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580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解析》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题4分,总分44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某学者指出,雅典人认为城邦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公民群体,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但是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材料表明:A. 雅典城邦具有开放和排外的双重性质B. 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是雅典人的权利和义务C. 外邦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民阶层D.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外邦人

2、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雅典既有排外的特点,又有对外邦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雅典人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的问题,故B错误;外邦人不属于公民阶层,故C错误。外邦人不属于公民,因此不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故D错误。2.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这些行动:A.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成为两岸分裂源头C. 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D. 意在维护国家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

3、立的主张”可知,该事件为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掀起的反割台斗争,根本目的是反对清王朝的卖国行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意在维护国家权益,D项正确。材料强调维护国家权益,没有涉及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两岸分裂的原因,而是强调维护国家权益,排除B。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史实,从维护国家权益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3.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

4、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A.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B. 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C. 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D. 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可知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故排除A项。材

5、料未涉及工人的联合斗争,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故排除D项。点睛:对于“变化”类的题目,要注意找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不同。该题的变化在于认识由“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到“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表明由“支持者”到“管理者”角色的认知的变化,表明工人的地位的上升和主体意识的觉醒。4.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A. 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B. 国家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C. 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D. 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多种多样的人

6、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不仅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包括其它城市平民,故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且并未取得全国性胜利,故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且没有联系和发动农民阶级,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在政治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选项正确。【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巴黎公社性质的掌握。5.以下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重大事件,排序符合当时俄国历史进程的是:列宁提出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资产阶级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共同发动起义彼得格勒的一次群众集会被临时政府军队开枪驱散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A. B. C.

7、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项,最早发生,即二月革命;项,即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立”时期;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排在最后。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进程6.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A. 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B. 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C. 为将来

8、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D. 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答案】B【解析】 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于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中共与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排除C;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建国初期,我国创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他民主党派起到参政议政的作用,对国家事务进行监督的作用,故选B。点睛:时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信息。就本题而言,“1950年”是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A、D时间不符,而结合所学,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结合材料,也容易排除C。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

9、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表中说法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答案】A【解析】【详解】建国以前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就吸收了各阶层的参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前就已经开始萌芽,故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是马

10、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创造性,但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的表述不合史实,抗日战争的时期的三三制,就具有广泛性,故C项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性质,而政协制度才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故D项排除。8.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D. 彰显

11、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的做法,都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D项正确。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的停火,排除AC。20世纪80年代,才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排除B。9.1957年,毛泽东说“从外交政策和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所以,不能把和平共处作为一个党的对外关系总路线。”材料中的外交思想所强调的是:A. 对外关系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交往

12、C. 要区分党的外交政策与国家的外交政策D. 对外政策应该依据时代变化而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出毛泽东区分了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党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A项只符合国家的外交政策,故错误;B项只符合党的外交政策,故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外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能解读出毛泽东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党的外交政策的区分。10.如图所示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 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

13、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柬埔寨”“越南”都属于印度支那地区,中国、苏联、法国和英国都是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在万隆会议上,而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材料中有英国和法国,故A项错误;不结盟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材料中有英国、法国和苏联,故B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周恩来并未参加,故D项错误。11.下列图片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所展现的不同时期中国形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1950年红色中国的毛1972年尼克松中国之旅1979邓到访了2009中国时刻都体现了中美两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对抗折射了中国从一边倒

14、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从敌视到建交、合作的过程展现了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历程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图1中“红色中国的毛泽东”体现中美有意识形态的分歧,但是不能体现中美两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对抗,故错误;依据“尼克松中国之旅”“邓到访了”“中国时刻”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从侧面说明中国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变化,故正确;图3中“邓小平到访了”反映出美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即从建国初期的敌视到70年代后中美建交、合作的过程,故正确;图4中“中国时刻”说明中国六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能体现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历程,故错误;正确,故

15、选B。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12题16分,13题20分,14题20分。共56分)12.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也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 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陈宇翔、余文华准确

16、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級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吴于廑,齐世柴世界史材料三 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和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

17、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1917年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要依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什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怎样的发展?材料四 (3)材料四中两个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选择道路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答案】(1)观点变化: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或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权)。(2)是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无产阶级政党在苏

18、维埃中所占比重。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3)道路差异: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情差异。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所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手段是暴力革命,但是材料一中“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 我们从来没有断

19、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都证明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或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权)。(2)要素:根据材料二“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級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可知列宁认为是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是选择革命方式的重要要素;根据材料三中“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可知列宁选择革命方式的另一依据是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所占比重。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

20、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3)道路差异:材料四中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其革命道路是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导致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情差异。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认识:结合四则材料以及中俄两国革命实践可知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胜利。13.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

21、改革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府组织大纲原规定的是总统制,待临时大总统由孙中山让给袁世凯之后,临时约法即改为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通过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保证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民初的国会,虽然热热闹闹,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进步党,关心的重点不是协商妥协,为民国制定一个新宪法和新制度,而是忙于党争,打击对方的势力,扩充自己的权力。摘自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败因探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内阁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国会存在的问题。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

22、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答案】(1)划分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动摇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原因: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保证国民党掌握国家权利;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问题:国会成国民党与其他党派争夺权利的工具。(3)表现:逐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

23、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法制建设方针,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认识:民主政治发展由于时代与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特点。【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和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材料中的“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及表格信息可知,属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该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辛亥革命后内阁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临时约法即改为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通过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保证权力掌握在自己

24、手里”分析得出。国会存在的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是忙于党争,打击对方的势力,扩充自己的权力”分析得出。(3)联系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有逐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法制建设方针,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14.阅读下面材料,请回答: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

25、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

26、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答案】(1)特点:中西

27、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其历史影响从政治、外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酌情赋分,原则上4个要点)(2)理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原则上答出3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原则上答出3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解析】(

28、1)特点: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可得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由材料一中的“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可得出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结合所学近代前期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外交转型的相关史实,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即可,具体来说,从积极影响看,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从思想上来说,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从具体实践来说,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从外交了理论来说,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从中国的发展来讲,

29、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从局限性看,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虽然实现,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理念:需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回答。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并提出和平发展道路和构建和谐世界等。意义:由材料二中的“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可得出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由材料二中的“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由材料二中的“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得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三种,即“依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评析”、“指出”、“概述”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影响”、“表现”、“特点”、“意义”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