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0 分)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图层的划分”图,回答 1.2 题。1. 下列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的全部和的大部分C. 是软流层D. 层和层属于地壳2.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 莫霍界面附近B. 上、下地幔之间C. 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 内、外核之间陕西省神木市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 1 亿年前恐龙的脚印(如图)。据此,回答 3
2、-5 题。3. 此时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 A.裸子植物极度兴盛B. 鸟类高度繁盛C.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D. 出现大兴哺乳动物4. 恐龙繁盛的时代是()A. 太古宙B. 元古宙C. 古生代D. 中生代5. 1 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A. 干旱环境B. 地势起伏大 C. 热带海域 D. 森林密布6. 如图为日全食照片,有关照片中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的光亮部分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B. 太阳黑子就发生在图中的光亮部分C. 图中中间的阴影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月球D. 发生日全食时太阳辐射就会突然消失2016 年 9 月 25 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
3、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如图)。“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 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 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A. 太阳系B. 银河系C. 河外星系D. 总星系8. 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有着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如()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固体表面有昼夜更替现象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有液态水A. B. C. D. 9. 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A. 华山B. 三角洲C. 峰林D. 风蚀蘑菇为了纪念已故中国天眼 FAST 的创始人南仁东,2018 年 10
4、月 15 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 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下图为太阳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0. 目前已知的太阳系小行星大多位于图中的:()A. 甲乙轨道之间B. 丙丁轨道之间C. 丁戊轨道之间D. 己庚轨道之间11. 图中表现出的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是:()A. 地球可以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B. 各行星在同一平面上绕日运动C. 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 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A. 和较小 B. 和较小 C. 和较
5、小 D. 和较小13. 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A. 小大B. 大小C. 小大D. 大小有人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客机飞行抓拍,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据此完成 1416 题。14. 此刻,客机飞行在()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高层大气15. 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最强的是()A. 空气分子B. 臭氧C. 二氧化碳D. 云层16. 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加剧()A. 环境污染 B. 全球变暖 C. 荒漠化D. 森林破坏中国新闻网 2020 年 5 月 25 日 18:27:15 消息:全球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 20 年呈小幅下降趋势。卷云, 属于高云,
6、云底一般在 4500 至 10000 米。结合图 1“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 2“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7-21 题。17. 图 1 中表示卷云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的是A. B. C. D. 18. 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可以使图 1 中的()A. 增强B. 增强C. 减弱D. 减弱19. 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会使图 1 中的()A. 减弱B. 增强C. 增强D. 增强20.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图 1 中的()A. B. C. D. 21. 卷云一般形成于图 2 中的()A. A 一对流层B. B 一平流层C. A、B 交界处D. C
7、一高层大气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体现着地球的演化。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 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 22.23 题。22. 爬行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海生藻类时代B. 裸子植物时代C. 爬行动物时代D. 哺乳动物时代2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 鸟类B. 鱼类C. 爬行类D. 两栖类如图为小明同学用橡皮泥加手绘制作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 2425 题。24. 关于各圈层的位置关系()A. 水圈位于生物圈之下B. 大气圈位于生物圈之上C. 上地幔与地壳和地核相邻D. 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25.小明在图中未标注的外部圈层是()A. 生物圈B. 水圈C. 大气圈D. 岩石圈二、综合题26. 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学生甲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 图。(2) 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活动所到地区海拔最高的。”据此判断,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 图, 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3) 学生丙说道:“这次我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 40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学生丙绘制的是 两图。这里的气候降水 ,昼夜温差 ,大多数河
9、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属 (外流/内流)河。2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ABCD(1) 若 D 表示太阳内部 A、B、C 代表太阳大气。则 A 为 层,B 为 层,C 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太阳活动的周期都是 年(2) 若 A、B、C、D 表示地下沉积岩层,则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 。(3) 恐龙繁盛时期为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4) 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 为地壳,C、D 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 B 为 ,B、C 的分界为 界面,当地震波由 B 传播到 C 时,横波 。(5) 若 D 表示地球表面 A、B、C 代表地球大气。则 C 为 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B 为 层,
10、风云等天气现象在 层,A 有 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28.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1)图中 层构成是地球外部圈层中的 圈,其中 B 层以 运动为主,C 层为 层, 该层温度变化是随高度升高而 ,原因是 。(2)F 层是软流层,它位于 的 部 。(3)图中 DE 构成 圈。29.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2) 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相关。(3)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
11、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30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A 是 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2) B 是 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3) 地球人造卫星在轨道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层中的 (填字母)层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 1 000 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4) 图中 5085km 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 ,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 运动为主。(5) C 层中有 层, 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 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 1】D 【小题 2】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
