度。答案:D10(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中有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优势物种取代的过程,原先的物种还存在,故阶段和的沙丘上有相同的植物种类,C项错误。阶段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对外界干扰

11、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答案:D11科研人员对某一地区甲、乙、丙三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甲25278乙24300丙23226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D.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三个样地中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基本一致,说明三个样地中的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差异。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丙样地中的个体数量明显少于甲和乙。从表格中无法判断动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答案:B

12、12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解析:本题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上有若干个计数室,A项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长宽厚=1 mm1 mm0.1 mm,B项正确。操作时应先将计数室用盖玻片盖住,再滴样液,C项错误。计数时应结合样方法的计数原则,计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细胞,D项错误。答案:B13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13、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分层现象明显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灌木阶段由草本阶段演替而来,物种数目更丰富,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分层现象也更明显,A、B、C三项错误。在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加,通气性也较好,为群落由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答案:D1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解析: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

14、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答案:B15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B.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C.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D.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以“J”型曲线模式增长解析:“S”型增长模式发生在有限环境中,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速率。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在迁入地可能存在天敌,而且会受到空间等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理想状态下的“J”型曲线模式增长。答案

15、:C16右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恒定不变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K值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基本为零,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维持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所以及时将超出K/2的部分捕获,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达到K值时才开始捕捞仅仅是

16、该次捕获获得最高产量,不能持续获得最高产量。答案:C17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农田中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B.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各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解析: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不能仅仅扫取表层土壤作为样土,应取包括表层土在内的1015 cm深度的土壤。玉米属于种群,没有垂直结构。答案:C1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17、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右上图。关于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答案:C19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有空间特征,种群也有空间特征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镶嵌性,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群落的结构包

18、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特征。群落有空间特征,种群也有空间特征,如种群的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等。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答案:A20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

19、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初生演替的时间漫长,D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6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插秧后的实验小区中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

20、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养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关系。(4)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填序号)。鸟土壤质地光照水体肥力稻田杂草解析:(

21、1)做实验难免产生误差,每个处理重复3次,取实验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2)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鱼大量捕食浮游动物会减少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浮游植物会增加。(3)水稻和浮游植物是竞争关系。(4)鸟类活动不容易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预测。因此,对该实验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鸟。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2)浮游动物(3)竞争(4)22(7分)科研人员对甲(蚜虫不能钻过甲装置中的细孔纱布,将甲装置置于大田中)、乙(围栏放牧)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蚜虫与棉花叶、羊与青草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2)甲、乙两个相

22、对封闭的系统中蚜虫和羊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3)决定甲、乙两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4)丙、丁两图所示曲线在ab时间段内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原因是。解析:蚜虫以棉花叶的汁液为食,二者属于寄生关系;羊与青草为捕食关系。由于甲装置中没有持续的外源能量供应,因此蚜虫最后全部死亡,对应图丁所示曲线。围栏中的植物可持续获得光照,为羊提供营养物质,羊的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对应图丙所示曲线。答案:(1)寄生捕食(2)丁丙(3)出生率和死亡率(4)图丙所示植物可源源不断地获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羊群提供营养,因此羊的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图丁所示蚜虫将棉花汁液吸收完后,因无外源营养物质的

23、供应,最终全部死亡23(9分)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曲线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 图2(1)对两树种进行存量统计时应使用法,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2)a年的优势种是。在图2的虚线框中画出d至f时期内这两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曲线图。(3)两树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群落演替是的取代。在演替过程中,某种群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4)由于对木材的需求,人类大量砍伐山毛榉,使马尾松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体现了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答案:(1)样方c至d(2)马尾松(3)优势种群该种群是否更适

24、应改变的环境(4)速度和方向24(8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的措施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图中,O 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然后维持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应是。(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解析:(1)图中,OA,物

25、种的密度上升,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直接结果;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逐渐降低,然后维持相对稳定,可能原因是后出现的灌木遮住了阳光,物种因不能耐受弱光的环境而逐渐消失,而物种因能耐受弱光而得以生存;C点后,在适宜条件下,将演替到森林阶段,其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应是乔木。(2)该坡地经治理后,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光合作用量增加,固定CO2增多。答案:(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25(10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

26、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起始条件优越,历时较短。(3)题干给出的演替类型是在气候干燥的不良条件下发生的由森林到灌木的退化性演替。人类的开垦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劣,加快了这一演替,导致局部出现了荒漠,但其演替方向并未改变。答案:(1)从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上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