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36年2月,英国鸦片贩子马地臣在不列颠对华贸易史上的若干主要事件中批评中国说:“这个特别民族的政策是自己以及一切他们所占有的东西隐藏在神秘莫测之中,为的是独自享受那块土地上的一切。因此,他们就表现出全面的排外精神。”材料言论批评的是 ()A.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B.中国的鸦片走私泛滥C.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1836年”和“为的是独自享受那块土地上的一切。因此,他们就表现出全面的排外精神”可知,材料言论批评中国的封闭排外,即闭关锁国政策,C正确;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
2、政策无关,排除A;材料中言论批评的是中国的政策,而非中国鸦片走私泛滥现象,排除B;1836年的中国并不对外开放,排除D。2.乾隆年间编的皇清职贡图说:“英吉利,亦荷兰属国。”就是到光绪末年,汪文泰在红毛番英吉利考略中也这样说:“红毛番英吉利居西北方故荷兰属国也。”这反映出当时()A.中英间文化交流频繁B.国人对世界了解有限C.英、荷联合侵略中国D.国人的海防意识淡薄【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即使到“光绪末年”,中国仍有人坚持“乾隆年间”的认识,认为“英吉利,亦荷兰属国”,这说明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对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B正确;正是因为中英两国交流有限才导致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狭隘,排除A;C在
3、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与题干无关,排除。3.(2021扬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某一条约签订以后,中国开始出现多个由外国资本开发、管理的经济“特区”,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的气息,二十年后,中国在西方压力和自身需求下,不得不踏上现代化之路。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A。根据材料“二十年后,中国在西方压力和自身需求下,不得不踏上现代化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前推二十年,应当是在19世纪4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应当是南京条约,题干中的经济“特区”指的是租界,A正确;北京条约签订时间是在
4、1860年,马关条约签订时间是在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时间是在1901年,这三个条约与题干中“二十年后,中国在西方压力和自身需求下,不得不踏上现代化之路”不符,排除B、C、D。【拓展延伸】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1)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迫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2)文明史观:是中国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3)社会史观:传统农业文明与先进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带来重大变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4)阶级史观: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严重损害中国经济主权,加速半殖民地化进程。4.
5、(2021武汉高一检测)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人物评语郭士立(19世纪中期德国汉学家)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前画出来的梁启超(维新派人物)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刺激李少军(当代北大教授)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夷”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A.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B.学术价值是评价历史著作的唯一尺度C.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D.对历史
6、著作的评价受政治因素的左右【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郭士立从外国人的角度否定了魏源海国图志的价值所在;梁启超则看到了魏源海国图志对日本崛起发挥的作用;李少军则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反侵略的角度评价魏源的海国图志,这主要是因为三人处于不同时代,受时代与眼界的影响,因此评价也不同,故C正确。5.“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A.雅克萨之战和戊戌变法B.镇南关大捷和洋务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
7、知,由材料时间“19世纪中叶”可知,“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分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故C正确;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时中国对沙俄的自卫反击战,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掀起的,故A错误;镇南关大捷不是农民运动,故B错误;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19世纪末,故排除D。6.(2021宜春高一检测)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 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 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解析】选A。1868年清政府派蒲安臣作为特使率
8、领使团出国访问。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中国试图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故A正确;这体现不出清政府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故B错误;“彻底抛弃华夷观念”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此时洋务运动正在兴起,但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此结论,故D错误。7.(2021邢台高一检测)漫画学生偏要毁了树取材于洋务运动。图中年长者问:“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年轻学生回答说:“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该漫画意在说明() A.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B.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C.洋务派思想发生了转变D.洋务运动培养了清朝的掘墓人【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
9、变革封建制度。材料“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反映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道路行不通,由此可以得出该漫画反映了洋务派中一些人的思想发生变化,C正确。8.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追究战争的失败和议和的辱国、惩办李鸿章;另有部分国人省察中国自身:“二百年来,官守成法,士耽俗学,习熟见,以为当然,塞聪蔽明。冥冥长夜,胥十八行省四百兆人而成为不仁之疾。”这可以说明()A.国人已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B.国民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高涨C.制度变革成为民众的普遍认识D.国人的反思已呈现理性化倾向【解析】选D。材料信息“二百年来,官守成法,士耽俗学,习熟见,以为当