12、圈层特点。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大洋地壳中缺失硅铝层,A 错误;岩石圈的范围是指的全部和的顶部,B 错误;是硅镁层,C 错误;层是硅铝层,层是硅镁层,都属于地壳,D 正确。故选 D。本题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C 是莫霍界面,D 是古登堡界面。通过读图可知,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都位于 D 的上部。故选 C。3. 【答案】A【解析】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代为恐龙时代即中生代,可知中生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裸子植物是极度兴盛的,A 正确。鸟类高度繁盛、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古生代,BC 选项错误。大型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D 错误,故选:A。据课本知识可知,中生代:白垩纪(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
13、);古生代(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 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该题主要考查生物的演化史,据图示信息和选项信息分析判断即可。4. 【答案】D【解析】解:由题,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 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故选:D。恐龙最早出现在约 2 亿 4 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 65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 6300 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
14、球的统治者。本题以恐龙的脚印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恐龙生活的 年代。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5. 【答案】D【解析】解: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恐龙脚印化石综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另外化石只能在沉积岩 中形成要发生沉积地势应该低洼,故 1 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森林密布,D 正确。故选:D。恐龙生活在距今约 2200 万年(显生宙古生代三叠纪晚三叠世)至距今约 60 年(生宙中生代白蛋纪晚白世)因此中生代被誉为恐龙的时代。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年代及其地理环境,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6. 【
15、答案】C【解析】解:日全食是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故 C 正确。平时我们看到的太阳主要是光球层,日全食时光球层被遮挡,图中的光亮是日冕层,太阳黑子发生在被遮挡的光球层中,发生日全食时太阳辐射不会消失,故排除 A、B、D。故选:C。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系统的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为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本题主要考查日全食概念理解,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选项即可。7. 【答案】【小题 1】D 【小题 2】D 【小题 3】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题干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
16、题的能力。熟 记天体系统的类型及级别是解题的关键。【解答】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据 材料提示,“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即总星系,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根本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论证 地理问题的能力。熟记地球具有生命物质的基本条件是解题的关键。【解答】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根本原因是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体积、质量适中,产生适合生 物呼吸的大气,正确。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分析
17、】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熟记 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是解题的关键。【解答】“大窝凼”洼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地貌,外力作用。读图可知:A 图是断块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A 错误。B 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B 错误。C 图是桂林山水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与“大窝凼”洼地地质成因最相似,C 正确。D 图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D 错误。故选 C。10.【答案】【小题 1】C 【小题 2】D【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小行星带的位置,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
18、熟练掌握太阳系的结构。【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的结构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 王星,小行星带位于木星戊和火星丁运行轨道之间,C 正确,ABD 错误。2.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解答】图中表现出的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D 正确;稳定的光照、共面性、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无法从图中看出,ABC 错误。12.【答案】【小题 1】D 【小题 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大气辐 射
19、和地面辐射,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而空气稀薄,青藏高原气温较四川盆地低是由于地势高,大气稀薄,故大气对 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都较弱,故气温较低。D 对,ABC 错。故选 D。本题考查青藏高原粮食产量高和质量好的原因。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由于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故保温作用差,故昼夜温差大, 利于糖分积累。 B 对,ACD 错。故选 B。14. 【答案】A【解析】解:对流层下热上冷,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多云、雨、大风等天气,据图可知,该飞机位于白云下,故处 于对流层。故选:A。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大气垂直
20、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本题难度中等,只需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15. 【答案】D【解析】解:空气分子、臭氧、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云层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大气中的固体小颗 粒对太阳辐射起散射作用。故选:D。本题考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先经过大气层,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地面 吸收太阳辐射后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到地面的能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本题难度较小,需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16. 【答案】B【解
21、析】解: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B 符合题意。故选:B。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 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 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解题关键是熟记基础知识:全球的气候变暖的成因(主要原因)、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考查中要看清是全球气候 变化(变冷、变暖)还是全球气候变暖,结合所给材料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17.
22、 【答案】C【解析】解:据图可知,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 用,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卷云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为图示箭头。故选:C。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 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 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 面。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18.
