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一历史岳麓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2以下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 A使用耒、耜等生产工具 B犁壁的发明 C铁农具的使用 D曲辕犁的发明3广东新
2、语:“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土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A.以家庭为单位 B.精耕细作 C.刀耕火种 D.生产方式落后4.管子权修篇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问,则上下相疾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人必危”。结合材料,判断一下说法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自耕农已经出现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着C自耕农的生存状况决定着政权的安危存亡 D历代统治者都能落实这一思想5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场景,其代
3、表的经济形态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图一 图二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6与“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的历史人物活动相关的是A在秦国改革“废井田,民的买卖” B.在齐国改革实施“相地而衰征”C. 灭六国,统一天下 D.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7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逐渐消失 A.
4、B. C. D.8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井田制遭到破坏 B.均田制的实施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的政策9右图是某地出土的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包括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B.争取到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C.减弱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佃农的地租剥削已经非常轻10“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A.山西、江南 B
5、.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11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而下面两幅图片展现的却是经济繁荣,风景如画的江南。这一变化的开始是 A.西汉末 B.东汉末 C. 唐朝中期 D.两宋之际12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区域西汉唐(752)南宋明朝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淮河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A. 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
6、区人口呈上升趋势B. 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D. 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13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司母戊鼎 编钟 战国铜戈 四羊方尊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酒器D.兵器和农具14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B. 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铁矿C. 当时已经用煤冶铁D. 当时用煤冶铁已经相当
7、普遍 巩县西汉铁生沟遗址中发现的煤饼15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艺术织品”。所提到的工艺技术最早出现于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16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成交(约合2.3亿人民币)。这一价格不仅仅创造了中国瓷器的最高的成交价,同时也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这一瓷器属于 A.南北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17ABCD四位同学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8、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A、官营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流B、官营手工业使手工的发展比较有序,但也限制了手工业者的自由C、相对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趋是日益萎缩D、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大量产品投放市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18下面一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商代汉代唐代宋代19“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 B.都市
9、 C.草市 D.夜市20商鞅变法时即定下国策:“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汉初,“贾人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这说明统治者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限制商业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 D反腐倡廉的政策21下图作物被引种和推广时,我国古代经济的状况是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大量工商业市镇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A. B. C. D. 22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23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
10、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政府这样做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4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25某班同学在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讨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B.鸦片战争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C.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
11、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15分,27题9分,28题11分, 29题15分)26.(15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黍稷粟麦豆麻稻马牛羊狗猪 五谷六畜图鸡犁耕图材料二 材料三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
12、祥补农书总论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2分)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分)。(3)材料三反映了土地经营中怎样的趋势?(1分)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是什么?(6分)27. (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翁卷乡村四月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年前
13、视察该国的马哥孛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哥孛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Laws)和制度(Institutions),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5分)(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3分)(3)如果你同意“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
14、点理由。(2分)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材料二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人织,百人衣之。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15、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2)根据材料回答,汉朝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政府是否能达到目的?为什么?(5分)(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9. (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4分)(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4分)(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3分)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