10、然,塞聪蔽明”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原因并主张变革,这说明国人的反思已呈现理性化倾向,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国人已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故A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高涨”表述欠妥,故B错误;“普遍认识”说法欠妥,故C错误。9.(2021北京高一检测)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其中创设了以下情境:在中国维新50周年的祝典日上,英、日、俄等各国元首及夫人来南京参加“万国太平会议”,在上海开设的大博览会上“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这反映出梁启超()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B.认为中国领先于世界C.鼓动民众参与救亡图存D.对变法改良心存希望
11、【解析】选D。根据材料“在中国维新50周年的祝典日上,英、日、俄等各国元首及夫人来南京参加万国太平会议”“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等信息可知,梁启超在小说中构建了维新变法的成就,此举的目的是阐明改良的重要作用,即体现了对变法改良心存希望,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但材料内容没有反映梁启超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主张,A错误;材料内容未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结论,B错误;梁启超创设的情境中体现了对变法改良的希望,没有涉及鼓动民众参与救亡图存,C错误。10.1899年,总理衙门处理教案时规定“议定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数条如下:分别教中品秩
12、:如总主教或主教其品秩既与督抚相同,应准其见总督、巡抚其余司铎,准其见府、厅、州、县之官,亦要照品秩以礼相答”。这些规定使得官员在处理民教纠纷时()A.往往被教会势力挟制B.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C.有效地保护国民权益D.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解析】选A。清政府将西方宗教教职与地方行政官员品级相对应,要求地方官“要照品秩以礼相答”,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西方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明显高于中国百姓甚至地方官员,导致地方政府在处理民教纠纷时,往往被教会势力挟持,容易造成基层社会与洋教冲突,A正确;总理衙门的规定反而使地方政府处理教民纠纷时更加棘手,不利于效率提升,排除B;总理衙门的规定利于洋人,不利于保护本国
13、国民的权益,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11.(2021湛江高一检测)有学者统计,在1860-1900年间发生的400余起“反洋教运动”中,起宣传动员作用的“揭帖”,对传教士的称谓,由“夷”转向“鬼子”“洋鬼”等俚语俗语,且使用频次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增多。这可以用来说明 ()A.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B.传教士在华活动区域C.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D.俚语俗语的使用范围【解析】选A。“反洋教”斗争的“揭帖”中从使用文言“夷”到使用俚语俗语“鬼子”“洋鬼”,说明参与斗争的群体由士绅阶层向社会下层民众扩散,体现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增强,故A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传教士在华的活动范围,B错误;“揭
14、帖”不属于大众传媒,C错误;各地区的俚语俗语并不相同,材料中无法体现,D错误。12.(2021北京高一检测)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的铁
15、路沿线【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条约中规定,尽力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并且严惩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首祸诸臣”,此时清政府实际上成为了列强侵华的代理人,故选C;A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最惠国待遇的条款;B体现了鸦片战争后领事裁判权的失去;D是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之一,故排除A、B、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
16、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
17、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16分)【解析】第(1)题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一“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可知,先进
18、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根据材料一“这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第(2)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可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二“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可知,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而且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第二问历史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维新运动以挽救民族危
19、机相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经济方面分析,维新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维新变法内容可知,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等。(2)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历史影响: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挽救民族危机相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14.(28分)(2021郑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
20、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
21、想史论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8分)(2)根据材料一
22、、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得出: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由材料信息“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得出: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由材料信息“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得出: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由材料信息“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得出:提出工商皆本思想。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得出:商品经济
23、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等角度补充。第(2)题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派别众多、学习西方、付诸实践、体现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答案:(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付诸实践;体现近代化;派别众多。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