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654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58页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人教版).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导航考 纲 点 击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系统优化方法考 向 预 测1.联系的普遍性,可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角度加深理解。2联系的客观性,分析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具体表现。3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理解它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基础梳理制约 意志条件主导地位 决定最优目标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有序性综合考点一唯物辩证法考 点 归 纳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

2、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特 别 提 醒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它全面、联

3、系、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观点根本观点分歧的三个方面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

4、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矛盾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1)矛盾的观点与联系、发展的观点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存在状态,都是唯物辩证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典 题 精 析例 1(2011上海卷)毛泽东说

5、:“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对立【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D 不符合题意,都没有揭示材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故选 C。【答案】C我 来 试 试1.(2011福建卷)材料一 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 3 051 公里,约占全国的 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

6、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 2000 年的转变为 2010 年的,但与2010 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材料二 图 2003 年2010 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解析:此题应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答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第二部分说明如何运用。答好本问,第一,注意答题的角度,其角度是唯物辩证法;第二,注意从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总结哲学道理;第三,回答如何运用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说明。答案:用联

7、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考虑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又立足福建经济建设的全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曲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福建省情,制定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规划。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 点 归 纳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

8、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3)基本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4)方法论要求:联系的

9、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正确理解联系的条件性(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3)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特 别 提 醒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

10、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失去了联系,事物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所以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2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

11、可能建立。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3不能把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4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但不能据此认为建立越多联系,就越能推动事物发展。(1)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所以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同时,联系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只能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对具体联系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只有建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才能推动事物

12、发展。5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一方面,它没有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相反,只有基于事物固有联系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比如,计算机网络这种人们建立的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否定人们之间的原有联系。只是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了。6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事物。世界上每一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一定的条件,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因此认识和把握任何具体的联系都要以

13、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7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会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联系具有“六性”、辩证性、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可变性。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变的,这就是联系的辩证性。8联系普遍性与联系多样性的区分。联系普遍性是说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联系的多样性是说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各不相同。典 题 精 析例 2(2011新课标全国卷)我国每年生成的 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14、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A BCD【解析】题干中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表明该公司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故应选;以前秸秆综合利用效率不高而被废弃,现在能被制造成结实耐用的板材并深受欢迎,说明该公司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了新的具体联系,故应选;与题意不符;强调的是联系的客观性,也与题意不符。【答案】A我 来 试 试2.(2011广东卷)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 14 种酶、1 种辅酶、纤

15、维素原料和加热到 32 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联系客观性的理解。无论是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的。A项表述错误,哲学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B、C 两项表述错误;D 项正确反映了材料意思,即使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答案:D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考 点 归 纳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

16、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

17、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系统优化方法(1)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特 别 提 醒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1)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只有当部分以最优化的方式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整体与部分功

18、能上的不同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即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第二种情况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即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况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即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3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1)联系:二者都强调整体性原则,各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

19、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2)二者不能完全等同。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4把握系统优化方法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2)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

20、发生作用。(3)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各种优化的方案。例如,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利用系统优化方法的典范。典 题 精 析例 3(2011浙江卷)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A BC D【解析】该题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材料可知,考古遗物,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

21、史事件,通过对个体的认识可以透视整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考古遗物是实践活动,故正确;表述不准确。【答案】C我 来 试 试3.(2011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以各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计算。材料二 1978 年至 2010 年,我国 GDP 总量从 3 645 亿元增长到 397 983 亿元,年均增长 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 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 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 7%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

22、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系统优化方法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系统优化的方法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即可。答案的组织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表述无误。本题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掌握解题技巧。答案: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全面细致说理透彻得高分考 题 再 现(2012哈尔滨质检)北京市“十一

23、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以上,总量超过 1.3 万亿元,人均超过 1 万美元。高速增长的背后,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2011 年上半年,北京加强重点领域调控,主动减速。上半年 GDP 只增长了 8%,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敬陪末座”。虽然 GDP 减速,但全市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提高,结构调整不断优化。1 月5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 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1%,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 12.4%,创近年新高;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27.9%。从发展质量看,呈现出就业稳、能耗降、排放减、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1)经济速度

24、降低而经济效益却在提高,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6 分)(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 分)答 题 展 示规 范 得 分(1)经济速度降低而经济效益提高,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 分)速度和效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只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3 分)(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5、。(6 分)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不能单纯地追求 GDP 的增长速度,要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 GDP 的质量。(6 分)阅卷老师真情寄语该考生严重失分的原因很多,比如一共 18 分的试题,写上这么点内容怎么可能得多少分呢?明白了这一点也会或者多选用联系当中的知识点答题,或者把知识点往详细处写,多结合材料。但根本原因是思维太表面化、表述内容太粗放,导致了说理不全面不透彻。因为思维太表面化,导致没能对“联系观”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导致答案内容不够全面,从而造成没有从“整体与部分关系及系统优化的方法”角度去组织答案,这就丢了 6 分。由于表述太粗放,对于想到的内容进行了很不细致的随意性表述,在第(1)问中就丢了 5 分,第(2)问中又丢了 2 分。比如第(1)问,除了说明体现了对立统一观点外,还要对此知识点进一步往细致处说明,接着再结合材料进行论证说明,而该考生只是写上了一个大观点。比如第(2)问中:第一,对联系的特征表述不全面;第二,对处理谁与谁的关系表述不全面。总之,很不细致。像本题这样所用知识较少的题目但分值又不低,那一定是要求进行全面分析,一定要求细致表述。所以遇到这样的题写上要想到“全面细致说理透彻得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