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周练三十五1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新课标第一网2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3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
2、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4.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在于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军工业 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5.1925年,苏联共产党(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总路线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6.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C
3、.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7.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民主与法制8.导致苏联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个人崇拜风盛行 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9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4、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C D10. 1929年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A、在实施新经济政策 B、在进行“二五计划”建设C、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D、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11、1956-1964年,苏联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主持改革的最高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12、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13、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新课标第一网A、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
5、体制 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 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14、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B、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C、改革试图突破旧的模式 D、改革只是局部性的调整 15、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始于( )A、苏共十四大 B、苏共十五大 C、苏共二十大 D、苏共二十七大16、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革内容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 B、未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根本变革C、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国内局势失控 D、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预期17、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开始于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领域18、苏联解体的
6、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19、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A、“八一九”事件 B、宣布实行多党制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颁布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20、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都直接导致苏联走向解体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7、后来则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特权阶层产生,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有财产被视为“无主人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发展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中的口号苏共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了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了借口。 世界历史.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材料二 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说:“造成
8、苏联今天局面的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2) 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观念对不对?为什么?(3) 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
9、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从工
10、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答案:1. D 2. A 3. A 4. A 5. C 6. D 7. B 8. D 9. A 10. C 11. B 12. D 13. A 14. B 15. C 16. B 17. A 18. A 19. D 20. B 21. (1)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长期错误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矛盾和问题;共产党腐败变质和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苏联的混乱等。(2)不对,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
11、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3)一定要搞好执政党的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抵制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的侵蚀。22.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