23、 【答案】A【解析】解:解:据图可知,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 射作用,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故选:A。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 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 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 面。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
24、能力、读图分析能 力和知识迁移能力。19. 【答案】C【解析】解:多云天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变化,故 A 错; 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小,故 B 错;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地面辐射较弱,故 D 错; 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大气逆辐射较强,故 C 对。故选:C。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 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 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 面。
25、据图可知,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为 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坐标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需根据图示 信息,结合选项一一分析。20. 【答案】B【解析】解:据图可知,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 用,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到达地球表 面的太阳辐射。故选:B。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 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
26、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 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 面。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调动、运用地 理信息的能力。21. 【答案】A【解析】解:据图可知,A 为对流层,B 为平流层,C 为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厚度在 8-9km 以上,据材料可知,卷云云底一般在 4500 至 10000 米,故卷云位于对流层。故选:A。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大气垂直方向上根据气温变化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
27、的气温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22. 【答案】B【解析】解:读图中信息可知,爬行类动物在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都有分布,但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 最大,所以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即裸子植物时代。故选:B。由材料可知,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可知,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最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图表信息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图中看出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最大是解题的关 键。23. 【答案】B
28、【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鱼类在古生代早期就已经出现,是选项中出现最早的生物。 故选:B。奥陶纪开始于距今 5 亿年前。藻类变化不大,三叶虫数量仍居首位。此时其它无脊椎动物数量和种类都超过了寒武纪。最常见的有珊瑚、腕足类、腹足类、海百合和鹦鹉螺等。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之后,地球终于进入到由脊椎动物占主导地位的时期,鱼类成为当时的霸主。本题以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历史。24. 【答案】D【解析】解:生物圈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A、B 错误。上地幔与地壳相邻,下地幔与地核相邻,C 错误。岩石圈由地
29、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构成,D 正确。故选:D。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地壳、地幔、地核。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圈层有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选项即可。25.【答案】A【解析】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图中已经标注水圈、大气圈,未标注的外部圈层是生物 圈,A 正确,BC 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外部圈层,D 错误。故选:A。据课本知识可知,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 核;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有关知识。据图示信息,结合选项判断即可。26.【
30、答案】(1)B(2)C冰川侵蚀(3)A、E稀少大陆地内循环内流【解析】(1)本题考查地质地貌景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主要地貌景观的特征是解题关键。海南三亚地处沿海地区,海浪侵蚀作用显著。五幅景观图依次是风蚀蘑菇(风蚀地貌)、海蚀柱等(海水侵蚀地貌)、 刃脊等(冰川侵蚀地貌)、三角洲(流水堆积地貌)、沙丘(风积地貌)。故甲绘制的最可能是 B 图。(2) 本题考查地质地貌景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主要地貌景观的特征是解题关键。学生 乙的“最高海拔”是关键信息,从五幅图中判断应为 C,冰川侵蚀地貌最常见。(3) 本题考查地质地貌景观和水循环,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
31、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主要地貌景观的特征是解题关键。“暑假”和“冒着高达 40 的高温”是关键信息,说明这里是炎热的内陆沙漠地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最常见,即 A 和 E。这里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故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水循环主要类型是陆地内循环,多内流河。27.【答案】(1)日冕 色球 黑子 11(2)D(3)C(4)地幔古登堡消失(5)对流递减平流C电离【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地质年代、地球的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 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材料信息。(1) 太阳外部的大气层从里向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图中 D 为太阳内部
32、,则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别对应 C 光球层,B 色球层,A 日冕层。光球层中太阳活动是黑子,黑子的平均活动周期是 11 年,黑子数量增多时耀斑也增多,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因此太阳活动的周期为 11 年。(2) 岩层正常的沉积顺序是由下向上,D 层位于最下部,因此距今时间最古老。(3) 古生代后期鱼类向两栖类转化,后来两栖类像爬行动物转化,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最繁盛的时期。(4) 由材料信息可知,A 是地壳,C 是外核,D 是内核,则 B 为地幔。B(地幔)和 C(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横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突然消失。(5) 据材料信息可知,D 地表示地面,ABC 为地球的大气层,地
33、球大气层由下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所以 C 对流层,B 为平流层,A 是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全部的水汽和 3/4 的杂质分布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在 80 至 500 千米范围内存在的电离层,该层次分布在高层大气范围, 起到传播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功能。28. 【答案】(1)ABC大气 平流 对流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2) 上地幔 上(3) 岩石(4) 莫霍纵波波速明显增大古登堡横波消失【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 内部圈层结构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据图可知
34、,ABC 为大气圈,为地球的外部圈层,B 层海拔高度范围是 12 千米到 50 千米,为平流层,C 层是大气层的最底层,为对流层,该层温度变化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主要原因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2)F 层是软流层,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3)图中 D 是地壳,E 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共同构成岩石圈。(4)图中 ab 为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a 为莫霍界面,该界面下纵波的变化特征是纵波波速明显增大。b 为古登堡界面,该界面下横波的变化特征是横波消失。29. 【答案】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 丙 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解析】解:
35、(1)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朗的夜晚保温作用弱,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 低;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图示丙为大气逆辐射,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与丙有关。(2) 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图中甲、乙、 丙中甲表示反射,故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与甲有关。(3)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辐射,图中甲、乙、丙中 乙表示地面辐射,故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与乙有关。故答案为:(1)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丙。(2) 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6、强;甲。(3)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乙。(1) 霜冻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的夜晚气温低,晴朗的夜晚温度低应从晴天云量少,从大气逆辐射弱的 角度来分析。(2) 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3)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辐射。本题以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30. 【答案】(1)对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平流(3)C逐渐升高(4) 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对流(5) 电离太阳活动(耀斑)无线短波【解析】本题考查
37、大气垂直分层,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1)A 紧贴地面,是对流层,读图可知,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B 下面是对流层,故 B 是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该层适合飞机飞行。(3) 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高层大气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 1 000 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气温逐渐升高。这是因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越靠近地面,大气所获得的地 面辐射热量越多。(4) 直接根据图示判断 5085 千米高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则气温上冷下热,故大气运动应以对流运动为主。(5)C 层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当太阳耀斑爆发时,能释放大量能量,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导致通信中断。