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教学目标 考纲1 了解魏源、林则徐的思想;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考纲2 林则徐、魏源的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二)学习导学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社会尖锐。读书人埋首,远离,沉浸在迷梦中。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接触中提高认识,特别是鸦片战争失败刺激(直接)。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表现:收集西方信息,编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志。华事夷言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这些书籍为当时抗
2、英斗争服务。还主张仿制西方战舰。地位: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3、魏源海国图志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最详备的著作,是学习西方的启蒙书。思想内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抵抗侵略。(新思想)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步,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强国御侮之路。对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有一定影响。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太平天国运动和“北京条约”等)。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朝封建制度(体),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用)。3、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4、洋务运动实践:创办军事工业
3、;创办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培养新式人才。5、结果:19世纪60开始,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6、失败的原因:只学习先进技术,不变革腐朽的专制制度。三、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民族阶级力量有所壮大。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中就萌发了早期维新思想)。2、代表人物的思想与作品(1)康有为:主要著作是考,用名义提出要求。此外新学伪经考,将儒家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动摇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
4、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其学说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2)梁启超:发表,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批判君主专制、要求改变“官制”,实行制。其文章有很强的鼓动性感染力。(3)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宣扬“物竟天择,”天演法则和“世道必进,”社会发展理论。还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公仆。四、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开阔知识分子眼界,推动了戊戌变法,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2、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3、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巩固迁移1、
5、海国图志:“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认为西方文明长处在 A. 文化方面 B. 政治方面 C. 军事方面 D. 经济方面2、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人将西方人由“夷”改称为“洋”,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 B. 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C.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逐步客观化 D. 中国人被迫折服于西方的统治之下3、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名字。该局面的出现主要归功于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严
6、复4、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C. 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D. 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5、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 A. 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B. 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C. 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D. 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6、材料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材料一思想核心是什么?目的何在?(2)材料二中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